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 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峰而后,至嘉靖 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松溪为人恂恂如儒者, 遇人恭谨,身若不胜衣,人求其术,辄逊谢避去。时少林僧以 拳勇名天下,值倭乱,当事召僧击倭。有僧七十辈,闻松溪名, 至邺求见,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怂恿之,试一往,见诸僧方校 技酒楼上,忽失笑,僧知其为松溪也,遂求试。松溪曰,必欲试 者须召里正约,死无所问,许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跃来蹴, 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堕重楼下,几死,僧 始骇服。尝与诸少年入城,诸少年闭之月城中,罗拜曰,今进 退无所,幸一试之。松溪不得已,乃使诸少年举圆石,可数百 斤者,累之,谓曰,吾七十老人,无所用试,供诸君一笑,可乎。 举左手侧而劈之,三石皆分为两,其奇如此。
3 .王士祯(渔洋山人)笔记
王士祯笔记中有「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 内家。三丰之后有关中人王宗,宗传温州陈州同,州同明嘉靖 间人。故今两家之传盛于浙东。”这里王士祯把宋徽宗时的张 三峰与元明之际的张三丰作为一人。
(四)宋远桥家传太极功的记载
吴图南先生于光绪末宣统初(1909)得书《宋氏家传太极 功源流支派论》,全文如下: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宋远桥记
所谓后代学者不失其本也。自余而上溯。始得太极之功 者。授自唐代于欢子许宣平。至余十四代。有断亦有继者。 许先师系江南徽州府歙县人。隐城阳山。即本府城南紫阳 山。结檐南阳避谷。身长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长至足。 行及奔马。每负薪入市版卖。独吟日。负薪朝出卖。沽酒日 夕归。借问家何处。穿云入翠徽。李白访不遇。题诗望仙桥 而回。所传太极功之拳名三十七。因三十七式而名之。又名 长拳者,所云滔滔无间也。总名太极拳三十七式。名目书之 于后。
四正四隅云手弯弓射雁挥琵琶进搬拦簸箕 式 凤凰展翅雀起尾单鞭上提手倒撵猴头 接膝拗 步 时下捶 转身蹬脚 上步栽捶斜飞式 双鞭翻身搬 拦 玉女穿梭七星八步 高探马 单探莲 上跨虎 九宫 步 揽雀尾 山通背 海底珍珠 弹指 摆莲转身 指点捶 双探莲金鸡独立泰山生气野马分譬如封似闭 左 右分脚挂树踢脚推碾二起脚抱虎推山十字探莲 此通共四十二手。吗正四隔九宫步。七星八步,单鞭。双鞭。 双摆莲在外。因自己多坐用的功夫。其余三十七数。是先用 我传也。此式应一式练成。再练一式。万不可心急齐用。三 十七式。亦无论何式先。何式后。只要一一将式用成。自然 三十七式。皆化为相继不断也。故谓之长拳,脚踩五行。怀 藏八卦。脚之所在。为中央之士。八门五步。以中央为准。 俞氏太极功。名曰先天拳。亦名长拳。得唐李道子所传。李 道子系江南安庆人。至明时尝居武当山南岩宫。不食火食。 第啖麦肤。故人称曰扶子李。又称夫子李。见人不语也。惟 日大造化三字Q然既云夫子李系唐时人。何以知明时之夫子 12
李。既是唐之夫子李。缘予游江南泾县。访俞家。方知俞家 先天拳。亦如予之三十七式。太极之别名也。俞家太极功。 系唐时李道子所传。俞氏代代相承。每岁必拜李道子之庐。 至宋时尚在也°越代不知李道子所在。嗣后予偕俞莲舟游湖 广襄阳均州武当山。见一道人蓬头垢面,呼俞莲舟曰。徒再 孙焉往。俞莲舟怒曰。汝系何人。无礼如此。我观汝一掌必 死Q道人日。徒再孙我看看你出手。莲舟怒极。进步连搦带 捶。但未依身。莲舟击出寻丈外。平空落下。未跌伤筋骨。 莲舟谓道人曰0你总用过功夫。不然能敌我者鲜矣。道人 日。汝与俞清慧俞一诚相识否。莲舟悚然日。此皆予上祖之 名也。急跪日。原来是我之祖师。李道子日。我在此数十寒 暑。未曾开口。汝今遇我大造化栽。汝来吾再授汝些功夫。 自此莲舟不但无敌。并得全体大用矣。莲舟与余常与张松溪 张翠山皎利亨莫谷声相往还。后余七人再往武当山拜李祖师 未遇。于太和山玉虚宫见玉虚子张三丰。三丰张松溪张翠山 师也。三丰洪武初即在此山修练。余七人在山拜求请JL者月 余而归。松溪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功之别名也。李道子 所传俞遂舟口诀日。
无形无象 全身透空 应物自然 百山悬磬 虎吼猿鸣 泉清河静物江播海尽性立命
浏览8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