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摇船桩
弓步站立模仿船上摇橹划桨的动作,向后时前脚后蹬先退三分之一,两手 随之收到腹前再向两边分开置两胯旁,然后边退边转腰,两手身边伸出,再向 前时先转正身躯,然后后脚向前蹬,两手也随之向前推车般平推;注意松腰落 胯、中正并通过脚的后蹬和前撑使整个身体向前、后平移,身体不要前俯后仰 和左摇右晃,前后当有一个纵深,体形不能上下起伏。进时沉气落胯、后脚前 蹬、前脚撑住、长身平面跟进、就势上位,退时命门先走、根节牵引、前脚后蹬、后 脚撑住、让身不让势。左右轮流练习,主要体会后脚的向前蹬与前脚的向后撑,以 及腰部旋转的走化和前跟劲。体会“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怎 样“节节松开又节节贯串”。
- 踩步桩
即杨式手挥琵琶。这是一个技击桩法,设敌手正面向我击来,我用右手出 迎,就势执拿向下采带虚步下蹲,左手跟着上托,下面同时用脚踩出,两掌合 于体前呈手挥琵琶之势,前掌高不过鼻而后掌置于肘旁。左右轮流练习,注意 单脚独立,气沉丹田,另一脚则向前向下踩出。
(四) 简化太极拳训练(五) 太极推手基础训练(略)(略) 身休文化活动: 广义武术的社会归属
任何技术都必须依托一定的社会活动展 开,而任何社会活动又都必须借助多种技术手 段,处于一定的社会价值关系之己并且还要 加入大量的非技术因素。传统武南的肢体应 对是所有人体活动的基础,可以进入各种性质 完全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并依附不同的社区人 群。自秦汉以来,尽管有官廷百戏等的多种影 响和点缀,但传统武术活动的基本领域却一直 都是盛行于江湖草莽的环境应对活动,因此, 其基本价值倾向并不是统治秩序的全面主宰, 而是个体本位的平等自由。它不但在一个特定 角度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命文化性质,而且还突 出地表明了下层「草根』的生存方式、生存状态、 生存智慧和应对技巧。
本篇是作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从武术 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的角度,即广义的武 术文化角度所写的若干论文汇编。重点分析武 术现象和武术活动跟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的 关系,其中涉及中国人的「精神出口与生命体 验』,井带有若干文化批判意蕴。
中国武术本体载体纵横谈
(一) 本体与载体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都是有其本体和载体的足里所谓的本体与载体,是 个借用的西方范畴;我们拿过来用以表示一个事物的缘由根据和实现方式的关 系,并由此说明广义武术活动的基本状况。对于中国武术,我们可以分别从人体 科学和人体文化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予以探讨。前者揭示武术运动的肢体技术 方式和身体运转机制,后者则揭示这技术方式和运转机制背后的社会条件和文化 样式。就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技术体系的武术运动必须服从人类共同的生 理生化、生物物理、生物力学、体质遗传以及心理演化等等生命活动规律。虽然不 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身体遗传特征略有不同,但其生理机制、活动规律却是完全一 样的。所以,人体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只能说明人类身体活动先天自然方面的共同 本质,而不能说明不同民族身体活动后天形成的各种特殊状况,因而自然也不能 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本质。就人体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活动及相应那 不同操作人群的中国武术,则又明显地受制于中华民族的特殊的生存环境、生存 方式及其社会规定、历史演化,并由此而形成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民族和不同人群 的文化特征。它可以较好地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历史本质。应该指出,任何身 体技术方式固然有其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就一定身体技术表现方式 本身来说,却又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样式。
所以,如果就人类肢体活动本身普遍性这个“本体”来说,各种不同民族的 文化方式均是其“载体”。但是,如果就一定民族身体活动形式的特殊性来说,那 不同的民族文化便变成了 “本体”,而与止湘应的技术方式和生理、心理机制贝度 成了 “载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同一社会中的不同操作人群和不同活动领域 也是其技术载体。我彳'彻1在讨论的是中国武术这样一个具体事物,因而中国文化也 就自然地成了它的“本体”。
(二) 中国武术文化本 体的形成和表现肢体活动是环境应对的结果,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的表 现。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结果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释道儒玄、政 治伦理、兵农医艺、日用百工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 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中 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在 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无论东西方整个身体活 动中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无不渗透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中 国文化源于对生命现象的感悟,所以中国武术在文化精神上也大都围绕人的生 命活动而展开。就个体生命来说,它十分讲究强身护体,延年益寿;就群体生 命来说,它极其强调隆德尚礼、行侠仗义。中国武术无论形体动作还是活动形 式,都深刻而旦潜在地受到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支配。在方法论上,它又在古 代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整套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 体悟的基本特点,由此还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和自娱、修性、保身的 鲜明民族特色。这便在总体上跟西方体育所具有的那种粗犷的形体显示和激烈 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的对照。它那独特的风格,特殊魅力以及蕴涵的文化哲学 价值,确实值得现代人去分析和探索。
人们常说:“拳起于易而理成于医”、“兵武同源”、“剑舞书画技艺相 通”等等。这反映了中国武术跟中国古典哲学、古典医学、古典兵法以及其他 各种传统技艺的密切联系。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 仅跟中国的哲学、宗教、伦理、艺术、教育等意识形态密切相关,而且还跟中 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相关。诚然,武术并 不直接就是哲学或医学,也不直接就是兵法或其他技艺等。武术就是武术,它 有着自身特殊规律。但它的这些特殊的规律性,又跟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兵 法、技艺等等都是同一社会基础和文化氛围中形成和演化,同时还互相渗透和 影响的,因而具有相似的结构和特征,同是中国文化这个本体在某个特定领域 载体中的表现。
中国武术由此而形成的身体形态和行为方式,是很有意思的。跟发源于西 方奥林匹克传统的那些单项机能显示和竞争为特征的田径运动相比,它强调的 是包括内脏活动的全身机能协 —— 调和保养。跟国际体育项目 中讲究全身协调配合的游泳和 290 体操相比,它又强调“以心 行气、以气运身”和“手眼身 法步、精神气力功、刚柔并身体攵化活动:广义稣的社会归届济、内外合一”、“形神兼备、体用两全”的心理活动和敌我攻防格斗方面的思 想意识。跟西方式的拳击、击剑、摔跤一类勇猛快捷、沉重有力、直拳直腿的 强攻硬打式竞技对抗运动相比、它又讲究龙腾虎跃、纵横往来、起伏跌宕、圆 转变化的节奏韵律,并且强调以智巧取、顺势借力、“牵动四两拨千斤”。源 于游牧社会的西洋拳击是“动物型”的;它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的倒 三角阳性体型,人体重心较高,拳重、手快、步灵,讲究手上力量,分析力量、速 度、距离、时间,突出勇猛决断,喜欢抢先进攻,出手见红,竞争当仁不让,狠 字当头,狠准稳,表现出“离土超越”的商业民族性格。而源于农业社会的中 国武术则是“植物型”的;它讲究五短身材,显示腰围大腿的正三角阴性体型,人 体重心较低,上虚、下实、中间灵,突出下盘功夫,圆融功夫、劲路、态势、时 机,强调胆识谋略,往往先让一步,留有余地,有理有利有节,稳字领先,稳 准狠,包含着“恋土归根”的农业民族特征。即使是跟柔道、相扑、空手道、跆 拳道和泰拳一类跟中国武术密切相关的东方类型竞技运动相比,它又保留有一 整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阴阳变易、生生不已的精神文化因素和相应的系统 方法论特征,受到中国传统仁义道德一类伦理观念的很深制约,同时还表现出 中国人热爱生活、执着生命和揶揄对手的“乐感文化”心态。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