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中国是竞技武术一统天下的时代。竞赛体系庞大. 后备队伍充足,这在武术发展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从最高级别的 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到初具规模的市、县、乡级武术比赛;从具有 较高学历教育的体育院系到各级体工队和地方武术学校;从国家武 术管理部门到全国武术协会,竞技武术始终是工作的重点和培养的 目标。无论从人才后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 其具有的竞技武术发展模式在我国武术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武术要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以扩大其在世界的影响.必须 走竞技体育的路子。可是,竞技体育的标准化、量化、单一化、可 比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武术的丰富多彩性,减弱了它的观赏性. 失去了它的观众市场。竞技武术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竞技武术的发展前景非常让人担忧。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武术工作 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竞技武术由套路运动和散手运动两大 体系组成,故下面从这两方面讨论竞技武术的改革和创新。

—、套路运动的发展现状

武术套路练习是习武人最基本的练习方法,是根据习武者功力 程度的需求.把该拳种的许多单个的徒手或器械的攻防动作连贯起 来练习。不同门派、不同地域的拳术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套路运 动中表现出刚稳均衡的势态.姿势正确.方法鲜明,精神贯注,劲 力顺达,手眼相随,身法多变,起伏攻防,节奏布局恰当,呼吸得 法,和谐的韵律,合理的动作组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给人带 来强烈的动感.赏心悦目的感受。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武 术大赛的不断举行,套路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应出了很多 的问题。社会的文明化、现代化促进了套路的发展,也使不少套路 本身越来越远离了武术的格斗本质。

(一)套路形式的西方化

比赛中难度动作的决定性地位无疑决定了现代竞技武术的两难 境况,如今的武术训练都转移到难度动作上了,竞技武术套路已经 抛弃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内容,代之以没有用途的肢体动作组合,出 现了如西方体操中的跳跃、旋转、劈叉等动作,不再重视武术眼 法、身法、步法的练习。这样的局面只能导致运动员在速度和力量 等身体素质方面的提高,而演练水平和动作规格却大打折扣。这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各种大赛的难度(系数)动作可以 看出,现在的武术竞赛套路编排不合理,不符合武术运动规律。武 术套路强调“高、新、美、难”,但近几年的竞赛套路只突出 “难工 运动员比的就是那几个难度动作.这几个难度动作出现了失 误,就等于失去了比赛。另一方面・这些难度动作不符合人体运动 规律。例如.运动员做完一个腾空旋风脚的高度旋转之后,马上接 做一个独立平衡动作,这样的动作就不连贯,给人以脱节感,而且 也失去了武术套路“行云流水般”的美感,没有了 “稳如山”的 定力。武术套路运动员就应该各有特色,有轻的,有飘的.有流畅 的,各人有个人的风格,每个地域也应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武术套 路运动所表现出的那种形神兼备、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的风格特 点,蕴涵着精深独特的东方哲理。竞技武术要让内行人欣赏到运动 员的精、神、气、力、功,让外行人感受到武术美的神韵。

(二)武术套路的程式化

竞赛套路的规格化,带起了一种风气.运动员为了争取分数. 赢得奖品,忽略了传统的规律、功法、劲力、技击、演练精神,而 是朝着“高“、•'难"、“美”、“新”的导向努力.造成一些新的倾 向。有人批评这倾向只强调专练规定套路,着意追求外形美,速度 快,加强跳跃、翻滚的技巧性,从而出现体操化、舞蹈化。

现在的武术比赛套路千篇一律,一个规定套路几十个动作,运 动员的动作几乎都是一样的。看完一个人的比赛,就知道后面一组 人的演练。套路的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就更不用说规定动作了。虽 说规定动作难度提高了・可原来武术套路演练所需耍的精、神、 气、力、功却退到了次要的地位,动作也没有什么创新和突破。这 样的武术比赛还有什么意思?

(三)武术套路规则的不合理性

伴随竞技武术的发展,其规则也已走过了四十几年的历程。在 武术界人士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如从 庞大繁杂的传统武术中,提炼出了适合竞技武术套路内容的项目和 动作,在对如此庞大的技术动作评价上找到了其评价的指标,并且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已开始意识到提高规则的可比性、客观 性、竞技性。然而,与奥运会对竞技规则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凡是进入奥运会体现“难”、“美”项目的规则,都对自身技术做出了严格、 细致的分类与定位,规则中对这些技术的评价也都是以其分类与定 位作为依据。以体操为例,每一单项都有一本关于其技术动作内 容、组别和难度等级的确定表,规则中对技术的要求与评价完全依 照此表。而武术裁判中打分标准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标准,对 “高”、“新”、“美”、“难”没有明确的规定。徐伟军教授介绍在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的过程中,从1958年到 1996年,我国共出版了 7套规则,其中以1958年、1979年、1996 年的三套规则具有代表性。1958年规则的制定基本上是参照当时 的体操规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体操规则的制定也是举步维 艰,遭到体育界各个方面的指责。但是从1964年开始,规则中的 A、B、C组动作和“难度”评价因素的出现,使体操规则进入了 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大大提高了比赛中评分的客观性,这种改革也 带动了其他难美体育项目群在评分规则中的改革。徐伟军教授认为,在经过无数次国际比赛的检验之后,证明这 是一种克服难美项群主观评价差异过大的有效方法。到1997年, 这种评价模式已经相当成熟,它不仅使评分具有了很高的客观性、 公平性,而且促进了自身动作技术不断向着“高”、“难”、“美”、 “新”发展。武术与体操无论是在技能、动作结构特点还是成绩评定方法等 方面都是极为相似的。我们对照1997年《国际体操联合会男子评 分规则》与1996年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便会发现武术规则的 发展是如何地滞后。因此,武术必须迎头赶上,竞技武术套路技术 动作体系急需构建,竞赛规则必须改革。裁判规则要完善,主耍是简化裁判规则,慎重确定扣分点,使 不了解武术的人能看得懂武术,接受得了武术。只有裁判规则通俗 T.才能增加老百姓的兴趣.才能增强观赏性。

(四)竞技武术运动员的低龄化

竞技武术运动员一般从七八岁开始练武术,练上十几、二十几年就退役了,退役后就做不了高难度动作,而且,由于训练和比赛 落下的伤病,他们很难继续坚持武术套路练习。除了太极拳以外, 其他套路无法适应各年龄阶段的人群。

(五)武术套路比赛缺乏市场

在连续几届的武术锦标赛和全运会的武术赛场上,本应是激烈 而精彩的场面•观众席上却人员稀少。调查时发现,原因很简单: 比赛不好看。选手由于害怕指定动作的失分.演练起来自然就不连 贯.不紧凑,场面也就不好看,观众也就不愿去看比赛了。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武术要发展,要走向 市场,观众是必不可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观众就是市场。一个 项目,如果没有广大观众的参与,就不会有企业投资,也就没有市 场,这个项目就很难发展。因此,竞技武术要走向市场,提高观赏 性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六)武术套路的难以普及性

武术套路的那些高难动作,对于广大业余爱好者来说,根本就 学不了、练不了,能练的也只有初级套路。这样,竞技武术在广大 群众中就不能流行普及.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就不能发挥作用,也就 很难增强人民的体质。

二、有关武术竞技套路改革的设想

(-)要逐步完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要在充分考虑竞技武术运动特点的同时,以 大胆改革、积极创新、憎加难度、便于操作为原则而制定。修改规 则要有一定的程序,每年比赛不要轻易修改规则或出临时条款,应 设立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各方对规则的反应、意 见.整理成文.留存档案,以备修改规则时用。经过四年一个周期 的使用情况来修改规则・以保证规则的严肃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