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的发展,以整体的传统武术为基础,推动武术技术和 功能的多样化发展。围绕武术的健身、防身、修身养性功能.依托 传统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在继承的同时,更注重发展,进行 艺术的加工和包装,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欣赏需要,为传统武 术的竞赛和进入市场提供发展的空间。制定传统武术继承发展规 划•推出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传统武术的表演、活动方式和传统武 术竞赛项目。制定传统武术竞赛项目规程、内容、运作方式等.组 织区域性或全省的传统武术运动会,从而进行交流、表演等。关于“传统武术的运动形式能否创新”的问题,只要看看博大 精深的传统武术内容就能明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并非一 时一人所创,而是千百年来,一代代武林前贤,不断在前人的基础 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断积累起来的。我们这一 代人,当然也就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传统武 术的丰富资源和社会对武术的广泛需求,为传统武术的创新提供了 广阔的天地,海外运动项目的形成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参照。我们 可以循着比力量、比速度、比柔韧、比稳定、比准确、比技巧.以 及比难度、比格斗等思路,借鉴各国体育项目起源和形成的模式, 研创和发展武术功法竞赛项目。对现存的中国传统武术主要交流形 式及技术文化内涵进行相应的研究,可为创编出适合社会群体需要 的传统武术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使传统武术精华得 以保存。
(二)传统武术应从历史角色转变为时代角色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以指令性发展和拨款扶持的形式.促成 了新编竞技武术项目一枝独秀。近几年,在竞技武术力争进入奥运 会的声浪中,..举国体制”的天平仍然向新编竞技武术项目倾斜。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传统武术大多着重强调自身的传统特色.借以显示其优于新编武术项目。结果,传统武术虽然表现出了鲜明的传 统特征,却在浓厚的历史色彩反衬下,显得缺乏时代特色。这种情 况起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缺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从理论科 学化、流派特色化、技术规范化、功能实际化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 的整理和系统研究。其二,没有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将适于 现代社会需要的内容,进行推广普及。其三,在传承方面,仍然局 限于口传身授的带徒传艺方式,未能借助现代教学和传播方式。传 统武术要发展•必须跟上现代化进程,成为现代社会的时代性角 色。为此.传统武术传承者应主动进入社会,去探讨社会环境、文 化氛围、经济起伏、生活节奏、乃至流行时尚等对武术的需求,才 可能合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在为当今社会做出奉献的过程中展示出 传统武术的风采,迎来传统武术的新发展。
(三)传统武术应从民族地域走向全球化的舞台
在拳种众多的武术大家庭中,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少数拳种已经 走出国门,迈入世界。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新兴的竞技武术项目 也已有了自己的世界锦标赛,并且正在为力争进入奥运会而努力。 然而,不论从哪个角度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程度都还不高。不用 说跟奥运会项目相比,就是与崛起于近邻的柔道、跆拳道相比,也 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东方体坛步入西方运动项群的柔道和跆拳道的推广经验,很 值得借鉴。其中最值一说的有三点:其一,按照奥林匹克的标准对 某一传统项进行改造,并给予新的命名,然后推入奥运会。其 二,只把武技类项目中的一项推向奥运会。其三,未推向奥运会的 母体项目和整个传统项群依照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比 如,日本人只把武道中的一项“柔术”通过改革并另名为“柔道” 推入奥运会。而后,又相继努力于将空手道、相扑等依次推入国际 奥委会,从未提要把包罗各流派格斗技的“武道”推向奥运会。韩 国也仅是将其于1945年后才在花郎道的基础上编创成形的跆拳道推入奥运会,而没有将其本土的各流派花郎道(徒)和作为格斗项 目总称的“武艺”推入奥运会。这样,避免了 “传统”与“新编” 的混淆.也克服了以局部充整体的弊端.有利于各自遵循各自的轨 道运行.沿着各自的规律发展。应该说,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只要找对了 途径,选对了方法,后来居上,也是有可能的。
(四)要建立一个公平又有推动作用的比赛制度
如要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首先是各拳派之间耍相互团结。可 从拳派互访开始,因在拳派相互交流拳艺中,可建立各奉派教练与 外派教练、学员与外派学员间的友谊,在互相尊重、相互勉励的气 氛下,打破门派之见,互相协调,互相尊重。举办各类拳术训练 班、拳术表演、拳术比赛、拳术座谈会等事项,且能借着互访交 流,提高练拳者对各类拳种的认识・有助各派拳术体系的发展,增 强教练与学员的自信,促进了对拳术锻炼兴趣的持久性,为推动传 统武术的使命培育了骨干,也推动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虽然各门各派的武术皆以形功法组成,并不代表各门派的套路 可以同台比试,但我们可以以地域将门派分类,例如岭南拳系、河 北拳系等。除了分地域性比赛外,也应将套路分初、中、高级去比 试评审。至于器械套路的比赛,虽可沿用现在一般比赛制度模式, 但在兵器规格和重量上要有严格的耍求,除了要提高公平外,更重 要是保持兵器本身的特质。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下去,制订出 一套符合传统武术“体用兼备”文化特征的竞赛制度来。形式上. 这种竞赛不同于套路的举牌评分,也有异于目前的散手运动;内容 上,不应局限于徒手的技击对抗.还应包括长兵、短兵的技艺较 量。这样的话,我们的武术运动不但畅通了与历史的主脉联系,得 到了历史文化的支持,同时也使各种传统训练方法有了用武之地的 可能,并且在实践中对此进行理性的检验。现今的武术比赛的最大问题在于评审准则、裁判员的水准和比 赛的要求。各门派武术都有各自的形功法,故评审准则可以此为基 础去建立,而所有给分标准应以攻防来衡量,并侧重功法上的评 分。裁判员的水准是最直接影响比赛的成与败的,因此,裁判员的 培训工作极为重要,务必要做到裁判员对所要评审的派别都有足够 的认识。
(五)建立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
科学理论研究是推动中国武术良性有序发展的强大内动力。近 年来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很显然, 如不引起注意并及时克服,传统武术的进程将是十分滞缓的。首先是要改变研究方法。有些研究满足于旧式理论的思维模 式.动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其实这种旧式理论的科研体系是种 巨大的历史惰性。对于传统的研究目的,并非是深切地缅怀,而在 于阐释它的现代价值和指示未来。经注式的研究方法,很难对传统 武术的现代化有理论上的突破。其次是要树立良好的学风,切忌 “空空如也”的皮毛之谈。要从事传统武术理论研究,需要相应的 学识积累和脚踏实地的探索精神。第三是要扭转重术轻学的习惯态 度。传统武术长期偏重实践感悟的结果,全然不顾理论研究应有的 评价规范。醉心于实践是可贵的,但只有学和术的结合,才能迸发 出传统武术的现代文明之光。第四是要形成一个严肃活泼的学术批 评风气。严肃活泼的学术批评,是保障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健康发展 的必要机制,它弘扬的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理性,“从学术研究 出发.鼓励讨论、批评、回应、再批评,通过这种良性的循环往 复.真伪得以分辨,规范得以确立,观点得以交锋,学术得以提 升”。这一点对于目前武术理论研究来说尤为重要,也是净化学风、 繁荣学术的生动体现。据我对传统武术走向的认识,建议是否可从作为基础理论的武 术史和作为应用理论的传统武术技术及训练理论、竞赛机制理论等 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传统武术的理论研究。
(六)传统武术要形成一套独特的推广模式
传统武术在推广模式上首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规则,即如何在 保持原有传统武术精华的基础上•面对社会群体对武术健身及了解 武术文化的简单需求.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技术上和教学上的统一 和量化。也就是说,以一种或数种大众容易学习掌握的传统武术套 路或技法作为主要推广的拳种(包括器械).将中国传统武术的精 神实质和技术形象鲜明地展现给世界,再借这种鲜明的形象识别系 统,带动其他各种传统武术推向世界。而现在传统武术在推广的套 路上不能统一,造成技术上的繁杂,使学习武术的人士(包括海外人士)不能够体验到中华传统武术的丰富内涵。同时,在推广模式 上由于商业运作观念以及管理上的滞后,在服装、传统武术的表演 模式和推广模式上不能够形成群体优势.而在各自发展中削弱自己 的力量。要开拓武术市场,面对大众群体进行传统武术的教育,也 就是要摆脱竞技武术的模式,形成一整套满足大众健身及了解中国 传统武术文化的教材及训练体系。训练的主导思想由技术训练转向 健身需要及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教学形 式上要合理安排传统武术训练过程.形成统一模式,使训练过程由 枯燥的竞技武术模式变成满足大众需要的训练模式.从而使武术市 场人群和份额不断得以扩大。由于群众武术市场的扩大,反过来又 可以为竞技武术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