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同时出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事实:韩国的跆拳道在中国的土地上 异常火爆而自己的国术却少有人问津。有人说,韩国的跆拳道源于我国的武 术,是传统武术的一个脉系。不知这种法说是否准确,也不知是否真正有人 去考证,但共同作为东方文化的因子,跆拳道与武术在技击、养生等方面有 着许多共性。并且可以肯定,传统武术无论在技击效用上,还是在养生健身 功能上,以及承载文化内涵方面都要优于韩国的跆拳道。传统武术活动要比 跆拳道更具吸引力,更具有魅力。然而,现实却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中国人 感到很尴尬: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在中国的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都市 的各个角落,极速充斥着中国的健身市场,成为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族 喜爱并竞相追捧的时尚运动,大大小小的跆拳道馆越开越多,馆馆都爆满, 就连跆拳道服饰也成为另一种消费热点。而我们自己的国术——武术却遭受 到国人的冷落。练武术的人群大抵只有两种:专业运动员和公园、街头的老 年人。最近,少林拳、太极拳等已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之中,这说明武术这一中华绝技已处于濒临的境地,喜欢武术、学习 武术、练习武术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要把它提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局度来加以保护,才能引起重视;中国武术虽然以特殊身份凫相2008年 北京奥运会,但依然无望进入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根据奥林匹克“普遍 参与,公正竞赛”的精神原则,这一结果似乎并非偶然。中国武术运动在近 些年来,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推广,或者说还没有找到一条积极有效的普 及、推广武术的渠道和途径。这是社会武术活动开展的一些概况。再看看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武术 开展的状况吧。大道理就不讲了,数据说话吧!有人对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进行过调查,你猜结果怎样? 87.6%的城镇中学体育课中有武术教学内容;体育教师本科学历占60%; 58%的中学由非武术专长教师担任;城镇中学的武术教学内容仍以少年拳、 五步拳、基本功等为主。武术师资缺乏、学校领导不重视、武术器械缺乏以 及武术教学时数较少等因素是影响当前中学体育课实施武术教学的主要因 素。一个叫吴健俊的学者在《论中学武术与对策》中指出:对武术课的重视 程度不够,学时安排较少;武术教学课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学习武术的动 机不明确、武术教学缺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师资力量不足。另一个叫张茂 于的学者在《关于中小学武术教学的调查与研究》中也指出:武术教学只有 少数中小学开展,武术及其他项目只作为介绍内容;目前教材中武术内容太 少,教材内容老化、陈旧,开设武术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大专院校的武术 运动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热爱武术运动的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更喜欢球 类等娱乐性强的项目或跆拳道、瑜伽等时尚体育项目。“这就是武术发展及学校武术开展的现状! ”游亮东敲击着桌子说。随后,他又给我们一起剖析起学校作为武术普及、推广主渠道主途径的 必要性。他提炼出两大理由——其一,民族精神亟待传承、弘扬。由于近一个世纪以来社会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认识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造成了长期以来国民基础教育中轻视传统 文化教育的偏差。且20世纪的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 路,中西文化比重严重失衡。从近代实行新式学校教育以来,我们的学校制 度、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仿照欧美、苏联的模式,而课程内容也以西方文化为主,数、理、化等和外语自不必说,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也多借鉴西 佚 方的理论、知识、体系,中国语文内容是中国的,文法借鉴了不少西方的。术 反之,中国传统教育方法用得很少,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更是少得屈指 急 可数。在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西洋体育。因此,除了大学 先 攻读各类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专业的学生外,包括专修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下箪 生,从这样的小学、中学、大学中培养出来的人,如果他没有课余时间对中 j 国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爱好,那他的知识结构肯定是西洋知识超过中国知识。可以说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学子很少有人真正接受过中国传统的“礼乐206 教化”的熏陶,相反,他们都接受了正统的西式教育,使之道德观、民族意 识淡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不同程度地缺乏文化的底蕴。顾炎武曾 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亡”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换了 皇帝,但文化没有变,还是汉文化;一种情况是亡天下。就是说你的整个文 化被人家同化了,你的人还在,但你这个民族没有了。因此,每一个民族要 有自己的文化。没有了自己的文化也就无法在世界立足;同时,没有自己的 文化,也就没有了文化自尊、文化自觉。自从1949年中国取得政治独立和80 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使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后,中华民族开始对自己的文 化传统进行反思,开始恢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和自信,这是我们重新认 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根据。21世纪,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人才的挑战。人才培养靠 教育,我们在教育中始终强调我们是中国人,要珍爱自己的文化、珍爱自己 的传统。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 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 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要加强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各学科 有机地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大、中、小学教 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在亿万中小 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是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起着关键性作用。学校教育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放到突出位置,把培育民族精神贯穿 于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纲要中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 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 环节、各个方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 承。“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 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 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认真面对、努力完成的工作任务。因此纲要特别指出:“体育课应适量 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这就突出了武术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和突 出地位。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现象。在漫长的 历史发展过程中,它逐步形成的一整套完善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风 尚、处世方法、身体技能等社会意识、社会心理及行为习惯,对习武之人具 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人们从事武术教学和演练的过程,是接受中华武术 文化亦即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思想的教育过程。中华武术精神对民族精神的 塑造则体现在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对追求真理、强调独立人格精神的塑 造,对中华民族兼容精神的塑造等。如在反抗八国联军入侵我华夏时,八卦 掌名家程廷华奋起抵抗,战死在德国人的枪口下;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民武 术社社长吴子珍动员徒子徒孙们保卫祖国,奔赴抗日前线;著名女作家杨沫 是在师父的教诲下走上抗日前线的;孙膑拳名家杨明斋、孙式太极拳创始人 孙禄堂的大孙子,都是战死在抗日沙场上。“七•七”卢沟桥事变中,英勇 杀敌的29路军大刀队战士,都曾先后由武术名家李尧臣、朱风君、吴江平等 调教。很早以前,许多国家的民众认识中国是从武术即“功夫”开始的。20 世纪末,河北沧州武术名师刘述来应聘到比利时传授武术,担任该国全国武 术比赛总裁判长,该国武协主席问他有什么要求,他只提了一个:“武术源 于中国,我是中国人,建议在开幕式上升贵国国旗的同时,也升中国国旗, 唱贵国国歌的同时,也唱中国国歌。”人家对他伸出大拇指,都照办了。参 加开幕式的华侨、华人都激动得热泪盈眶。由此可见武术对民族精神弘扬、 传承作用有多大!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