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式倒拽九牛尾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朝上。

(2)两掌变拳,经体前下落至两脚之间,两臂伸直,两拳背相对。

(3)两拳由下上提至胸前,拳心向下,再由胸前向两侧撑开,两拳逐渐变掌,坐腕、展指,掌心向两侧,两臂平直。

(4)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尖外展90°,之后身体重心再向左腿移动,成左弓步。同时两掌逐渐变拳,左手由体侧下落经腹前画弧,再向上摆至面前,拳心朝里,前臂与上臂成直角,右手由体侧经头部向前、再向身体右侧后画弧摆动,拳心向后,右臂内旋,充分后摆。眼视左拳。

(5)上体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弓步姿势不变,左拳与脸的距离不变。

(6)上体后仰,上举臂保持直角,上臂与地面垂直,拳与脸的距离不变,眼视左拳。

(7)上体直起向右转体,同时身体重心稍向右腿移动,左脚内扣90°,成马步。两臂随转体成侧平举,两臂伸直,掌心向下,再上举至头两侧,两臂伸直,两掌心相对,指尖向上,再做右势,唯方向相反。

(8)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两腿缓缓伸直,两臂由侧平举下落至身体两侧,成站立姿势。

第七式九鬼拔马力

(1)两手经腹前交叉,沿体前上举至头上。两脚随两臂上举,足跟同时外展,两足尖相对,夹角超过90。。

(2)两手分开,向身体两侧下落。之后,左手绕至身后两侧肩胛骨之间,掌心向外。右臂由体侧向前、向上画弧,举至头上之后屈肘。在体后,左右手相握。

(3)身体充分向左拧转,眼向后看。

(4)身体转正,相握两手松开,右臂匕举,向体侧下落,左臂下落后再经体侧上举,两臂成侧平举。

(5)两臂下落至腹前交叉,再由体前举至头上,做右式,唯左右相反。

(6)相握两手松开,两臂成侧平举后下落于身体两侧,同时两足跟向内合拢,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第八式三盘落地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两脚平行开立,相距三脚宽,同时两臂伸直向体前上举,同肩高稍比肩宽,掌心向上。

(2)屈膝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经身体前侧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3)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上托至两肩侧两臂夹角约为90°。

(4)两腿屈膝深蹲,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按至两儆外侧,指尖向左右外侧。

(5)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心翻转匕托至两肩侧两臂约成一字形。

(6)两腿下蹲,成马步。同时两掌心翻转向下落至两膝外侧,两手拇指朝里相对。

第九式青龙探爪

(1)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掌变拳收至腰前侧,左手拳面抵住章门穴(第十一肋端),拳心向 上,右拳变掌举至头上,掌心向左,右臂靠近头部。

(2)上体向左侧弯腰,右腰充分伸展,上体、头部、右臂与地面平行,右掌心向下,指尖朝左。

(3)向左转体,右手臂充分向前探伸,稍抬头,目视右掌。再屈膝下蹲,两大腿与地面平行,同时身体逐渐转正。同时右臂随转体,由身体左侧经两小腿前画弧收至右腿外侧,掌心斜向上。

(4)两腿缓缓伸直,右掌变拳上提,两拳面抵住章门穴,再左拳变掌上举至头上,做右式,唯方向相反。

(5)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收至腰间握拳。

第十式叶虎扑食

(1)身体重心移向右腿,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腿屈膝,成左丁步。

(2)左脚向前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同时两拳上提至两肩前,再变掌由身体带动向前猛扑, 两手成虎爪状,稍比肩宽,坐腕、掌心向前。眼平视前方。

(3)上体前俯,胸部贴近大腿,两掌指撑地。

(4)左脚向后,脚背放于右脚跟上。两手撑地(男:拇、食指指腹撑地,女:全手掌撑地),两手同肩宽,身体重心向后,两臂伸直。两腿折叠,臀部靠近左腿,低头。

(5)身体重心向前,依次以头、胸、腹接近地面向前弧形移动,成俯撑姿势,两臂伸直。此动作反复做3次。

(6)身体重心向后,两腿屈曲,臀部靠近小腿。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左脚从右脚上下落,再向 前迈一小步,之后右脚向左脚靠拢,上体直立恢复站立姿势。

第十一太打躬势

(1)左脚向左横跨一步,相距约三脚宽,两腿屈膝,成马步。同时两臂由体侧上举至头上,两 掌心相对,之后两掌下落,屈肘抱于脑后,掌心紧按两耳,两肘向两侧打开与身体在一平面上。

(2)上体前俯,胸贴近大腿,低头。两腿由屈变伸,充分伸直。两肘内合,两手以食指、中指、 无名指交替在脑后轻弹数次。

(3)身体直立,两腿屈膝成马步。两手抱于脑后。

第十二式掉是势

(1)两腿缓缓伸直。同时两手向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2)上提左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左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 抬头。

(3)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上体右转90°,之后上体前俯,两膝伸直。两手靠近右脚外侧,掌心贴地,指尖相对,抬头。

(4)上体直起,身体转正。两手仍在头上撑起,掌心向上,指尖相对,两臂充分伸直靠近头部。

(5)匕体后仰,与地面平行。同时两手由头上向肩两侧分开,掌心向上,指尖向两侧。

(6)上体前俯与地面平行,两臂由体侧向前摆至两肩前,两掌心向上,两臂充分伸直,抬头。之后身体前俯,两膝伸直,两臂稍屈肘内旋,由两腿之间向后探伸,尽力超过足跟,两臂伸直,两掌心翻转向下,两手贴地,约同肩宽,指尖向后,胸部靠近大腿。眼向后看。

(7)上体直起,同时两臂前平举,两掌心翻转向上。之后两掌心翻转向下,下按收至体侧。左脚收至右脚内侧,两脚并拢,成站立姿势。

第二节健身气功·八段锦

一、八段锦概述

(一)八段锦的发展情况

八段锦是由八节动作组成的一种养生健身运动方法。全套动作精炼,运动量适中,其每节动作的没计,都针对一定的脏腑或病症的保健与治疗需要,有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八段锦最初的定名是在南宋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修真秘旨》中,当时,八段锦被称为“吕真人安乐法”,其文已歌诀化,文献中也有记载,昂首仰托顺三焦,左肝右肺如射雕;东脾单托兼西胃,五劳回顾七伤调;鳍鱼摆尾通心气,两手搬脚定于腰;大小朝天安五脏,漱津咽纳指双挑。

到了清朝末年,《新出保身图说·八段锦》首次以“八段锦”为名,并绘有图像,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其歌诀为“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至此,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重视。通过不断对传统八段锦进行挖掘与整理,使得我国练习八段锦的群众逐渐增多。此外,八段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成为我国 大专院校的课程,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八段锦的发展。

(二)八段锦的动作特点

八段锦属于有氧运动,其运动强度和动作的编排次序符合运动学和生理学规律,安全可靠。 其动作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柔和缓慢

“柔和”是指练习八段锦时动作不僵不拘,轻松自如,舒展大方“缓慢”是指练习时身体重心平稳,虚实分明,轻飘徐缓。柔和缓慢让人神清气爽,体态安详。

2.动静相兼

八段锦中的“静”与“动”主要是指身体动作的外在表现。所谓“动”,就是在意念的引导下,动 作轻灵活泼、舒适自然、节节贯穿。所谓“静”,是指在动作的节分处做到沉稳,特别是动作的缓慢用力之处,在外观上看略有停顿之感,但内劲没有停,肌肉继续用力,保持牵引抻拉。适当的用力和延长作用时间,能够使相应的部位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高锻炼效果。

3.圆活连贯

“圆活”是指动作路线带有弧形,不起棱角,不直来直往,符合人体各关节自然弯曲的状态。 它以腰脊为轴带动四肢运动,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贯”要求动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转换衔 接,无停顿断续之处。既像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又如春蚕吐丝相连无间,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和畅通气血的效果。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