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自创始时起,就与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在 原始艺术史学者们的考证和实地调查中发现,以舞习武是图腾文化 时代的共同特征。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常常可见“武”字和“舞”字互相 通假的情况。《诗经•维清》小序说:“维清,秦《象舞》也。”在 《札记•仲尼燕居》中说:“升堂乐阙,下管《象武》。”这里的《象 舞》和《象武》,郑玄的解释是一样的,可见武字本身就有作舞之 意。《谷梁传》和《左传》都记载了庄公十年的同一件事,一书写 成“蔡侯献武”,一书写做“献舞”。从鸿门宴项庄舞剑,到后世许 多文人,都借舞戟舞剑以抒心情和志趣。剑与戟这两种武器.实际 上变成了深蕴文化内涵的舞具。李白,这位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 素被舞蹈史学家奉为激情的自由舞蹈家,他多次在诗中吟咏自己的 歌舞:“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三杯拂剑舞秋月,偶然高咏 悌泗涟。”他在诗中还记下了自己的剑舞给观者的深切感染:“起舞 拂长剑,四座皆扬眉。”以武象功,中国自古就有歌颂文治武功的专门性舞蹈:武舞。 周代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大武》可谓肇始,汉高祖则以巴渝军中的 民间武勇之舞,定名为“巴渝舞”纳入宫廷仪式中。这些舞蹈原是 巴山渝水之间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板循蛮夷”者的以舞演武的舞 蹈.《后汉书•南蛮传》中记载:“板循蛮夷者……天性劲勇・初为 议前锋•数陷阵•俗喜歌舞。”《风俗通义》说:,•阈中有渝水・责人左右居,锐气善舞」《隋书•音乐志》载:“汉高祖自汉中归, 巴渝之兵执杖而舞所谓“板循蛮夷”中的板循,就是木板做成 的盾板。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他们为前驱,他看了这些少数民 族战士们的“巴渝舞”后曾赞叹日:“此武王伐纣之歌也当他黄 袍加身、一统天下后,就效周武王的先例引“巴渝”入宫廷舞仪。 事实上,“巴渝舞”在南朝时,民间仍呼为“武王伐纣舞”。汉代 “巴渝舞”尚存的四篇歌词曲目.也是执杖而舞的武舞。这些曲目 为:“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渝本歌曲”、“行辞本 歌曲”,从“矛”、“弩”等字样看是执兵而舞的。“巴渝舞”在魏改名“昭武舞”,在晋改为“宣武舞”,都明显 表出武字。晋帝曾命傅玄作歌词,内中有《短兵篇》一段,描绘集 体剑舞的形姿•素被武术家所引叙:“剑为短兵,其势险危,疾蜘 飞电,回旋应规,武节齐声,或合或离,电发星鹫,若景若差,兵 法攸象,军容是仪。”真是风掣电闪,动人心弦。源于巴山渝水流域的“巴渝舞”,在中国汉代时进入宫廷,直 到隋朝时止。盛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以18岁起兵、 英勇善战闻名史册的唐太宗李世民,他的武功战绩,为时人称颂, 尤为他的部下将士们爱戴。在他为秦王时.军中的音乐舞蹈家就编 制了一部歌颂他武功的乐舞《秦王破阵乐曲》。李世民做了皇帝后, 此乐舞被纳入宫廷,贞观七年(633)正月,李世民亲自绘制了 《破阵乐图》,交给太常丞吕才作曲制乐并依图排舞,同时令他的几 位名臣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作歌词。虽然这个场面宏大的唐代武舞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踪 影,但关于这个舞的设计和姿容的文字记载还是被保存了下来。 “舞者披甲、执戟,百二十人,前有战车.后为列阵,左圆右方, 先偏后伍,鱼丽鹅鹳,箕张翼舒,交错曲伸,首尾回护,以象战阵 之形这里既有横队前进的‘'鱼丽阵",又有纵队推移的•.鹅鹳 阵”,中间如箕形张开,像一对腾翔的翅膀。此舞反映了当时军中的武艺及阵战的宏伟气魄,共分为三大 段,每段要变化四个阵势,共有12个阵势展现在观者面前。伴奏 用雄壮的大鼓,并配以当时很新潮的龟兹风味的音乐。疾徐相同的 戟刺剑挥动作,都合着雄浑的歌声。表演完毕.观众为之振奋。每 当高潮之际,观众中的将士.跃跃欲下场同舞。此舞确实产生了 “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炫耀武功的作用。据引白《唐书•音乐 志》载,初演完毕后,随侍武臣齐声称贺:“此舞皆是陛下百战百 胜之形容。”随同观礼的十几个少数民族领袖当场要求参加舞队同 舞,站在大唐太宗皇帝的大鑫下“发扬蹈厉”。李世民批准了他们 的请求,据说舞了很久才停止。由此看来•《破阵乐》的舞蹈动作 与真实生活中的武打击刺动作相近,否则,这些人不可能即兴起舞 而能随意变化队形,显然这些战阵变化也与实战相似。这从《旧唐 书•李靖传》中关于《破阵乐》的一段君臣对话可以看出来。李靖曰:“臣观陛下所制《破阵乐》,前出四表,后缀八幡,左 右折旋,趋走金鼓,各有其节,此即八阵图,四头八尾之制也。” 帝:“兵法可以意授,不可言传。朕为《破阵乐》,唯卿已晓其表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与李勋并列,功封卫国公,他同时也 是武侠文学描写的传奇人物。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中 的小生就是他。《新唐书•李靖传》中说:“世言靖精风角鸟占、云 侵孤虚之术,为善用兵。是不然。特以临机果,料敌明•根于忠智 而已。俗人传著,怪诡讥祥,皆不足信。”李靖平萧铳,以定昊会, 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在唐可称武功第一。有种种传闻说他精通 异术,亦可理解。唐人传奇《李卫公别传》中写他代龙王施雨,褚 人获的《隋唐演义》引用了这个故事,《说唐》中更把李靖写成个 会腾云驾雾的神仙。李靖是李世民的大将,对唐太宗的军事思想、用兵方法十分熟 悉,一看《破阵乐》便明白唐太宗的军事意图,说出了李世民内心 之智,这一方面证明《破阵乐》与军事武术的血肉之缘,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李靖的智谋。剑舞在诸军百戏里也是重要内容.既有“剑对牌”的表演•也 有“七圣刀”武舞之类的技艺。宋代民间舞队和拳社中,武技表演 盛行,民间“百戏踢弄家”,也有不少是擅长“舞剑”的。(见《都 城纪胜》)中国宋代时,都会经济十分发达,适应市民文化的需要兴起了 瓦子诸技的表演。这些京城的民间艺人还被编入军中,领取钱粮, 节庆为皇家演出,平日在瓦子为民众娱乐演出,当时称诸军。诸军百戏中除“剑舞”、“七圣刀”等耍弄兵器,另外有几个节 目也是带有武术、杂技因素的舞蹈:第一个节目是《扑旗子》.一 人戴红色头巾,舞着一杆大旗,另有一人戴红头巾,手拿两面白旗 子,两人跳跃舞动,旋转敏捷,显示武功。第二个节目是《蛮牌》,军士们手拿雉尾蛮牌、术刀等,摆出 各种阵式。冲门•夺桥,显示些类似征战的舞容,然后摆出偃月阵 图,武士纷纷出场表演格斗技击样子,有枪对蛮牌.有剑对蛮牌, 实际是前代武舞“朱干玉戚”之变容,后世“盾牌舞”(流传在江 西、福建、广东等省)之先声。第三个节目是“抹跄变阵子”,演员百余人,脸上化妆,各执 木刀,在锣声指挥下变阵数次做出阵、格斗、夺刀、击刺等舞姿, 与后世戏曲武打相似。明清以来这些节目失传,只在民间舞中尚有 武影。广泛流行于农村的民间舞蹈的兴衰更与武术的发展有着紧密 的联系。据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调查发现,许多民间舞蹈的技巧都是在拳 房中练成的。如山东的“鼓子秧歌”,很多地区都是文武并重,以 武术基本功为艺术基础。有名的“胶州秧歌”就分两大派,南派偏 武,被称为武花鼓,吸收武术,自不待言。北派偏文,被称为文花 鼓,这些文花鼓中同样有许多武术动作。“丑鼓八态”的奇特韵味, 没有武术根基是难以驾轻就熟的。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