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系统论特征也表现在画理与武道的相通上•而且武 术还是中国绘画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从原始崖画到近世民间喜闻 乐见的彩色年画,从最北方的内蒙古的阴山崖画到南方的云南沧源 和广西花山崖画,以至西部甘肃嘉峪关的黑山石刻操练图的画像. 都留下了亦舞亦武的形象。各地的崖画形式和内容,不但以各地武 术或舞蹈的特征为内容,还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喜好•如阴山 崖画中多是狩猎时人兽相斗的形象,花山崖画中粗犷的马步蹲裆和 双手上举式,望之欲跃,闻之如吼,这可能与壮族特有的带有图腾 文化遗痕的蚂蜗舞、蚂蜗拳大有关系。在嘉峪关的黑山石刻画像中.有一幅30人的操练图.队容整 齐,分上、中、下三层列队横排,有人双手抱拳叉腰•有人一手叉 腰、一手亮掌前举,还有人持弓射箭在作练武状,显然,这是那个 时代部落旗人崇尚武艺的具体表现。这可能是因与嘉峪关位于中华 民族发祥地区的中轴线上,自古是征战的重要关隘有关。汉代的画像传多为阴刻线条、阳刻平面和浅浮雕相结合.人物 造型准确有力或有意夸张,简洁生动且构图极富变化。画像石表现形式可分凸出线条和凹进线条两大类,构图同样富于变化,造型和 线条有力而质朴生动。画像砖、石刻绘的人物沉稳有力.不管是杂技、舞蹈还是百戏 表演,都作塌腰凸臀、重力下沉动作,且不显飘浮无力。有人说这 是汉代国力雄厚的反映,这种社会经济学的政治分析,也许有一定 道理。这种刻绘武术的风习. 一直延续到魏晋影碑和彩砖画像。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中华民族的一份丰富而又珍 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有着艺术审美的价值,还有着重要的史料 价值。五代时,僧人贯休在画十八罗汉时,依据了降龙尊者的神髓总 难寻得,一日得见薛仁贵的后裔练戟而得降龙之气韵的传说,这样 就使绘画多了灵犀之气。清代武术家、书画家傅元在画墨竹时,依据醉舞拳艺而求灵感 的故事,反映了中国武术与绘画的相通之趣。而清代年画中,天津 杨柳青年画中的《张辽威镇逍遥津》,骑将纵马舞刀挺枪,步勇独 立金鸡双掌齐出,表现出武打的雄姿,《万花楼》则把飞檐走壁的 传说武功形象地展示出来。清代乾隆年间绘制的西双版纳劭海的武 术壁画,那两位斗矛和两位对刀的武士形象,反映了古代少数民族 蓬勃的武术活动。

三、武术与杂技艺术

(一)杂技产生于原始劳动与武技

中国的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那时,原始人在狩猎中形成的 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 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 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 节日是《飞去来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 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 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旗盛会中表演的节目。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 炼和艺术化。至今在民俗活动中传承着的《飞去来器》,在内蒙古 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上,在赛马、摔跤、角斗等各种 技艺竞赛中,被广泛表演,它是以投掷的远近和击中目标的准确程 度来评定优劣的。杂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 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艺术节目.这种节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还深受 观众喜爱。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 “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在历史长河中被确 定下来。

(二)武术与杂技的具体关系

杂技是一种以超常的技巧为特征的表演艺术,它是从人类与自 然争斗中显示自身力量和技能的由自娱到娱人的原始艺术发展而来 的。可以说,它与自卫本能升华、攻防技术积累而产生的武术同时 出现在中华大地。杂技比其他歌舞、戏曲、曲艺等表演艺术更接近武术。许多超 绝的武技,可以直接纳入杂技节目。中国渊源古老、数千年流传不 断的杂技艺术,也直接影响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杂技项目可分七个方面:形体技艺、力技、投掷技、 幻术、动物戏、乔装动物戏、滑稽。这七大项中多数项目都是直接 来源于武技,或者可以转化成武技。同源共生和互传互补成为中国杂技与武术的重要联系。狩猎、战争是武技产生的源泉,也是中国杂技的重耍源头。 “弹弓”是早于“弓弩”的古代射猎器,它是最早的武技,同时也 很快演化成供观赏的杂技艺术。唐朝时的段成式在《酉阳杂俎》记载:“张芬曾为韦南康行 军……以新泥涂壁,弹子打‘天下太平'字以密集的弹子,射 到泥壁上,打出“天下太平”字样,是高超准确的射技,在这里已 经成为带有娱乐性质的杂技艺术。早在宋代的瓦子诸艺中,作为杂 技节目的“射弩”,已经把射箭武技演变成赏心悦目的杂技艺术。 拉硬弓素来是武场考核的重要项目,历代武将力士,都以能拉硬弓 为功夫的标志。作为杂技节目,它不单纯是“力”的表演,而且成 为单独的“拉弓”节目。清末,北京天桥著名的杂技艺人张宝忠能 同时开五张强弓,每张弓60千克,总量在300千克以上。出现于石器时代的,'流星索”,最早本是投掷的猎具,杂技和 武术几乎同时把它改造为武器和道具。“流星锤”是软兵器中重要 的一种.•,强镖,,则是它的演化。杂技将其做了种种表演性的装饰 和超常技巧的提炼,创造出了 “水流星”、“火流星”等难度大而形 象美的技巧。先秦的士、客阶层,不只对武术的成形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些技艺高超的武士的许多特殊技巧,也成为后世杂技的重要项 目。《列子•说符篇》那位在高跷上耍弄短剑的兰子,已把武技化 为杂技,并且成为取悦诸侯、求赏谋生的专业演员了: “宋有兰子 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 并趋并弛,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双手托住城门的力技,与他参加同一攻伐倡 国战役的那两位武士狄质弥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就是汉代兴盛 的杂技“扛鼎”、“舞轮”和“缘绳”之先河。这些先秦武士实际就 是这些技艺的创造者。至今仍活跃在杂坛上的马戏,是杂技动物戏的中心节目。这些 都是武士们骑御之技的必然发展。从车战到骑战的演变中,也发展 了养马和驯马的技术。《诗经•鲁颂•马问》中提到的名马有“皇、 骊、黄、雅、骐、骆、鱼”等达十六种之多,还出现了善于相马之 士如伯乐那样的人物。古时武术和杂技经常交融在一起,许多兵器成为杂技的表演道具,如“飞叉”就是由武术器械演化而来。落魄潦倒的武林人物, 常常流落江湖,打拳卖艺和跑马卖解常常是武士们谋生的手段。杂 技艺术行中也有许多武艺高超的人物.对于中国武术的发展和普及 起到了有益作用,有的还成为反抗官府、发动和组织人民起义的领 袖人物。如参加了明末李自成起义大军的著名女将领红娘子,就是 位武艺高强的走绳杂技艺人。清代康熙年间山西太原的陈四,既是 武术家又是杂技艺人。他领导的起义者,都是武艺高强的人物,虽 只有六十几人,却在九年之间,从山西进湖广.又从湖广直到云 南,辗转大半个中国。乾隆年间,山东农民起义的女将乌三娘,也 是位武艺高强的杂技艺人。白莲教的起义领袖王聪儿更是剑法高强 的杂技艺人,她所领导的起义,震动朝野。20世纪80年代的得奖 长篇小说《白衣侠女》就是根据王聪儿的史迹创作的一部传奇小 说。义和团运动中的杰出女将翠云娘也是深通武术的杂技艺人。长 篇小说《红灯照》就是表现她们的文学作品。

浏览1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