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是在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气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元气,元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物质,它 充塞于宇宙,连续不断,流动不拘,变化无穷。聚则成形而有力; 散则无象而柔弱。元气是不可分割而互相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中 医学的根本特点和优点,就是它的整体论。它把人体视为一个脏 腑、表里器官有机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又把人体置于同宇宙万物 互相联系和作用着的整体中,还把形体与精神视为互相联系着和作 用着的整体。可见,中医的整体观点,包括人天相关、脏腑相关和形神相关等丰富的内容。元气以“气化”的作用使世界万物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气作为 统一体便分成互相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互相为根,阴 阳在对立面斗争中互相消长和转化。同时,中医也引进五行学 说 以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常见物质的性质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的观念,去概括世界万物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以此为模型 去认识世界万物以及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和制约形成的有序 关系。同样,中华武术是以整体论为思想基础。阴阳五行说在武术中 的应用也是广泛的,不少拳种就直接以太极拳、八封拳、形意拳等 名称命名。武术理论中引进了周易八势、阴阳五行的思想,并具体 应用到拳术的方位、体值、升降、开阅、伸屈、收放等套路设计之 中,且发生了非常奇妙的效应。中医的脏腑学说认为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胃、小肠、 大肠、胆、膀胱、三焦等六腑.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着的有机整体。 例如,肺与皮毛相表里.皮毛为风寒所袭可以引起肺的咳嗽,肺有 毛病也可使皮毛渐染恶寒;又如,肝开窍于目.眼病治肝常可收到 奇特的效果等。表里脏腑之间是通过经络及其中的气血互相贯通和 属络的,经气便成为表里脏腑联系成有机整体的物质中介。武术中 也处处应用这种脏腑经络的理论,去达到技击、保健等方面的目 的。如武术中的点穴,就是以中医的经络穴位的理论为基础的,其 他如武术中以外动(肢体)去导引内动脏腑,使脏腑得到很好 的锻炼•在保健中有极好的作用,这又是中华武术与两方体育或其 他武技的差异中的重要特点。中医学的辩证论治学说认为,在病原物作用下,引起病人在整 体功能上的病理反应•这便是病“征”.中医就是着眼于反映人体 整体和有关脏腑的阴阳偏盛偏衰为纲的病理态的“征”,并以此为 基础来进行整体的调整去治病。故《内经》中说:“谨察阴阳之所 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广人体恢复了阴阳的相对平衡,也便恢复了 人类从长期进化过程中获得的抗病能力和修复能力,从而使疾病 痊愈。综上所述,武术与医学都以元气论中的整体论为基础,所以, 武术与中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武术与中医文化的交融性
(一)文化哲理方面
武术与传统医学同属人体文化的范畴・两者有着共同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共同丰富与发 展。传统医学的建立是以唯物主义元气论的哲学为基础的,而武术 则将传统医学的理论完整地吸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形神 合一、内外兼修的养身思想与健身之道。武术的许多拳种的练功就 是在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
(二)治病原理与方法
阴阳是对事物属性的概括。阴阳表示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 同一事物内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由于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 的,所以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一般来说,“阳”的范畴包括: 事物具有明显活动的、向外的、向上的、兴奋的、光亮的、温热 的、刚强的特性;相反,“阴”的范畴包括:具有相对静止的、向 内的、向下的、抑制的、黑暗的、寒冷的、柔弱的特性。人体是有 机的整体,一切组织结构既有机联系,又相互对立。这种关系可以 用阴阳的属性来划分。就人体的上下来说,上部属阳・而下部属 阴;就内外而言,外部属阳,内侧属阴;就是单内部也有阴阳之 分,六腑为阳,五脏为阴,等等(如果继续划分,还可以继续细分 下去)。总之,人体上下、内外各组织结构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 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正如古人所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阳原理在武术中体现为: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 “精神、气、力、功既要求动作、姿势、规格、技巧完美统一, 又注重精神、意识、气息的锻炼。内练,可以培养人体的元气、正 气,进而改善人体内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最终达到以内助外、以 外促内、内养外修、内壮外强的目的。从健身养身方面来说.内外 合一、阴阳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学认为,疾病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阴阳失调,所以疾病的性 质也不外乎阴阳两类,而病理变化的关键也在于阴阳的偏盛偏哀. 所以,从阴阳失调的方面去探究病情.就能深入到疾病的本质,查 明疾病的阴阳属性,以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阳热盛而损及阴津者(阳盛则阴病),损其有余之阳,可用“热者寒之”的方法,也 就是说,用寒凉的药物(阴药)来治疗某些阳热症;相反,若因阴 寒盛而损及阳气者(阴盛则阳病),损其有余之阴,可用“寒者热 之”的方法,也就是说,用温热的药物(阳药)来治疗某些阴寒 症。这就是“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道理。武术练功和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相通,都是根据阴阳盛衰的特 点,使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以促进阴平阳秘,达到阴阳平 衡,以恢复其新的相对平衡状态。早在2 — 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毛笔,产生了影响千年 而仍在延续的书法艺术。后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钢笔、 铅笔与圆珠笔的陆续传入,依然没有动摇书法的地位,因为毛笔写 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具有很高价值的行为艺术,其欣赏 的价值不亚于中国水墨画。中国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表现出许 多书法具有的艺术美,与书法艺术相互辉映。古人用他的睿智发现,武术与书法有相通之处,练功习武可使 挥毫落墨犹如神助。正因为两者密切相关,所以才有草圣张旭观公 孙大娘舞剑器后得到书法的神韵的佳话;唐代武将颜真卿书法有剑 拔弩张之势,被评为“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瞋目,力士挥拳”。书法讲究“劲力”,一点一画都是劲力的表现。王羲之认为: “每作一点画,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由此可见, 书法讲究的筋、骨、神、气四者锋势俱全,都流露出内在的劲力。 与之相通,武术也讲究“劲力”,太极拳中的“劲”起于脚跟,发 于腿,主宰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由脚而腿而腰,一气呵 成;发劲时则要求劲整,正所谓“周身合下成千斤”,如此方能借力使力,四两拨千斤。书法用笔讲究有收有放,而且每往必收,每垂必缩,含蓄而锋 芒不露.不轻佻浮躁。每一点画,笔锋是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 上先下,欲下先上,太极拳与之相对的是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 欲向左,必先右去,前后左右,内外相合。武术中的拳打、掌劈、 指戳、脚踢、肩撞、肘击等都有的放矢,是连续进击的动作,给人 一种激昂振奋的精神,激发人们强烈的竞争意识,从中感受到一种 武术套路演练所特有的功力美。书法与武术均讲究刚柔之法。对于书法.书法家姚孟起说: “书法要百钢练化成绕指柔,柔非弱,刚极乃柔。”而对于武术,柔 并非软,而要柔中寓刚,若棉裹铁,刚外有柔,如胶似漆。优秀的 武术家是遇虚则刚,临实则柔,运柔而成刚.亦刚亦柔,变化万千。
浏览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