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在其掌法和技击原理中巧妙运用八卦相荡、奇正相生、 阴阳转化规律,制定步法、掌法、身法的要则,转掌始由乾位,达 于坤位变,在其走圆旋转中,始终脚踏八卦,环顾八方,左右互 换,阴阳相易。八经卦为基础,创立八卦掌的基础八掌,并分别像 动物之形而取其神意,与八八六十四卦相应,又演化出六十四路掌 法。其基本八掌的名称因流派不同,顺应经卦名称亦有异,如有的 称:乾卦狮形狮子掌、坤卦麟形返身掌、坎卦蛇形顺势掌、离卦鹦 形卧步掌、震卦龙形平托掌、艮卦熊形背身掌、巽卦凤形风轮掌、 兑卦猴形抱头掌;而田回所著之《阴阳八卦掌》则以蟒形掌为首, 顺序是按后天八卦图的排列,分别狮形掌、虎形掌、熊形掌、蛇形掌、马形掌、猴形掌、鹏形掌等。但不管哪一派,都讲八方、八 位、八掌型。其掌型分别为仰、俯、竖、抱、劈、撩、穿、挑。八卦掌以八卦卦象比喻人体躯肢:头比乾,乾卦属天,高耸正直,脾 睨万物;膝脚比坤,坤卦属地.无所不载.触动即应;胸比离,离 卦属火,虚而有容,出入自如;腹比坎,坎卦届水,丹田坚实,气 沉而固;腹与胸有水火之用,相济之功,故八卦掌亦以坎离二卦为 最基本的功法。田回所谓先天八卦掌为坎,后天八卦掌为离,后天 八卦掌包括先天八卦掌。足以“坎、离二卦的坎离相合,水火相 济,代表了其余六卦的相互搭配”。项背比艮,艮卦属山,含胸能 空,背覆能实,屈伸自如,开合紧凑。臀比震,震卦属雷,下实上虚,收敛坚沉。手比巽,巽卦属风,顺逆起伏,应变灵活。肩比 兑,兑卦属泽,垂肩坠肘,刚柔从容。这种类比只是取大体精神, 并不拘泥.老师传授亦不拘于此。但八卦掌根据八卦学说中先天与 后天八卦的排列,亦各有所循。八卦掌还较为全面地采用“易理”作为拳技的理论依据。“易 理”,即解释八卦图形含义的理论,包括简易、变易、不易三种基 本思想。八卦掌不仅以“易理”说拳理,还以易理规范拳技。“易理”认为:“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只有简易的道理.才 便于明了;只有简易的法则才便于效法.这就是简易的思想。八卦 掌的拳理和拳技就效法了这种简易之理。八卦掌向左沿圆绕走称为 “阳仪”,向右沿圆绕走称为“阴仪”,象征着阴阳的左右绕走,这 是八卦掌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基本运动特征。八卦掌掌法的变化都是 将攻防招数融于沿圆走转,运动特点都必须符合绕走的规律。其次,“易理”认为天地及万物万象都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中, 这就是“变易”的思想。八卦掌效法这种变易思想,将沿圆绕走和 攻防拳式融为一体,使走转招式像天体运行一样,周而复始,没有 中断。对敌时也要不停地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寻虚.避正寻斜, 讲究以动制不动,快动制慢动,形成了 “以动为本,以变为法”的 八卦掌技法总则。“易理”还认为“动静有常”,认为天地间万物万象的变化都按 照一定的规律循环不已,这就是“不易”的思想。八卦掌按照这种 不易思想,形成了八卦取象、取身不易、运动技法原理不易的定 则。例如:“胸空腹实”等身型要领、“拧旋走转”等运动技法、 “滚钻争裹”等劲法原则等,都是习练八卦掌者必须遵守的不易 法则。由此可见,八卦思想不但为哲学思想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还同太极、阴阳理论一样渗透到中华武术的理论当中,为中华武术 的进步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节武术与医学
一般传统的家练武将就阴阳五行、子午流注、食养药补、四气 五味等,和中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中医的诊疗治病过程 中,许多手段也和武术同源,如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按矫疗法、 运动疗法等都是源于武术的练习。在中医学的范畴中,武术伤科、 中医针灸与武术的关系最大,联系也最为紧密。武术伤科是中国武术与中医结合的典范。武术家所练拳法大多 都为外家拳,刚猛强劲,极易受伤;所以.在练武交手的实战中, 武术家们总结出了一整套中医骨伤科学的治疗与诊疗方法,这极大 地丰富了中医诊疗治病方法。武术与中医的发展可谓是相互促进的。武术活动中的受伤,为 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创新创造了大量的临床契机,如金创药、续命 丹、接骨膏等一系列伤科药品的发明;反过来,中医药的一些保健 治疗方法也为武术家日常的锻炼和受伤后肌体的恢复提供了保障, 如练功后的药浴与针灸就可以舒经活血、解除疲劳、消除炎症,从 而增加功力等。由于武术与中医有着不解的渊源,近现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 武术伤科名家。在整复骨折与脱臼时,他们的手法纯熟自如,在功 力与技法有机结合下,牵、端、挤、接,正确而敏捷,理筋通络, 推拿、按摩・独造妙境。众所周知的黄飞鸿就是武术伤科的专家, 他从小就随父亲采药行医、习武练功,成年后接管父亲的“宝芝 林”药铺。黄飞鸿医术武功并蓄,针灸推拿并用,将武术伤科运用 得出神入化。河北戳脚翻子拳大师王枝国不仅培养出像王占鳌、徐 兆熊等一代武术名家.而且在武术伤科方面也名噪一时。他百年之 后,乡亲为他竖立了一座“善德碑”,以表彰其精武良医之功德。武功体疗是武术伤科特色诊疗手段,主要体现在推拿按摩上, 其产生于踢打摔拿的武术伤科急救处理条件下,在治疗一些伤病症 和急救点穴等方面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一般按摩医师对人体结构、经络穴位、病情病理都是比较熟悉的,关键问题 就是缺乏施术的特殊动力——“内劲”。“内劲”主要是通过中国传 统武术如太极、形意、八卦、八极、大成等拳种中的桩功训练获得 的。普通按摩师不具有这种“内劲”,所以在给人治病时,几乎全 身都处于紧张用力的状态,显得很吃力,按摩后往往要累出一身 汗。而武术伤科医生则将自身功力与气功等独特功法与按摩技术融 为一体,能够随心所欲地掌握“内劲”的收放吞吐。武术伤科医生 与普通按摩师的优势还表现在:人体的一些深层病变,采用一般手 法时劲力往往达不到病灶处.而用内家武功的发力法在其病灶对应 的表皮骤然发出一股螺旋性的“穿透力”,在患者表皮不觉疼痛下 就会使病灶处受到“内劲”的强烈冲击而起到“攻坚散块,祛瘀疏 阻”的作用。武功中讲究的“意念”在进行推拿施术时也有重要作用。当术 者的手抚触患者身体某部位时,意念早已直透该部位到对面甚至更 远,从而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使意、气、力三者紧密结合,以指代 针,以掌代药,将功力通过选定的穴位输入经络之中宣导气血,通 经活络,平衡阴阳,这和内功拳击人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的原理颇为相似。武术与针灸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据黄岁松《黄氏家传针灸》一 书介绍:黄石屏针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必须精通少林拳术和内外气 功,才能将全身精、气、神三宝运于二指之上,然后施于患者患 处。他在回忆黄石屏治病时的情景说:“必先临诊切脉,沉吟良久, 立眉目,生杀气,将左右两手握拳运力,只闻手指骨啪啪作响。然 后操针在手,擦磨数次,将针缠于手指上,复将伸直者数次,衔于 口内,手如握虎,势如擒龙,聚精会神.先以左手大拇指在患者身 上按穴,右手持针在按定穴位处于点数处,将针慢慢以阴劲送入肌 肉内,病者有觉痛苦,直达病所,而疾霍然。”针灸疗法在结合了武术与气功后.更能迅速激发人体的自然潜 能和免疫能力,正如所谓的“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从而达到神奇的治疗效果。就像同是一拳,分别由武术家、拳击家或者是普通 人打出,看上去都漫不经心、大同小异,实际上其速度与力量自是 不可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的。古人对武术的“内外兼修”也有一定的认识和实践。当时,由 于古人们居住的房屋简陋,腿部受湿气侵袭严重,大多数人都患有 严重的腿部疾病。先民们在手舞足蹈中,发现摇动筋骨可以通利关 节、缓解疼痛,于是一些部落的首领“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武术 的祛病健身功能也由此可见端倪。总之,医易为武学之纲,武学为医易之用。医、武在本质上是 相通的,它们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值得习武者传承并发扬 光大。
浏览2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