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上》一书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里的 两仪即阴阳,太极则以阴阳为内涵,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因 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 ,'一阴一阳之谓道。”朱熹也认为: “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最 初由五代至宋初的道士陈拉传出,原名叫《五极图》。它是中国古 代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规 律的高度概括。整个太极图呈圆形,象征着事物永恒、循环式的运 动状态,也象征人的生命起源。太极图图面黑色为阴,白色为阳, 黑白相依,相抱不离。白鱼黑眼代表阳中有阴.黑鱼白眼则代表阴 中有阳。古人认为:阴阳互不相离,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由此产 生了万物。据史书记载:陈技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 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又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 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现在我们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 所传的。太极图中白鱼与黑鱼之间由一条反“S”形曲线分开,以此说 明事物的阴阳双方并不是截然以直线的方式分开的,而是彼此相互 依赖、互为所用的。同时也指出事物任何一方均不能脱离另一方而 单独存在,事物的阴阳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协调和谐.而又相 互制约,共同维持事物阴阳双方的动态平衡。此外,太极图也表示 事物是不停运动的,或者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阴阳鱼的鱼眼又是一个小太极图,这说明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阴阳之中又可以再分阴阳,事物的发展是无限的•事物划 分阴阳也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后来,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进步与发展•太极思 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 渗透到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形成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 太极也影响着古代武术运动的发展•太极拳的出现就是“太极”文 化的思想内涵在武术中的最好体现。太极拳就是以太极文化为理论基础创造出的一种武术套路,并 逐渐衍化发展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比照太极图来看,太 极拳中动静、刚柔、虚实、开合等对立统一状态,与太极图的阴阳 消长、转化规律是一致的。太极拳的动作圆活,招招不离弧形,式 式都像圆形,使整套动作圆转连贯、一气呵成。太极图也是置于平 面圆形中,而且双鱼环绕,恰如练习太极推手时,两人双搭手的形 态。练习中双方臂膀组成环状不断变化,你进我退,粘边黏随,正 符合彼阴吾阳、相互消长、交替变化的道理。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是一切的原动力,宇宙既有太极,人身也 有太极.而且人身的腹部就是太极,所以《太极十三式歌》中说: “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

(二)阴阳思想与武术

正如武术的同人所说的,不懂阴阳则不懂中国武术。古代学者 认为:人类与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互动而成的。阴阳相依、相系、 不离是《易经》的基本思想.而《易经》最核心的内容也就是阴阳 学说。《易•系辞》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揭示了宇宙间一切事 物相互作用的变化发展规律。武术要求“动静相生”、“刚柔互补”、 “快慢相间”、,,后发先至”等,都是以阴阳辩证观念为指导的。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 日为阴.后来引中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 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 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力量。正如《素问•阴阳 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由此可见,阴阳的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固有的, 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两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阴阳不测之谓神”,动、静之间•刚、柔之变,以及虚实、开 合、进退、起伏、攻守、内外、显藏、始终等,都是在阴阳互补中 产生的。古代武术要求“顺阴阳而运动”,这一思想在先秦时已见 记载,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 的有关论述。“越女”论剑认为:“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 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 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 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 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整篇言辞都是以阴阳变 化法则解说攻守制胜之理。《庄子》则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 阳。《庄子•人间世》谓:“且以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泰至 而多奇巧也。”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 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在武术格 斗中,阴阳转化得当的一方就能以巧胜拙、后发先至。阴阳之道构成了中国武术独具风采、变化丰富却又架构清晰的 辩证模式。至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则开宗明义.在拳理和实践中充分体现了这种阴阳辩证的精神。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是:“阴不 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 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 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 “静中触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 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 “阴阳不测”之 功,才能做到“因敌变化亦神奇”。古代武术就这样基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理,沿着“顺阴阳而运动”的原则,在延绵数千年的冷兵器时代里发展着。不论何 种拳术.都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所以各种拳术都要,•气沉丹 田”。武术的技击运动中也蕴涵着阴阳学说,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 都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形意拳的理论亦构筑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其最古老的拳论 《九要论》明确说: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气主于一. 可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阴阳即清浊也。 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吸则阴,呼则阳,静者阴.动者 阳,上升为阳,下降为阴,盖阴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降而为阴, 阴气上行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止匕阴阳之分也。何谓清浊? 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者为阳, 浊者为阴.要之阳以滋阴,阴以滋阳,统言为气,分言为阴阳.气 不能无阴阳,即人不能无动静,口不能无呼吸,鼻不能无出入;乃 对待循环者,然则气分为二,实主于一,学贵神通,情勿谬执。形意拳以五拳为主,其“捶论”,实为拳论之重要内容,这里 的阴阳相应观念极为清楚,近人姜容樵的“形意拳两仪歌”亦说: “鹰熊意志.取法为拳。阴阳暗合,形意之源。”八卦掌以易理析拳理.以走圆转圈为主要形态,故先师董海川 有“走为百练之祖”之教,而走中步步都要阴阳俱合,形神兼备, 内外浑一,刚柔、前后、虚实、显藏,都有相反相成的阴阳离合之 要求。八卦掌有“八转”之说,这八转亦皆寓阴阳之意,“滚转之 传为阳转.钻转之转为阴转;挣转之转为阳转.裹转之转为阴转; 按转之转为阳转,弹转之转为阴转;坐转之转为阳转,顶转之转为 阴转”。少林拳术的理论,也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构筑的。《少林寺短 打身法统宗拳谱》在论“立身立足之法”时说:“人一身伫立之间, 须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 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敌未交手.便知胜败',乃明阴阳之理也。”把阴阳离合转化看成技巧的根本大法。其实从《周易》哲理至后世东方哲人一再阐发的阴阳之道,就 是变化之道,辩证之道。武谚中的“柔中有刚攻不破,剧中有柔力 无边”正是反映了阴阳相济的辩证态势。“彼静我乱,彼乱我静, 静中有乱,乱中有静”亦是此理。总而言之,中国武术的各种拳 派、拳路和器械套路攻防击技,都自觉地贯串着虚实、刚柔、快 慢、动静等阴阳对立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哲理。到明代中叶后•古代武术发展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仍然以“顺阴 阳而运动”为原则,这在武术大家戚继光和俞大猷的著作中都有体 现。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的《长兵短用篇》、《短兵长用篇》通 篇着笔于运用阴阳变化的法则,论述长与短相互为用的关系;俞大 猷在《剑经》中.以阴阳转化法则揭示了转化刚与柔、动与静、先 与后等对应因素的方法.提出了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乘他旧力略过,新力未发”、“以静待动,以逸待劳”等攻防制胜原则 和方法,被后世拳家视为不传之秘。这些制胜原则都是在阴阳变化 理论基础上产生的,代表着古代武术沿“顺阴阳而运动”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古代武术还强调以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作为武术技 法的基本原理,解释和规范拳技理法。所谓阴阳互根,是说阴与阳互相为根基。

浏览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