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西方哲学不同,中国文化中的“气”字是个模糊“惟象”的功能性范畴,而 不是一个西方式精确定性的实体概念;它这里更多是用以表达主傩内部的机能 状态和操作体验,核心是支撑某种能量和信息的有序运行。从人体理论上说,或 许可以把“气”理解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生命结构”和“生命机能”。在 武术太极拳的操作中,“气”除了一般保存有哲学本体论和宇宙演化论的含义 外,更多则被具体化为一个人体基质和活动机制的概念,并旦还可以集中表现 为人体的自我感受(本体感觉)。在这里,它首先被理解为人体生命的基础。《庄 子•知北游》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 天下一气耳。”成玄英疏解云:“夫气聚为生,气散为死,聚散虽异,为气则同。” 王充《论衡•论死篇》云:“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 在中医理论上,《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 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类经》称:“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人体生命之气按其精粗厚薄,可以分化出为精、气、神三种形态;而其运 转机制,又可划分为“气化”和“物化”两个方面的升、降、出、入等基本方 式。所以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 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由此,“气”又被演化为一个描述人 体生命活动机理的概念;它往往用以表征人的生命之物质基础和运行机制,其 特征则可以呈现为操作者活动的“气感”(这是一种身心协调整合的自我意识)。在 中国文化中,“气”字是理解生命活动机理所不可或缺的;人们用“气”去描 述人的生命结构及其活动机制,由此无论社会生活还是养生活动、应对行为,都 莫不谈“气”。具体说来,它包括“外气”与“内气”两个方面,外气指肺部 呼吸往来之气,内气则指运行于人体内部那经络之气,即中医所谓的“元气”、“内 气”、中气”、“宗气”。由此,中医和气功以及武功都特别讲究“敛气凝神” 和“气遍身躯”。至于人体外部的气体,除了已经融化在血液中的氧成分可以 随血管流遍全身外,事实上却是无法“遍布身躯”的;但是如果没有外气(即由 外界吸入肺部之气),则连生命都不能维持,更何况于“气遍身躯”呢?!由此中国检成木文化论稹以泛化为社会生活环境和整个宇宙演化状态的“气”,是人生命活动那“通天 地一气”的环境背景。
再强调一下,武术太极拳操作中的“气”,是泛指人身整体功能的“内气”,而 并不只是特指人们呼吸过程的“空气”;它主要用以描述操作者体内的某种能 量传递和机能的运行,以及操作者对这种运行的体验,包括中医所说的整个“气 机”等。这个概念并不是逻辑分析的结果,也不是对象描述的表象,更多偏向 于人体感觉的表达。它最早虽然来源于人们呼吸空气的感觉,但又并不限于呼 吸往来的“空气”,甚至还可以被推广到整个宇宙的构成;由此既可以是用来 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也可用以指称一种主体自身从生理到精神空间不息 运行的力量的无形有质的载体。这大概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生命力”(或曰“生 命能量”)、“意志力”和“身体感觉”,以及它们与想象、思维等结合后所 形成的所谓“抱负”、“胸襟”等状态,并旦还含有明显的价值属性。它首先 来自生理并联结整个自然,(所谓“夫气,体之充也”,有道是“气聚为生、气 散为死”);从直观上看,人有“气”即生,无“气”即死,其中还有清浊、强 弱、宽窄之分,并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气质(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具有清、强、宽 的特点)。由此既是一种清纯刚毅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保证力行正义的强大 动力,还是人所应有的处世为人的宽宏胸怀(联结社会)。
“意气领先”的管理学和行为学意义在于目标管理、计^实施和过程调控、组 织保障,它涵盖了操作过程中目标取向、信息反馈、精神控制的心理活动和信 息传递、能量配置、运行调谐的生理机能这样两个方面。《太极拳解》有云“身 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 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 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强调身体内 部的分工协作。在具体操作上,突出心主神明、意为统领、气遍身躯、劲贯四梢、得 心应手、左右逢源、神态自若、意动形随几个方面的分工协作、协调整合意义; 由此行功应用时强调必须“用意不用力”那“以意导气、以气运身、节节松开、节 节贯串、上下相随、气遍身躯、三节分明、周身一家、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并部整合的另一方面便是外部应对;就活动功能上说,意气领先讲究“有感即应、因 敌成形”的随机因应机制,具有明确方向、锁定目标,谋而后动、考虑周全,知 重于兵、反应灵敏,统筹兼顾、并敌一向,上下相随、周身一家,反馈调节、动 态应合等方面的作用。其操作效应,便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的“料敌先机、后发先至”。大松大柔的“用意不用力”并不否定操作的“内劲” 运行,而是强调要超越原先不尽合理的用力方式。
中国人的思维是意象型思维,“意、气”都属于意象式概念,高度重视操 作的象征意义;然而其落脚点并不在审美感受的心理宣泄,而在触类旁通的操 作启示。由此,“意气领先”不但是训练方式而且还是实战手段,更是弱者文 化得以成立的基础。从理论上说,太极拳所强调的“意气领先”就是精神自我 主宰下生理机能的全面整合和有效发挥。其“因应”机制包含有主体性的应当 和客体性的应对这双重含义。我们知道,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生物,可 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并能在行动中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双向 调节控制。人类应对外物的实践则是一种自觉的“目的性行为”,没有主体意 识引导的生理本能反应,不能认为就是人类实践,由此也无所谓人的自由。而 在人的自我身心调控过程中,通过注意和想象的自我暗示则具有极大的功效: 它一方面对外物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则是对自身进行全面调整。太极拳运行中 不同阶段(“进阶”)“用意”的着眼点当是不同的。在“初学”进入“着熟” 的第一阶段,操作者尚缺乏自觉的“太极意识”,这时操作主要是道家所谓的“导 弓I”,着眼于“以形导气、以气培意”,讲求“形正、气顺、神宁”。在“着熟” 进入“懂劲”的第二阶段,操作者已经松静下来,这时操作主要则是在招式应 对和运劲方式上悉心安排好自身和敌我双方的虚实变换和阴阳平衡,表现出很 强的所谓“存思”和“行气”特点,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意到、气 到、劲到”。在“懂劲”进入“神明”的第三阶段,统合的“通变”涵盖了所 有具体的“变通”,这时操作主体的心理活动已经“虚化”为“潜意识”和“无 意识”,于是活动形成了 “类本能”的新“动力定型”和“信息转换”,出现 道家所谓“无意之中是真意”的“坐忘”状态;于是因应对方也就成了所谓“白那虚实刚柔、自然变换的“自 阳不测”的神妙。神自觉的生物,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对象,人们的所有行为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坐 标支配下进行的。由此说来,太极拳的用意就是精神自觉地“用意识来引导和 规范动作”。拳论所说的“先在心,后在身”,是指在未动之前先想动作,既 动之后一边做一边想下一个动作。如此连绵不断地边想边做、边做边想,也就 把精神意识与动作结合起来了。意识既与动作结合,呼吸又自然地与动作相配 合,这时意、气、劲三者也就合而为一。
(三)阴阳相济:总体状态要求
“阴阳相济”是太极拳的总体状态要求;它基于自身组织结构的操作运行 机理,同时也是指导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调控机制,是“松静为本”价值参照的 本质要求。它是中国文化对宇宙万物运行之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解释,又是中国 人待人、接物、处事、应世的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之系统论方法,并强调一种 整体全面的泛和谐效应;其核心精神则是整合相关所有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 面,使之成为达到自身既定目标的有机整体。阴阳相济的外部表现是中正和圆 活,其内部状态则是平衡与变换。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