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松以求活、静以待动”,生理学上松静的意义在于应激调控能力的 增强和肢体唤醒水平的提高。它不是僵死寂灭的绝对虚无,而是活活泼泼的“妙 有真空”。就人的个体活动状态当下而言,全身肌肉不松弛,身体无法变换形 态进入下一个动作。骨骼关节不松开,任何动作都无法进一步运行展开。精神 状态不松静,态度执着、思想僵化、行为拘泥,原有定势适应不了外界新变化。而 全身储备能源和有效补充资源一旦消耗完了,所谓油尽灯枯,死亡也就随之到 来,生命便因而结束。就操作的角度来说,“静”不但是操作过程的准备和归 结,而且还是操作过程的有 静为本”并不是不要活动,而 张和消耗,充分利用现有资意克服运动失衡所带来的种种消极后果,由此善于面对新的可能。太极拳的“松 静为本”是从具体操作的起点和终点那动静相生、互根互变的“动静之机”中 去把握整个过程的变化,着眼于内向的养练结合,而不是外向的演示和消耗,并 产生某种视动犹静和视静犹动的视觉效果。其考虑的出发点是无限发展中的具 体过程有限性、人的生命有限性和肌体能量有限性,而其追求的落脚点则是具 体过程的合理展开、人的生命保养延续和肌体能量的有效利用。这是一条着眼 于生命养护和生命创造而不是让其无意义和无节制消耗的基本思路,具有明显 的生态智慧。
应该强调,这里“松、静”二字并无绝对的意义。“太极分阴阳、阴阳一太极”; 所谓松与紧、动与静、刚与柔、虚与实等,统统都是“相灭相生、相反相成” 的对立统一范畴,无一不是跟对方“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和向着自己 的对立面转化”的。中国文化认为,“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 动”,由此动静互涵,以为万物之宗。在宇宙整体永恒和绝对的大化流行当中,任 何具体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始终,由此生生灭灭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由此也可以 把动静问题理解为具体事物或过程的始终问题。任何具体事物或过程都是有限 的,动为起点,又是上一个过程的终点;静为终点,但又是下一个过程的起点,相 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参照。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又云“从无极进入 太极,从太极复归无极”,对于具体过程来说,“松静为本”不但是为“就势 而变”进入该过程提供前提和条件(即是为进入该过程而寻机、待势、蓄劲、备 动),又是该过程运行中的稳态控制,最后还是该过程结束后的恢复和休整。西 哲有云:“不死的死战胜有死的生”。中国人对此的表述则是:“太极者(象 征有规定的具体过程)无极(象征无规定的永恒)而生”并最终“归于无极(瓦 解具体过程的规定,回复原初的混沌状态)”。“松静为本”于是又纳入了生生 不已的大化流行。
(二)意气领先:操作程序控制
“意气领先”为太极拳操作的程序性原则,涉及太极运行的程序规范和操是其操作的第一要义,由此其操作意图讲究“用意不用力”,对象运行强调“重 意不重形”,操作程序突出“意到气到”,内部关系则是“意气君来骨肉臣”; 意气领先是其操作中“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劲到”的操作程 序安排,又是“意气君来骨肉臣”那内部系统组织分工协作的结果,更是其所谓“重 意不重形”那“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总体要求。这是从“松 静为本”规定中直接引申出来的运作方略,并旦又反过来为“松静为本”服务; 由此既区别于“无意识”的“纯本能”自发状态,又区别于自我中心的任意妄为,强 调“天人合一”那“出于天然”的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意动神随、心想事成。
“意气领先聚力量”,所谓“意、气”是指组织、协调和统筹、整合内外 各种力量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其操作意义在于借助本体感觉的反馈信息对自身 活动进行调控。技术是借以完成任务的中介,在这里,舍己从人、物来顺应并 不等于迷失自我,随机就势、借力打力更不等于放弃目标。所谓“观念上当为 心随物启、操作上却是物为心变”;思想观念必须要有其客观物质基础,但技 术操作却不能够没有主体选择。有道是“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运动”,“思 想上和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人本来就是有意识的目的性存 在物,人类实践不外就是一定思想意识指导下的操作,人的所有动作、行为,当 属在意识控制下通过主客互动那从静走向动之目的性运行;这里的工程学之意 义在于目标探寻、任务界定、组织调配、过程控制,由此所有操作在原则上也 就势必是要意气领先的。
我们现在看看古典拳论对此的有关说法:最早的太极拳经典《太极拳论》 中,还没有对“意”作出明确的要求。到了《研手法(二)》中,便有“意上寓 下后天还”;《十三总势说略》中则有“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凡 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如意欲向上,即寓下意”等一系列说法;《十三势歌》 则讲:“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意在 腰间”,“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解》进一步讲“心为令,气为旗”,“先 在心,后在身”,“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武禹襄太极拳论》(或题作《张 三丰太极拳论》、《禄禅师原文》等)总结操作说:“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五 字诀》一开始就讲“一曰心静 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 是用劲”;《太极拳体用全诀》
小国传琉武术文化论植
术重用意”;《太极拳术十要》第六点“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 之所至,气即至焉”。拳谚有云:“内功首重练意”,而太极拳正是内功拳的一种; 《拳法•刚柔篇》云“刚柔转换,全在用意”,又云“既习内功,岂可无意? ” 可见古今太极拳理论都非常强调“以意领先”。在其他拳论中还有不少对意的 描述,囿于笔者眼界这里无法逐一摘出。从这大略考察中人们可以看出,“意” 的概念被着重提出和应用是太极拳技术发展到一个更高水平的标志,并由此形 成太极拳的基本操作特点。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向人们说明,打太极 拳的人首先要着重意识锻炼,把锻炼意识放在第一位,用意识引导行动。
那么,具体怎样去理解这个“意”呢? 一般地说,“意”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被解释为“意念”、“想法”,这就是说,“意”具有意识、念想等所谓“存 心起念”的综合性含义。由此所谓“用意”也就不外是指人类的一种自觉的心 理活动,它涵盖人的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多个方面。生理学指出:“全 部心理活动是以感觉兴奋为始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中继,以肌肉运动为末 端。”太极拳的“用意”就是运用有关练拳的各种意识、想法,其途径就是在“第 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借助“第二信号系统”去统合外界各种刺激和内部应对,由 此引起感觉兴奋,继而在大脑皮层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向活动;其基本功能是在 通过心理导向或意识暗示去协调和整合、控制肢体及内脏活动的基础上,有效 地应对外部的种种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操作目的。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意” 是个内涵确定、边界模湖的综合性概念,其核心是“心主神明”,而“意者志也”; 由此“意”当为主体自我发动那心之所之、心之所发、心之所期、心之所持、心 为主宰,有意图、愿望、关注、向往、料想、猜测、想象、思量、识见、应对、选择、意 思、意味、意境等多种主体性活动的含义,综合了人类活动中的注意、反应、想 象、认知、意志、愿望等心理活动过程,由此体现人类目的性自觉活动的特点。从 心理学上说,所谓“用意”,就是由物质器官大脑皮层在外界刺激下所产生的 —种心理定向活动;其内涵包括有注意、意向、意志、意识、想象和判断、推理、计 划、应对等多种心理活动形式。它是主客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单纯对 象化的判断、认知和推理,也非单纯主体性的意志、欲望和胆识。能运转和运行走势以及呼吸调节、肢体控制、自我感受等多方面的生理活动意 蕴。Zliiuu VV eiwcn
浏览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