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组合、整合不同,它是把不同的要素或元素融合在一起, 起了化合作用,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有你有我,又难分你我。许多 事物,特别是文化,常常在融合中发展。融合是产生新事物的重要途 径。游罡华提出推广中华武术和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词是四 个:一个是“支持”。大家都支持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才能提高它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有了这两种力量,就有很多单位和个人在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中受益。第二个就是“利用”。一政府参考这种模式来制订更加合理的政策,落实办好人民“满 意”的教育;学校利用这种模式提高学校质量和竞争力:家长利用这 种模式使自己子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武术技能,领会武学内 含,达到学习进步、身心健康。学生利用这种模式不出校门就能练习 终身受益的武术项目。“支持”和“利用”密不可分,大家不支持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 式,不采用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就无利用可言。但只支持不利用, 支持也没有积极性。两者结合,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兴旺起来了。实践已经证明了 “三合”思维的威力,其威力还将继续发挥。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的核心是“有形教育、无形激发”。“有形教育、无形激发”的教育理念主要是——老子在其不朽著作《道德经》中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 生于“无”,“有无相生”。学生练习武术是有形的,通过训练后激 发的思想是无形的。有形教育、无形激发的教育理念是有形和无形的 结合体。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都是有形的,看不到的创新思维是 无形的。练习武术是“硬”的,有形的;武术文化转化为创新思维是 “软”的,是无形的,而它的力量是强大的。 :“有”和“无”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两个通俗概念。老子把这两个 概念,提升为哲学概念。除了 “存在”意义上的“有”和“不存在” 意义上的“无”之外,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可以看到的有形存在和不能 直接看到的无形存在。有与无的关系可以分几点来理解:一、“有生于有”这是人们经常看到的大量的现象。直观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生于 “有”的。有种子,才能生出庄稼,有母牛才能生出小牛,有机器、有原料才能造产品,有钱做资本才能办企业等等。这是人们普遍认识 到的。二、“有生于无”一些人认为所谓“有生于无”是荒谬的,是异想天开,“无中生 有”等于造谣,是胡说八道。其实“有生于无”也是普遍现象。“有 生于无”有两种况:一种情况,某一个具体事物原来是“无”——没有的、不存在 的,而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过程它产生了,由“无”变成了 “有”。 太阳系、地球是从无到有的,人类是从无到有的,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是从无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从无到有的,我们每一个人, 其实都是从无到有的。有生于无,新事物不断涌现,是宇宙和社会发 展变化的主要内容。有“无”才会有“有”。有形的东西是由无形的东西变来的。大城市中建筑林立,是有形 的东西,但它们是根据人们无形的思想、无形的设计建造起来的。生 物的遗传其实也是无形变有形的过程,生物细胞DNA中所包含的遗 传密码本是无形的,但它们逐渐放出来,控制着有形躯体的生长,决 定着一个人的长相。社会主义社会就包含着这两种“有生于无”,人类从没有社会主 义社会到有社会主义社会,是有生于无;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按照伟大 理论家的理论构建起来的,把他们头脑中无形的东西变成了有形的东 西。这也是有生于无。“有生于无”是发展之道、创新之道。既然现存的许多东西都 是从无到有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大胆创新,把新事物创造出来呢? “有生于无”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三、“无生于有”这句话也是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原来存在的事物不存在了,由有变成了无。一个人 原来活着,后来死了,由存在的活人变成死去的故人,就这是无生于 有。在人类历史上有多少这种无生于有,算下来绝对是一个无比庞大 的数字。社会也是这样,原来存在过的社会制度,后来一个一个地消 失了,原来存在过的国家,后来一个一个灭亡了。企业更是如此,大量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后来不存在了,如此等等。另一种情况是,无形来自有形。无形的思想、无形的关系来自哪 里?来自有形的存在。人的思想从哪里来?来自世界和社会各种有形 的实体存在。如李小龙以无限为有限,无法为有法的哲学思想,创造 一种技击术——截拳道。四、“无生于无”老子原话没有这四个字,却是有无关系中应有之义。无形的思想 可以产生无形的思想,无形的文化可以衍生无形的文化。所谓教育, 其实就是专门做“无生无”的事情的,在那里把前人的无形知识变成 更多的今人的无形知识。正是因为有“无生于无”,人类文化才得以 传承,才可以形成各种文化传统。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总之,”有生于有,有生于无,无生于有,无生于无”,讲的是 有无之间互生互促互动的过程。世界万物就是这样在不停地运动着。 这个循环不是机械的同内容同水平的重复,而是通过有无之间的变 换,实现了螺旋式上升。这些理解就是本章“有无论”思维方式的哲学基础。一一仁山武术教育发展模式的方法:这种教育模式吸纳了中华武术思想精髓,融合了众多武术门派 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武术教育的科学理论,又结合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特 点和规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与时俱进,对特定的人群设计特定 的教学方案,你适合学什么就设计什么课程,达到教学之间完美结 合,这种没有门派之见、学术之争的教学设计,达到了以点带面,以 有形为无形的教育目的。游罡华成功应用了:从“招进来”向“师驻 点”的模式转变;从“双差生”向“优秀生”的对象转变;从“要我 练”向“我要练”的思想转变;从“一堂课”向“一秒钟”的效果转 变;从“找出路”向“综合型”的发展转变。通过讲解与示范、课堂 与课余、练习与感悟、方法与效果、武德与技术相结合,极大提升了 教学效果,受到了习武者、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游罡华创立的“仁山武术教育模式”是一种科学的武术观及方 法论,它以推动武术进课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突出了武 德教育和精神情操的洗染,真正把中华武术精神和哲学思想无形融入 到习武者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创业中去。这种模式的概念是发展 的、是无限的、是科学的、是与时俱进的、是不断丰富的、是不断创 新的,它的体系是开放的,凡是科学的武术教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它的 一部分。它的形态自由,没有门派约束与限制,广纳众长,收发自 如;它融合了中西技法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发展规律;教给习武者的不 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思想与生活哲学,是对武术教育现代化的一 种实践。这一发展模式,充满着智慧、哲理、自信,还有憧憬!2013年1月,游罡华还与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继生合作 主编了《武术教师培训品牌研究》。翻开这本书,无处不体现着一个武术教 育家的担当与担忧,无处不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下面我们就随手从这枝繁叶茂的果树上采撷几个果实吧!为何倡导武术教师培训呢?“近年来,武术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部分学校也 因为没有武术教师而使得体育课程中没有武术的内容,一些高校甚至已经没 有武术专修课。与此同时,跆拳道、瑜伽、空手道等域外体育项目在我国迅 速发展,当各类规模不一的相关道馆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遍地开花、甚 至作为教学内容出现在我国体育课堂的时候,中国的传统武术面临强大的威 胁。因此,加强武术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武术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其 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并凸显武术特色,是目前武术项目发展要解决的重 要问题。”何为武术教师?“从教育的视角看,武术教师扮演着教育后人、传承武术、继承民族传 统文化的‘师者’角色;从传播的角度看,高校武术教师在发扬中华武术、 传播民族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交流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在踏入新世纪的大
门后,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革,为了适应世界新纪元 的到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教育界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 新课改的实施,武术课的创新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教学模式尚未 跳出教条主义的怪圈,仍然局限于武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侧重于 金牌而忽视思想礼仪的教育。教师不能明确自己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是造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国此,摆正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实乃 当务之急。教师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教师是学生学习实践的指导者, 教师是以身作则的示范者,教师是教学实践的总结者,教师是保证教学秩序 的掌舵人。”

浏览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