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是不懈、持续拼搏的过程,是追逐梦想的过程,愿我在武术 的陪伴下,深刻理解、学习领悟武术带来的深刻的过程,展翅高飞。这些文字,没有任何人去命题,完全是学子们直抒胸臆的内心表白。语 言是如此直白,文字是如此锦绣,对武术的理解是如此深透文武全才、有感而发啊!这些文字告诉我们:青少年需要武术,也能理解武术,练好武术;学校 需要武术,也能普及武术,提高武术!此时,游罡华才真正理解,为何几年后,学生、家长、老师对于武术培 训的初衷,发生了由要我练到我要练的惊天逆转。凡是存在的东西,必定有它存在的意义。中华武术存在于中华民族几 千年,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人人都能够终身享受的健身方法、防卫手段、格斗 技能,是具有深厚传统底蕴的足以涵养心理、修养品德、颐养体态的文化形 态。在校园里传授武术,实际上是给学子们送去了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传播技能,更是传承文化。然而,武术这份沉甸甸的中华民族独创的优秀体育项目,不知何时从校 园里、从体育课内、从课表上“请退” 了!如今武术进校园,是为武术“平反”,改“请退”为“请进”,重新让武术在中小学“上岗”、“官复原 职”。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困难也好,挫折也罢;攻击也好,毁谤也罢。游罡华心中始终装着憧憬 和信心。心,总是那么宽广,总是那么强大,总是那么坚定不移。他用心血培育一朵朵鲜花,将汗水洒向一株株劲草,不计回报,总是那 么默默无闻。几年后,当鲜花、当青草长得美丽而健壮时,人们发现,“他 在丛中笑”——这位年轻的耕耘者竟是那么可爱而高大。他将美丽的心灵、 执着的追求,换成勤劳的汗水,启开了一道道虚掩的心扉,浇灌着一棵棵茁 壮的树苗。他美化了人家,也美化了自己,美化了这个正在播种着温情与和谐的 社会。我们阅读着手捧的这样一份资料: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自2003年开始试点进校园,2008年成立 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先后受长沙市一中、长郡中学、湖南师大 附中、雅礼中学、桃江一中、新化一中等10多所学校邀请推广校园武 术。目前已在益阳、岳阳、长沙、娄底、湘潭等5个市州建立了 10多 个培训基地,聘请了20多名优秀教练,参与武术练习的学生累计超过 6万人。其中,全国武术健身操在桃江县中小学示范推广,有5万多学 生参加。几年来,参加俱乐部免费武术普及班的学生人数达到8000多 人,提高班的学生有1000多人,数百名学生参加湖南省青少年武术比 赛和国家级比赛获得金牌350多枚。近年来,参加俱乐部武术培训的 学生中,110多人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复旦大学、中国人 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录取的学生超过1000人……(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的学生名单见本书附录二)这份资料哟,分明是一份沉甸甸的硕果!中不在越来越激烈的应试教育中,游罡华推行的武术进校园不但没有影响学纵 生的文化成绩,反而促进了他们的文化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学生、家长、 术 老师和学校的普遍欢迎,武术成为湖南省中小学校园里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急 之一。先校园推广武术的路子越走越宽。管到底是何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莘莘学子呢游罡华对武术事业的不懈追求,对武术思想与武术文化推广的积极奔 走与呼吁,对他的弟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弟子们的丰收,便是对游罡华 武术之劳、武术之求的最好肯定。仁山武术之所以能够从困境和泥沼中走出,走上了培养高素质武术人才 的坦途,是因为游罡华兄弟俩身上凝聚着一股勇于创新的特殊素质。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倘若他们秉承的是“习武者四肢发 达、头脑简单”的陈腐观念,倘若他们 对学生的教育仅仅只停留在强身健体, 是教“功”而不是教“术”,既只教动 作而不传文化,倘若他们只按照传统的 模式守摊办馆而不主动地送武术进校 门,服务到学生身边,把练武术融为学 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他们的文武学校恐 怕早已萎缩,甚至惨遭淘汰。虽然游罡华很谦虚也很坦诚地说, 他文化程度不高,且并非师出名门。但 是,他是一个执着的武术经验主义者。 自从2003年推行武术进校园之时起,游 罡华就开始研究新问题,适应新形势,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探索文 武结合、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创造普及 武术教育的办学新模式。他们不仅根据
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了不同的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案,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 武术培训,不光只有技巧和方法,更加注重武术思想的灌输,改善习武者的 工作和生活,影响他的一生。他们把仁山武术教育的这种发展模式概括为“有形教育,无形激发”!“这种教育模式的概念是发展的,是无限的,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与创 新;它的体系是开放的,凡是科学的武术教学理论和方法都是它的一部分。 它的形态自由,没有门派约束与限制,广纳众长,收发自如;它融合了中西 技法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发展规律;教给习武者的不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 思想与生活哲学,是对武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探索。”游罡华说。当然,这一武术教育发展模式的经验总结,是游罡华前十年磕磕碰碰办 文武学校摸索得来的结果。在办武馆、办武校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努力做着 三件事,虽然费尽了辛苦和精力,但越到后来感到付出越多收获越少、价值 越小。哪三件事呢第一件事:拼“形象”。一个劲地建馆建校,想把硬件设施搞得越来越 好,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有气魄。随着标准越来越高,要投资“达标”却越 来越困难,这些投资不是一般的民办武馆、武校所能承担了的。第二件事:拼“待遇”。一直在争取武馆、武校能与公办中小学在学 历、招生优惠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但总是不能完全如愿。由此,便感到自 卑,民办的武馆、武校要矮人一•等;在这里学习、训练的学员也要矮人一 等,生源就慢慢地萎缩了。须知,一项政策的出台,要考虑的方方面面的问 题可多了,并不是喝鸡蛋汤那样来得容易。第三件事:拼“出路”。办武校,经济的唯一来源在招生。谁对武馆 感兴趣?他们总是把目光瞄准那些平常操行表现比较差、学习成绩比较差的 “双差生”,以为他们不爱学习应该是热爱武术,从武术中找出路。其他 “双优生”根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把目光投向武术。结果招进来后才慢慢发 现,这些“双差生”学员,许多是由家长逼着来“找条出路”的,是被动来 学武术的,因而教育和训练的难度更大。这三件事让游罡华头痛。他在治理头痛中,意外地发现了武术道路上的另一扇敞开的窗户:校园佚武术!《中国青年报》有一个权威调查显示:90%的青少年赞成把武术列入学急校体育的教学中,作为普及锻炼的项目。他们通过一些学校的实际调查,印 先 证了这个结论。锋这时的游罡华,真有点武陵渔人意外地见到桃花源时的“冲动”: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游罡华兄弟俩意识到,当代教育需要科学发展。教育方针的核心是以人178 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青少年的基本素质。武 术是国粹,既是体育运动项目又是民族传统文化。绝大多数学生喜欢武术运 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没有时间、成绩和舆论的压力,练习武术的愿 望更强烈。而自己又有这方面的特长和力量,为什么不贡献出来、满足广大 青少年的愿望呢?于是,他们看到了武术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抓住“90%的青少年赞成把 武术列入学校体育教学”这个重要机遇,让武术直接走进学校,搭上教育这 艘船,充分利用学校拥有的源源不绝的学生资源、优良的场地设施、完备的 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自己拥有的武术教练员资源、训练方法与推广经验的优 势,整合双方资源,全力推进武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们庆幸自己比他人更早地找到了创新文武结合的武术发展的新模式。 他们将这种模式进一步完善,使这种新模式不再是传统的武馆武校模式,而 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的“俱乐部”模式。随后,他们又开好了头起好了步,种好了第一块“试验田”,找到了新 的发展方向,设计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新的发展模式的“模板”:派出最优秀的教练员和工作班子,深入学校,调查研究;制订工作方 案;本着学校、家长、学生三自愿的原则,组织训练、测试和参赛;建立客 观公正的测试和质量评价体系。
浏览2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