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劲属,亦称“劲道”,是指敌我双方在劲别应对过程中,通过自身虚 实变换后所形成的综合性力学效应特征。太极拳劲属的总体特征,乃是一种“柔 而不软、坚而不僵、沾粘连随、轻灵圆活、沉稳精准”的强大能量;至于其中 那些具体的不同操作倾向,则可按其轻重、长短、明暗、刚柔等两两成对而又 相济互补的基本特点互相对照予以识别,并可以让对手感受到例如突然失重、有 如电击或者潮水汹涌等不同的整体性力学效应。它包含了主体在运动过程中对 时间、距离、位能、势能以及功和功率等方面综合利用。这就比前述表示力量 外在方位特征的劲别,属更深层次的综合性效应特征。
所谓劲法,则是就主体操作特征来提问题的,用以表现劲力内在的运转技 巧,因而区别于侧重描述作为力量载体的外在动作的“招法”或“着法”。我 们知道,力量跟力的运用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劲法是指力量运用过程中的身体 操作技术方面,包含了对运动过程中各种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重心、合力、分 力、动量、力矩、力耦以及杠杆、尖劈、螺旋、斜面、摩擦、滚动、滑动等原 理的综合利用,着意表现身体的技巧和技艺。人们对此描绘较多的有沾粘劲、走 化劲、螺旋劲、抖弹劲,此外还有钻劲、截劲、磨盘劲、抽丝劲……一般可按 其操作特征以及相应的目的效应而大致区分。其总体特征,有领劲点和发劲点 的分化,以及由此相应的身体各部分力量配置的协调整合,因而特别强调一方 面“节节松开”而另一方面又“节节贯串”的整体性力量调控发挥。
(二)太极拳劲路的训 练和掌握
关于太极拳劲路的训练和掌握,前人和时贤已有不少的论述,并在训练项目、训 练程序和训练方式上形成一个颇为完整的训练系统。在这里,笔者不想全面分析这个训练系统,而仅就训 练方式中的若干要点谈谈认识。这些要点,笔者筛选出来的有自己练习中的“找 劲”,老师给学生的“喂劲”,以及拳友相互之间的“摸劲”这样三种主要途径。
所谓“找劲”,是自我训练中的“知己功夫”。它把行功走架跟站桩换力 结合起来,在动作中寻找、比较和“悉心体认”自己身体上各个力点的情况和 变化特征,找到和体认自身肢体最舒服的各种“得力”状态,学会怎样“节节 松开”而又“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以至最后“形于手指”地协调、控 制和发挥自身肢体的各个方面的整体性力量和效能。这是自身的“反求诸己” 的基础功夫。
所谓“喂劲”,是指在老师的帮助下按某种固定程序的适应性力量互动练 习。就像母亲一口一口地喂哺婴儿似的,在推手练习中,教师用一些典型劲路 一手一手地诱导学生体会各种劲道和攻守应用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品味。通常 由老师使出不同的劲,让学生一一感受、反应以知人;然后再让学生使用同样 方式在老师身上“发”出,以检验其效应。就操作上说,它包括“喂”与“被喂” 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经历有问答应对的过程。
所谓“摸劲”,是指拳友间互相寻找用劲的机会和可能性,其方式大体跟“喂 劲”相似,这是进一步的“知人功夫”。在水平相当的条件下,双方作试探性 的攻防各种劲路运转的练习,属不按固定程序的劲路运转“游戏”,让双方了 解和掌握什么是最佳用力时机、最佳作用力点、最佳运行路线、最佳操作方式 和最佳综合效果等。
这里所谓的“喂劲”和“摸劲”,已开始越出练习者个人力量的范围,在 有外力的情况下去研究劲路的运转,是从人我双方关系去提问题的,因而可以 克服个人找劲过程中的主观性。当然,这里的“人”只是友方而不是敌方,但 在训练操作上却是一个“假想敌”。就整个操作过程来说,它包括“知”和“控” 两大要素。“知”是信息的把握,包含“知己功夫”和“知人功夫”两个方面;“控” 是信息的效用,也包含“自身调控”和“操纵对方”两个方面。在这里,两大 要素和要素内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融通的。前者如“知中可求控,控中可求知”,后 者如“知人可知己,知己可 — 知人”,呈现出全息对应状态。
(三)太极拳劲路的应用和发挥
太极拳劲路的应用和发挥,前人和时贤也有不少的论述。它除集中体现在 防身御敌的技击技术层面以外,还可体现在日常身体活动和相应的身体保护等 各个方面。本文仅就技击技巧中的若干要点谈点认识。这些要点,按笔者的理 解,包含有交手开始时的“接劲”,接劲后的“听劲”以及“听”清对方劲路 后的“用劲”等三个环节。而整个过程中,又有创造形势和适时出击这样两个 方面。这里只是从敌我双方的关系来提问题,属于一种没有预设程序或不按预 设程序的劲路“自由问答”。
“接劲”亦称接手、接招或接势,是交手双方开始互相作用时的接触方式。太 极拳打人最终是要通过身体接触来进行的,即所谓“满身都是手”,“挨着何 处打何处”等,因此接劲是用劲的前提。这里所说的“接劲”,不外乎如下三 种情况:一是以手或身体某一部分将对方加之于我之劲接住,以形成双方的身 体接触,这是太极拳“听劲”和“用劲”的先决条件;二是与对方接触后把自 身的劲路踉对方之劲路连接起来,以便“借力打力”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之身”;三是在发劲之后将断裂劲路或对抗中被迫产生的断劲再连接起来,以 作新一轮的对抗。太极拳接劲的操作特点是“以意领先”、“劲断意不断”。
“听劲”是指通过身体接触所产生的一种“本体感觉”,借以弄清对方的 战略意图和战术措施,判断对方加于我身之力量大小、方向、角度等,并进而“舍 己从人”和“不丢不顶”地寻找和造成“我顺人背”的机势。听劲是太极拳进入“懂 劲”阶段的必由之阶和关键所在。它在技击上的优点在于把“审敌”和“制敌” 两个过程统一起来,在确定目标的同时去实现目标。陈炎林在《太极拳刀剑杆 散手合编》中说:运用听劲时“应先将己身呆力俗气抛弃,放松腰腿,静心思索,而 敛气凝神以听之”。
“用劲”是指敌我双方攻守对抗过程中劲路的实际应用和效能。太极拳用 劲在操作上有“蓄劲”和“发劲”两个方面。“蓄劲”是能量的积蓄,“发劲” 是能量的释放。拳诀云:“蓄而后发”,又云:“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此 之谓也。而其过程一般有引、化、拿、发四个环节。在这里,引是引诱敌人,使 其“节节深入”于我有利的轨 势;化是走避敌锋,让过对方 之落空;拿是封逼敌势,虚笼其“欲变不能”以备我之发放;发是就势将敌沿其受力点(着力点)跟落地点 (发落点)的连线方向抛掷出去,也可泛指各种进攻性劲力的爆发过程。一般来 说,弓、化、拿、发全过程中,弓I、化兼为蓄劲过程,拿是为由蓄劲转换为发 劲的转折点,发则是把这积蓄起来的能量释放出去做功。这个过程对身体各部 分的操作要求,则是“其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节节松开、节 节贯串” o这里无论哪个环节,太极劲路都须保持一种“沾粘连随、不丢不顶”,“舍 己从人、我顺人背”和“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用劲特点。其分别的操作特征,有 一首《太极推手化引拿发决》可供参考:“化人浑身节节松,引宜柔顺手莫重; 拿准焦点凭意气,发赖腰腿主力攻。”
操作指导——试谈太极拳运行的四项基本原则
操作原则是技术运作的灵魂。中国技术十分讲究其操作性的指导原则,用 以规范整个运作过程。这就像中国古琴谱哪个指头在哪条琴弦的什么位置上,用 什么指法去弹那样的主体性操作过程提示,而不似西洋乐谱用音调、音阶、音 色和节奏、旋律定位的对象化结果的标准规范和确定模式。这就是说,这些原 则并不是对运行结果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僵死规定,而是在运行过程中动态地把 握相关因素整体性联系的方法指导。太极拳是在太极文化指导下的人体活动。其 关键在于内部机理过程性的运行规定,而并不执着于外部形式终极性的规范标 准;强调既要有极为明确的操作方向性要领指示,又要有灵活的自由发挥空间。
浏览1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