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上所说的“游”,则指向于超越一切世俗(包括“朝廷法度”和“江湖规矩”) 而归于“道”的根本活动,亦即精神当要按其本性进行活动;它在很大程度上 可以理解为“道”的存在状态,表现出某种所谓“得心应手”、“心想事成”的精 神效应。由此形成所谓“通天下一气”的“大化流行”;在这里,“道”无所不在,“游” 也无处不到。有道是“顺天循道”、“率性任情”,这些理念也深深地渗入练武人 士的精神信仰当中。我们知道,就其现实性而言,人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在 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然而人又“善假于物”并旦可以“物 物而不物于物”,借助“间接性”的中介作用而获得相对自由。武术操作者借助“挟 技恃力”的中介作用,也完全可以随缘率性地浪迹江湖并快意天涯;其文化意 蕴和处事态度,也明显地倾向于悠然自得的“游世”,而不陷入拘泥执着的“入 世”和虚无缥缈的“出世”。

至于这里所说的“艺”,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实际操作,引申开来则 , 既指艺术(如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也指技术(如兵农医艺、日用百工等),还指学术(如释、道、儒、玄 及其他诸子百家)。据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的解释和发挥:“其中的'礼',以 现代而言,包括了哲学的、政治的、教育的、社会的所有文化。至于现代艺术 的舞蹈、影剧、音乐、美术等等则属于乐。'射',军事、武功方面。过去是 说拉弓射箭,等于现代的射击、击技、体育等等。'御',驾车,以现代来说,当 然也包括驾飞机、宇宙飞船。'书',文学方面及历史方面。'数'则指科学 方面的。”人的活动领域,本来就是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扩大而扩大的。我们 完全可以把“六艺”泛化到整个实际社会生活,把它理解为学术、技术和艺术 三大领域具体操作方面的总和,由此可以成为“道”的运行载体和实现途径。武 术活动,本身只是身体训练、肢体应对以至身体活动的一个方面;然而其基础 及影响,却会涉及当代人类所有的活动领域,涵盖学术、技术和艺术的方方面 面。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士,当要有超越武术本身的大眼光,关注到人类发展的 方方面面。

而把“游”跟“艺”综合起来的“游艺”,则恐怕更多的还指其基于具体 操作中某种超越性的精神感知,指一种通过群体交往和操作实现而带来的精神 享受和遨游。它当为“参赞化育、夺取造化”的真切体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 把握规律后潇洒大度、从容不迫的悠然状态,而不是某种自以为是、无所作为 的穷于应付。用太极拳家的话来说,这就是“物来顺应”、“舍己从人”而又“从 心所欲不逾矩”。

练拳过去亦称之为“玩拳”,突出其超越眼前功利“循道而行”和“就势 而起”、“势尽即回”并得心应手那“逍遥游”的精神自由状态。这里最重要的 东西,在于用“以物观物”的“忘我”态度,尊重客观对象、正视矛盾运动、超 越自我中心去对这技艺内在理则进行长期不断的潜心体会和体味,参悟天地之 造化并旦由技入道、指与物化、得心应手,不但“以人合天”而旦还“以天合天” 地巧夺天工,由此遵理进达“形上之境”和循道而行“无为之为”;并呈现为 某种“不思而知、不虑而能”的自组织和自动化状态。所谓“志道游艺”并不 是模糊意象的标签化,而是坚定目标的操作化;不是无知本能的蛮干冲动,而 是知行合一的率性自然。在 这里,一方面“把道贯于术中”,另一方面“术极而又,可以道化”,并由此形成主 体和客体的统一、人为与自 然的统一、形下与形上的统一、特殊与普遍的统一的所谓“化境”,体现出主体在扬弃个体人为局限性后 那独特个性的自然“真情趣”。因此,“游于艺”也就是“游于心”,客观规 律“内在化”和人的本质“对象化”,于是同时成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 些东西,都是那些孤立封闭和单向线性的“自我中心”论者所无法理解的。

在整个中国文化中,这种“游艺”式精神活动既体现在中国人的自我审美 创造中,也体现在中国人社会性的技艺操作和日常生活之中,具有超越和实用 的双重特性。它首先强调的是对某一门技艺或操作的长久的极其熟练的掌握运 用(“熟能生巧”),目的在于“格物穷理”,即现代人所谓“通过实践去获 得对客观规律性的深刻把握”,并由此找到自身的价值和位置。这里所谓熟练 的掌握运用,并不仅仅是指认识、知道某一门技艺的操作规则,而旦还指“因 于天性”、“顺其自然”的人类主体生命活动,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审美 性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在这里,没有工具性的规则和规程当然不行,但若只 认识和运用规则,又会受制于那个死的规则,不可能“游刃有余”地进行创造,因 而落于“匠气”缺乏生命力。我们的追求,是“循规矩而脱规矩、脱规矩而合规矩”; 这就像前面引述庄子所说的“庖丁解牛”那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 厚入有间”从而“游刃有余”;又如孟子所云“不失其赤子之心”的“率性而为”、“尽 性立命”,由尽心、知性而知天,达到孔子所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任 何操作同样具有一个精神境界的问题。

我们主张当今武术活动应该而且可以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轨 道,其着眼点是现实人在一定环境下应对变迁的具体发展,而不只是所谓的“经 济创收”。中国文化中所谓“由技进道”、“以艺达道”和“以身载道”的追求,在 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实践本性,其背后不外是自然的无目的性和人类的有 目的性二者之对立统一,在事实上也就是在规律制约下人的自由发展探求。

时论常云:“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然而经济为什么不能搭台,由文化 来唱戏呢?就经济跟文化的关系而言,经济是基础,而文化则是建立在这个基 础上面的上层建筑,所有文化活动都只能在社会生产所提供的物质条件上进行; 但社会生产却并不一定要在某种文化活动的喧闹下进行。就另一角度来说,作 为社会生活基础的经济只是 人类活动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人类整体生存方式的文化却可以是更为本根的东西;文化是经济活动的内在 灵魂而不是外部包装。所谓“经济”和“文化”,分别都包含有很多不同的层面。“经济是基础”,只是 泛指社会物质生产是所有社会活动的基础,而并不是特指某些具体商贸活动特 别是其中的赚钱行为是所有社会活动的根源。“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同 样是泛指人类生存总会采取某种“样式”而表现为一定的“文化形态”,而并 不特指某种具体的文化形态或文化活动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唯一”发展方式。就 本文所论主旨而言,武术文化完全可以作为人们文化交往的一个载体,然而却 不应该和不可以无条件地变成只是一种赚钱的工具。以偏概全地斤斤眼前某种 利润冲动,让人变成金钱的奴隶和赚钱机器,可能正是当下人类劳动异化的表 现形式。我们必须明白,发展文化的着眼点应当是人,而人只有在超越了眼前 功利并进入自由状态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发挥自身的文化创造力量。

<本文原为2004 .10月日在方孔子文化国际学术站衬会"入也论文,摩羌弄氏有直核计论 武未文化.但因为本书主题相关,故借过来农作修订弄加上武未 文化内宦而编入本书。)

194

中国传检武术文化论稿

方法特点——中国传统武术的有机整体观

“有机整体”观是东方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它把宇宙间万事 万物都看作一个活的生命有机体,由此跟西方式“机械分解”还原论的宇宙观 和方法论形成明显的对照。中国式有机整体观的理论基础是元气论。所谓阴阳 对待、五行生克、八卦变换等,不外乎这一气流行中的运转状态和机制。这种 理论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生生化化、连续不断的世界图 景。这里所谓“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是事物内部的功能性描述,反 映一个农业社会的操作状况。而近代工业生产,则是运用机械力学规律,通过 机器加工各种原材料来获得效益。这时人们面对的是一个人为的生产环境,机 械的运转是由外力推动有一定结构的机器部件通过位置移动而实现的。机器是 人设计的,它运转中的各种细节都是预先确定并在意料之中的。

浏览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