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拳秘谱•概论》说:“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 源泉则一也。盖学拳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于 是门派生焉。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而具有者,仅梅拳耳。”的确如 此。武术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的诞生而诞生 的。那么武术的真谛和目的是什么呢?很可能一开始各拳术派别都 是一样的,因为至今我们总能从各门派的拳法、拳理等找出许多一致 的地方来。各门派的拳术无论怎么练,它总是宇宙规律的一种反映, 说到底它也只是一种工具和方法。即使对同一种拳术来说,也难免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了。所以,对任何一种拳术来 说,在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练功者们各自体验不同,理解各异,再加之 每人练功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因而对该拳法的宗旨、要义、练 法要诀等就难免各执一词,甚至众说纷纭。于是诸弟子各展所长,自 成一家,于是门派丛生,越分越多。为什么梅花拳犹能保持其原貌历 数百年而不分裂呢?首先,这是由于该拳派的组织特点所决定的。梅 花拳自明末(1588年)张三省(又名张山)公开传拳以来,就是立的 “文武大法”,设的文武二场。据作者与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调查所 知,其他任何拳派还没有“文场”、“武场”这样的组织。梅花拳文场敬 祖师,研究拳理,有文化典籍世代相传,这些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间秘 密流传的经书,都是集佛、道、儒三家精义、周易之神奇妙用及孙武子 的兵法谋略为一体的经天纬地之学,弟子们称为文理或文武大法。梅 花拳的文场弟子们以文理为指导,修心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文场 的老师领导整个拳派的活动,负责训导门内弟子遵守门规和武德,接 受优良的传统教育。武场主要领导弟子们进行武功锻炼、传授拳理 等。梅花桩武功内容丰富,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它与当前流行的武 术套路完全不同,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 战能力。更重要的是梅花桩拳法与文理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它也是 文武大法的一部分。练功练拳的目的是“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 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 最后上升到文功,梅花拳文功是“性命双修”的静功,它就是在武功的 基础上直接炼心的。梅花拳的第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中说道「圣人之心譬如明 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事而为之留,深 合时措之宜,切契内外之道,如天之无不覆,如地之无不载。”这就是 梅花桩武功练心的目的和要求。梅花桩武功就是要把心炼成一尘不 染的“明镜”,这样心也就现出了宇宙的本体实相,心也就成了太极。梅花拳经书中谈到“妙觉真心”时说:此心灵灵不昧,了 了常知;此体不生不灭,此相无去无来; 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 究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 高而无上,广不可及; 涧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覆载,日月依此而晚临, 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登涅槃唯此一法,出生死再无别途。这就是宇宙的本体实相或本来面目,任何人在它面前,无不为它 的博大无垠、圆麒辉煌而震撼欲要认识本心,必须超凡脱俗,“先断 无始轮回根本,此根既断,诸识无依”。这也就是说不悟本来者,皆妄 心所致,而妄心又为识神所生。因而:学道之人不悟真, 只为从前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在练功中怎样断六识呢?就是“闭目养心”,初练者宜闭目,这就 是“欲伏其心,先摄其目”,因为:意为六识之主帅, 眼为六贼之先锋。 眼乃神游玄牝门, 抑之于眼便归心。练功时眼守此窍(玄牝)不离,即是如来的“正眼法藏涅槃妙心” 之秘旨。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指玄关)常无欲以观其妙。(窍中妙)因为一切妄念皆起于识根,众生是“智劣识强'',本来智慧被妄念 和烦恼掩盖,而佛则“智强识弱”,由于悟彻而具有大智慧。这样就不 难理解,为什么许多练的功法中,一开始总是要求练功者:“闭目冥 心坐,握固静思神”(八段锦静功),或“端叠坐闭双目如同泰山”(面壁 经心法)。梅花拳文理认为: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凡心可除;无六尘则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 矣(轮回种子即意识),此时练功者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 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此种练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直截 而简易,但能培养本源,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 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即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 练之日久,精神发朗,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成为太极之体、 太极之人。此时自然有一点清宁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 趣,自然有一点元相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 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 腑之脏浊。这就是所谓: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上述修养文功时“先摄其目”而“断六根”(即六识),这个要求在 学习梅花桩武功之初就已有了。梅花拳的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 的“习武规矩十二条”中就说过“凡学技之士务要知安祥恭敬”。又“凡 入拳堂时,务要沉细”等。这也就是“收其目”的意思,因为习武之时不 可能闭目,仍要看着对方,但却不是怒目注意,要自然安祥,且看到之 后也不要用意念去思索。在练成拳时,练者仍是通过眼睛、耳朵和身 体察知对方的行动,但这时在这些感官上不要着意太浓,练者仍然是 在平静之中用心去体察。梅花桩弟子不论是在锻炼架子或成拳,不论 是在静坐或走路,都要学会能在心情平静、思想放松的情况下,用全 身心去体察周围的一切。首先,这时不是依靠或着意用某个感官,如 用眼去注视,用耳去聆听,用鼻去嗅闻,用舌去品尝,用身体去感触 等,而是有意无意地综合使用这些感官;其次,这是在心情平静、思想 放松的情况下,用全身心去体验、察知外界的事物,此时不能有任何 意念的活动。这种做法与单纯的“无思无为,头脑中一片空白”不同, 这就叫“知止定,定后静,灵光闪闪因为用全身心去体验、察知外界 事物主要还是依靠灵感,这也就是神秘的“感知”本领。以上的练功方 法就叫做“六根解脱”。读者注意,京剧中之表演很注意演员之“神色声气”.他们的眼 睛、表情都要很有神采,特别是京剧中之武生,他们都要眼睛有“神”, 为此演员们还要专门练眼睛。在梅花桩武功中却绝对不能如此,实际 上这叫“神情外露”,如此“锋芒毕露”者是要劳神伤气的,是内功修养 之大忌。梅花桩武功锻炼时的神态应当安祥自然,使人视之有慈目善 面之感。梅花桩内功之威势决不是人有意表现出来的,它是功力深厚 之后自然而得的。我们与功力高强之人对面谈时,尽管对方谈笑自 若平易近人,但仍感到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震撼心肺。古人认为,心为万法之宗。心非常重要,为一身之主,善恶之源, 生死之本。又,神好清,心好静。人因受六识(眼耳鼻舌身意)之贼的 引诱,心神不得安定自然会生出许多疾病。所以古人也说:养心之要 惟在收心,收心之法无非清心寡欲。人之心为主帅,眼为先锋,欲收其 心,先摄其目。所以,梅花桩练功之时要敛神聚气。所谓“敛神”,也就 是目光收敛,神不外散,这实际上是释迦牟尼“正眼法藏”之秘旨。梅花桩之文武大法都是治心炼心之法,梅花拳经典《明道正宗》 讲:才兴神即迁,神迁六贼乱心田。(六贼即眼耳鼻舌身意)心田既乱身无主, 六道轮回在目前。心静才能练功,练梅花桩的人都知道:心动则神不入气,应默然 养心;身动则气不入神,要凝神忘形。心动,即意驰、杂念升起,此时应 摒熄杂念,默然养心;身动,即静站桩步时姿势不正,行步动作时用意 过重,动作太猛或不当而使姿势歪斜、立足不稳或动作呆滞不利,此 时应凝神忘形。若能神入气,气又入神则神气合一矣。《明道正宗》又 讲:六个门头一个关, 五门不必更遮拦。 任他世事纷纷乱, 堂上家尊镇日安。上述诗句中“六个门头”,即眼耳鼻舌身意,“一个关”,即闭目敛 神。“堂上家尊”者心也。这里又说到了闭目敛神在练心中的重要性。
浏览2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