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所要解决的是人与世界的天人关系,系统方法论上称之为处理 整个大系统与周围大环境的关系,讲求“知性知天、尽性立命”,哲学上则属 于处理必然和自由的关系。考察它的基本范畴,在天道的一端是有无和阴阳,在 人道的一端是性情和志趣。它着眼于生命的社会内涵,归宿是悟道怡情的人的 自觉,但融入伦常日用,其旨在改善生命质量和把握生命意义;这是养生的价 值支撑,任何养生都必须提高到养性。任何生活应对都必须突出这操作应对的 文化主体及其社会意义,否则只是一般相互作用的演化。在“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那“因缘假合”的大 — 化流行当中,人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意义?人类活动特 点,就在于能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的对象,把所有活,动的基点都建立在意识的自中可传锐忒术义化论利我控制上面。古人所云“人生天地之间,顶天立地、三才贯通”,由此可以“参 天地、赞化育、夺造化”,因而可以“替天行道”,即此之谓也。在这里,其 修炼原则是“内向探求”,目标是“同合大道”,操作是“穷理尽性”,效应 是“知性知天”。

中国武术的主要成分属于道门(返本还原、契合大道),同时还兼取儒(穷 理尽性、安身立命)、佛(明心见性、勘破生死),属行气导引为主的综合实 用养生方式,它把“生命之道”与“存活之术”融为一体,兼顾整个生命活动 的涵养与应对,涵盖自然性的生命能量、生命信息、生理机能、生存状态、存 活期限、种族绵延,社会性的生命意义、存在价值、伦理道德、情感表现、意 志诉求、生活智慧,以及外部性的宇宙参数、环境物候、生态链条、历史背景 等各个方面,通过“内倾超越”而达到“自我实现”,这时它讲求“炼形、养气、调神” 的性命双修,其“动以养形、静以养神”,深入探究阴阳颠倒、相济互补之术。在 开始学习时“以形导气”,“形正、气顺、神宁、意专”;而在熟练以后则是“以 心行气、以气运身”,由“身心合一”进入“天人合一”,由此全面体现了道门“契 合大道”那“大养生”的观念,遵循“利用环境、先治未病、养练结合、协合身心、积 蓄能量、补泻平衡、改善活动、天人融和”的基本原则。在这里,形(精)、气、神 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主体功能,而知、情、意则是人应对社会的自我意识。

有意思的是:“性”的建构亦即形成“人者所以为人”的“意义”,这明明 是“实”和“有”,但基于道门修炼的太极拳却落脚于寻找“虚”和“无”。它 强调道门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内涵为“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实 质在于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主宰(人的生命意义,是在个体的身体、精神以及整 体的自然、社会之分化中产生的,所谓“穷理、尽性、至命”,这是使生命进 入理想状态,从无规定走向有规定);还有它那“炼神还虚、还虚合道”,内 涵当为“悟真、参同、同合大道”,实质当在返璞归真形成新的可能(人的生 命发展,则要在个体的身体、精神以及整体的自然、社会的扬弃超越中进行,所 谓“悟真、参同、合道”,则是让生命走出原先状态,从有规定回到无规定)。这 是一个构成“太极图”首尾循环的“阴阳鱼”。有道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 无相生、阴阳相济,动静相间、开合有序。“有”是以“无”为背景,“实” 则以“虚”为前提。意义是一种规定,这种“规定”又是从“无规定”建构而来。“顺 为生人、逆则修仙”,回到本初恰好是为了新的发展。这也就是太极拳中所说 的“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西哲有云:“人是上帝没有完成的作品”,人 不能停留在既定的状态上,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突破本能而学习新知。在 这超越和突破的背后,体现了一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潜在可能的探究、对 自由发展的追求”之当代人文精神,这就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 发展”,正因为这种扬弃和超越,让人能够自我主宰从而真正成为自然、社会 和自己的主人;它区别于当代工业文明精神,并跟生态社会的未来发展相通。

 

中国武术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文化精神,就是中国传统中“万物 一体、天人合一”的天人融和、道通为一。它的基本倾向,则是客观感受的“虚 无”、“空灵”和主观体验的“虚静”、“空明”的统一。这天人融和的中介 环节是“神”,通过“阴阳相济”复归“自然之道”,呈现出应物无方、阴阳 不测、穷神知化、知机其神的特性。在这里,原先的心身上升为神灵,即个人 的心理活动变成一种精神和智慧,个人的身体活动变成有社会内容的主体能动 性,强调人的精神生命在运动中的作用与功能。它是前两个层次“气”和“势” 的融合与升华,亦即老子所说的“道”、程朱所说的“理”、陆王所说的“心”。它 在实质上也是“气”,但已摆脱了 “气”在开始时那些具体形态,成了一种无 所不包、无处不在的“天地正气”。它是有无、动静、阴阳、心物、主客等各 方面的统一,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相互融合的产物。因而在跟西方文化 相比时,并不同于纯客观的“逻各斯”或“规律”,也不同于纯个体主观的“感 觉复合”或“生存意志”,更不同于超越了个体存在的“客观理念”或“绝对精神”,但 却有一点儿类似于现代哲学中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努力描述的那个既不是纯 客观,也不是纯主观的“世界”。

这是一个“人的世界”,也就是宋明理学家所概括的那个“全体大用”的 “太极”本身。它处理系统跟环境的关系,表现了人类这个主体怎样在环境中 寻找自己的位置,并旦怎样利用这个环境来进行选择,以解决自身各种力量的 于人能“载义”。理学家或讲“体认天理”,或讲“发明本心”、“致良知”,都 意在指示人生意义的源头,以实现一种内在的超越。把握对象、通晓规律最终 还是要回到本性、实现意义。有道是“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气”这 时已经不仅是生理上身心协调整合的自我意识,而旦是应对环境和提升生命价 值的自我意识。这个层次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修心、养性、悟道、怡情。这时 它破除了各种偏执,对世俗各种胜负、成败、利害、得失更是采取一种“超脱” 的“游戏”态度,通过“尽性践形”去进行“人的自我实现”。这时它的交手应敌,已 经不是心浮气躁地去跟敌人拼老命,而是心平气和地跟对手“认真”地“玩” 上两手。而这恰好就是人类所特有的自由、自主而又自觉的活动,是人摆脱各 种奴隶般依赖关系后的独立发展本身

 

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可以把自己的生命作为意识对象;养 生的归宿当是反思生命的意义和追求主体的自觉。再说一次,作为内家拳类,太 极拳的应对并非是无目的之“为变而变”,所有应变的活动都是用以通过自身 生命系统的整体协调和有序运行,并由此实现生命的价值和体现存在的意义。它 一方面“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又“以万变保不变”;特别讲求自身生命 运行的稳定和持续。太极拳的“动中求静”,不但强调了具体生命过程的边界 和生命能量的有限,而旦还强调了生命活动的可控性质和活动目标的有效性 能,并因此追求自我生命质量的提高。中国式的哲理首先是易理,所谓“易有 三义,变易、简易、不易”,这就是讲以动应变、动中求静,把握规律,在变 化中求得永恒。所谓“我身自有长生药”、“我命在我不在天”,旨在健康长 寿的养生应对活动最根本的便是调整自身的活动方式,它并不止于一般适应性 的身心自我调整,更重要的是促使生命自觉和挖掘生命潜能,并使之与内外各 个方面的演化相适应,由此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在这里,“即象明体”、“返 璞归真”就是“尽心知性”和“尽性立命”,于此“本体、功夫、境界”由分 化产生并在最后又融为一体

返璞真言“性命”。内炼目的是消除后天异化而整个回到人的生命本真; 这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饥了就吃、倦了就眠”,但又“行住坐卧、不有所不同。由此人文精神应当强调人的本质和使命,讲究“人之所以为人”的 根本和自觉,不能把人等同于一般的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浏览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