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者通过对冀、鲁、豫广大梅花拳拳民的调查中知道,在 梅花拳的流传过程中,尽管梅花拳在各地也有各种不同的练法,但大 家都知道,这也只是梅花拳的一种变化,它们的拳法精神和拳理的原 则仍然是一致的,大家都是梅花拳。梅花桩文理认为,虽然宇宙之始 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生生无穷”的,但梅花桩练功 者追求的却是“返本还原”、“万法归宗”。所谓“万物”、“无穷”者只是 瞬间即逝的形态,而“本”、“原”、“宗”才是万古确立的真理和原则。因 而,梅花桩文场反对争名夺利,反对自立山头。名、利、山头都是不能 变化的东西,因此,它们也都是不能永恒存在的。我国许多拳术派别 在流传过程中常常派系丛生、各自标榜、互争高下和正宗,实际上也 妨碍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梅花拳弟子在其文场的教育下,由于认 识了世界的本质就是“变”的真理,对梅花桩的文理、武功中不论是练 法或用法,凡与己不同者不再大惊小怪或贬低排斥,而是相互尊敬, 交流学习。对自己的文理、武功也是不断研讨、改进,精益求精。而决 不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这种思想品质和做法,已成了整个拳派的风 气和习惯,在流传的过程中也维护了拳派的团结和统一。梅花拳文理在教会人们“一切都在变化”的同时,还要人们不断 地创新。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和进步。要创 新就必须要勇于打破一切旧框框的束缚,要求练功者的思想能超凡 脱俗,极大地解放。梅花桩武功的最大特点,就是它那无穷尽的变化。 梅花桩武功没有固定不变的内容,它的一切都可以变,也在不停地 变。梅花桩武功不但有形态的变化,方法的变化,就连它的内容和精 神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在梅花桩的基本功架子中,大家所熟知的有桩 步五势的变化,大、顺、拗、小、败5个桩步姿势之间,按金、水、木、火、 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相互转换,这就是一种形态的变化。5个桩步姿 势之间相互转换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大势变顺势时,可用 “抽身长手上步变顺势”「左右剥山捶上步变顺势”,“转身穿掌上步 变顺势”等。又例如:顺势变拗势时,可用“挑臂探桩变拗势”,“栽捶抽 撤步变拗势”,“挑臂躇脚变拗势”等。上述种种变化组合起来,就有了 无穷尽的桩步五势变化方法,这就是练功方法的变化。除了上述形态和方法的变化外,初学梅花桩架子的练功者,在练 习桩步五势及其变化时,对精气神的要求,他的拳势动作,练功时全 身气血活动的情况,他的心态体验,对桩步五势及其变化这部分练功 方法的认识和理解等,能和已经练过两年武功的人一样吗?练过两年 武功的人的上述种种情况,能和已练过三年武功的人一样吗?依此类 推。实践证明,他们都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体验不同,他们的认识和 理解也各不相同。梅花桩武功在内容和精神方面,也在不停地变化 着。这种变化,使得梅花桩武功在初练时还是有形有态,有一定的锻 炼方法可以遵循的。随着功力的加深,认识和体验的不断深化,渐至 无拘无束、无形无态、无拳无艺的境界。至此,已是行动坐卧都是拳, 他的身心已全部溶化在拳法中。这在一般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但确 实存在,这是拳法变化的结果,也是它发展的最高境界。梅花桩武功的练法是架子,也就是说老师教的只能是个架子,而 徒弟练出来的也只能是个架子,架子就只能是个框架,它不是武功的 全部,真正完美的梅花桩武功还在你的心中。武术套路是已固定成形 的东西,而梅花桩架子却不同,它没有固定的形态,但它却抓住了客 观世界“变”的本质。这一新颖别致的练功方法,超凡脱俗的思想,把 练功者吸引到一个变幻莫测的奇妙世界里。只有已习惯了这个变幻 莫测世界的思维规律的人,才能在技击的瞬间发出敌人意想不到的 招法,出奇制胜。在这里梅花桩的练法与用法是高度统一的。韩其昌 老师20岁时就武艺高强,行侠仗义,誉满乡里,被人称为沱南侠。他 先拜在著名镖师李提明门下学习少林戳脚,成为该拳派的五代传人。 后又投入形意名家、人称“单刀李”的李存义门下学习形意拳,当时同 门师兄弟有武复春、韩慕侠、姜容樵、王庆丰、孙禄堂、尚云祥等名家。 最后韩其昌老师才学习梅花拳。当初他向赵英廉师爷学习梅花拳时 曾与一个名叫四多的小伙子比武莪量,论年龄他比四多大几岁,论个 头他比四多高一头,然而交手之后他却连连败北。他常向我们说,他 打了一辈子拳,什么拳都不怕,就害怕梅花拳。他说:“练梅花拳的人 变幻莫测,什么千奇百怪的拳脚也能使出来。”他一语道出了梅花拳 善于变化的特点。梅花桩文理是提倡尊师的,该拳派的第一条门规便是「不准欺 师灭祖”。梅花拳的第五代祖师杨炳在《习武序》中说:“寂然不动者诚 也”。意思是说练功者若要摒除一切杂念,进入寂静之境,就必须要心 诚,心诚首先就是要诚敬祖师。另外,梅花拳派还有一条人人皆知的 规矩,即“梅花学珍珠画卷帘,徒弟倒把师父传"。在传授文理、武艺时 是要能者为师的,当晚辈的文理精通或武艺高强时,照样可向长辈传 授。这时长辈无论辈份多高也必须对讲经或传艺的晚辈诚敬,有时还 要行礼。这种门规是优良的传统,有利于梅花拳的发扬传播。梅花桩 的文理很重视尊师,但却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使它不致成为束缚人的 框框,只有把握了客观世界“变化”实质的人才能做到。凡受过梅花桩 文理教育的人,总是喜欢无拘无束、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因而,也不愿 让任何旧的观念、规矩、习俗或见解等束缚住自己,凡是妨碍自己前 进的,妨碍自由创新和发展的,都要毫不犹豫地抛弃,使自己永远保 持着旺盛的活力,这就是梅花桩文理的精神,也是传统文化的精 华。第四节“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是把握宇宙奥秘的钥匙梅花桩文理中代表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另一个思想就是“无过不 及,恰到好处”。梅花桩的武功锻炼、修心养性、练神练气等,就是本着 这个原则进行的。《梅拳秘谱•梅拳概论》说,“五势之变化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一气贯串,刚柔相济,步随 身换,气随意发,蓄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上 述的“太极之功”最重要的精神就是阴阳要平衡,只有阴阳处于平衡 状态时,未来之趋势才变化莫测、难以预料。《易经•系辞》说:“阴阳 不测之谓神。”这就是天地变化的玄机、宇宙的奥妙。又如上述的“刚 柔相济”,《梅拳秘谱•刚柔相济论》则说:“纯用刚法,则气不扑满牵 扯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则气不聚无有归著,落点亦不坚 硬。应刚而柔,则聚而不聚;应柔而刚,则散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 故善用刚者如蜻蜓点水,一落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必如 是刚柔得宜,方能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上述所有论述,都说 明了梅花桩的武功锻炼,必须达到“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程度,才 能得其妙用,有明显的效果。又如《梅拳秘谱•点气论》所说,在梅花 桩技击中出手击敌时,更要“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直,镶羽停匀, 神凝气充。圆如开弓,弓圆劲满,其中的之神勇,可穿杨叶彻七札”,出 手击敌是否有神效,“则在乎撤放之灵不灵也。故气发如炮之燃火,如 弩之离弦,陡然而至”。这都是说的击敌之手法、出手时之行气等,都 要无过不及、恰到好处才行。梅花桩武功达高深层次后,需练神练气,修养内丹,这也叫练内。 练内时必须注意火候,所谓火候也就是如何把握时机、程度。《性命圭 旨》说:“火候最秘,圣人不传”。又说:“故未得丹时,须藉武火以凝之; 既得丹时,须藉文火以养之,文火者结实之火也,其养之法节其寒温 消息是也”。《周易叁同契》说:“审其火之未燃也.须藉巽风以吹之,察 其火之既燃也,须资神水以沃之。若太过,则损之;若不及,则益之,使 得中和而无火燥火寒之病矣。”《性命圭旨》又说:“念不可起,念起则 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则火冷。维只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含光默默, 真息绵绵,圆明觉照,常自惺惺,此长养圣胎之真火候也。”佛教禅宗 所说的明心见性之时,也并非仅仅是沉沦于无意识的空白心境,而是 心心念念,都成为真如之用,所谓“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坛经• 行由品》1日本近代禅学大家铃木大拙说过:“佛家所说的开悟,系在 无意识状态开始进入意识状态或晓知主客之顷”。禅宗修持中的“空 寂”是指无任何概念,无时空、主客、自他、物我之别,无任何情绪。如 《坛经》慧能偈所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 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 有头尾。”而他们修持中的“了知”则又指这种无任何概念及情绪的空 寂心,非如土石无知,非同睡眠昏昧,而是“了了常知”、“昭昭灵灵”。 这种空寂寂照的心境,对一般人来说确实神秘。但这才是练功中的 “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要求,这种要求有时是难以捉摸、不易达到 的,但练功者必须要理解,也要努力追求才能有所成效。

浏览2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