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楚先王熊绎'隼路蓝缕”。《史记・周本纪》载:“西伯 日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化、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 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 颠、闵天、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是说臣服于商的周族在商纣王 时期,利用商纣王众叛亲离、统治出现危机之际,在其君王西伯昌(周文王)的领导下,审时度势,行仁义之策,招贤纳士,争取诸侯,其势力日益强大。鬻子,也就 是鬻熊子或称鬻熊,也在此时前往周去投奔了周文王。唐人逢行圭《鬻子序》说 鬻子“年九十,见文王。王日:'老矣!‘鬻子日:’使臣捕兽逐麋,已老矣;使臣坐 策国事,尚少也。'文王师之”。另据《史记・楚世家》日:“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 裔日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楚武王说:“吾先鬻熊,文王之师,蚤终。”都说 明鬻熊在周“事文王”,为“文王之师',行“坐策国事”之职能。也正是因为鬻熊最 初与周王朝建立起来的这种君臣关系,为日后楚获取周王朝的封赐而取得方国 地位打下了基础。《史记・楚世家》载楚武王熊通日:“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 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从史料分析,熊通所说的“先公”当为熊绎。据《史 记•楚世家》载,熊绎乃鬻熊之重孙,日:“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 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 阳熊丽为鬻熊之子,当鬻熊在周事文王之时,熊丽则带领楚族“始讨此睢山之 间” c也就是说熊丽开始治理睢山之间,并在此建立了一块相对稳固的具有统治 地位的区域。这里的“始”字并不是没有基础、一穷二白的从头开始,而是一种战 略转移后的重新开始。但“睢山之间”的地望仍然处于江汉地区,极有可能是一 种对荆楚统治区域的扩张性开发。因为按当时的外部政治环境而言,殷商政权 仍然存在,周还没有完全取得天下。在这样一个乱世之秋,也正是荆楚发展的大 好时机。而极具战略眼光的鬻熊决不会坐失良机,而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发展机 会。他一方面“事文王”,为“文王之师”而“坐策国事”,借助周人的实力以雪商人 灭楚之恨;一方面令其子熊丽完成其战略转移,从“丹阳”转移到“睢山之间”,进 一步加强和巩固其后方防御,并乘机扩展实力,为荆楚能够彻底翻身做好积极的 准备。因此,楚一方面得到了周的好感。特别是鬻熊,据刘向《别录》言,鬻熊被 周文王敬重,而将其“封于楚”,也就是承认楚人在江汉地区的合法管理权;另一 方面楚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其国家雏形已基本形成。到周取得天下后,荆楚的 实力已发展到令周王朝及其他诸侯国均不可小视的地步。而到“成王举我先公, 乃以子男田,令居楚”时,已是熊绎的时代,距鬻熊“事文王”之时至少已有八九十 年的时间了。周成王封熊绎“以子男之田”,按周制其等级属小国之列。据{礼记・王制》曰:“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昉方百里, 伯七十,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另据《孟 子-万章下》载:“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大国地方百里…… 次国地方七十里……小国地方五十里。”如此看来,周制的爵位分五等,即公、侯、 伯、子、男。而按爵位的高低所得封地,也是有区别的。楚为子爵,按周代爵制属 于较低级别等级,其封地当是五十里,可以说是周王朝辖下的一个诸侯小国。其 标志之一是熊绎参与了周成王在岐山召集的诸侯盟会。《国语•晋语八》载晋国 叔向曰:“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蕴,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 盟。”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年代「置茅菰,设望表二“守燎”,是十分重要而具 体的祭祀活动。熊绎继承了其先祖祝融善于“火政”的传统,在鲜卑的协助下主 持这种重要的工作,并因此而没有出席盟会。但不管怎样,因为熊绎参与了岐阳 盟会,标志楚取得了与其他诸侯一样的政治待遇。标志之二是熊绎与其他诸侯 国国君一起“事成王”。据《史记・楚世家》载:“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 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仪俱事成王。”标志之三是楚向周王朝进贡方物。据罗运 环教授说:“楚向周王室进贡的方物,可考者有两项:一是‘贡苞矛苞矛即菁 矛,是楚人独有的物产,也是周天子重要的祭祀物品……。二是'桃弧棘矢’,即 贡献用桃木制作的弓和用枣木制作的箭J无论是参与岐阳盟会”置茅塞,设望 表,与鲜卑守燎二还是事天子、贡方物,都标志着楚诸侯国地位的确立与巩固。 楚虽被封为子男爵位,获封地五十里,属于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但获得分封对 于楚族来说其意义是非常重大的。首先是使楚获得了与其他诸侯国一样的合法 地位,特别是获得了对江汉地区群蛮的合法统治权力;其次是“子男之田”是封给 熊绎,,子男,,的爵位和相应的禄田,也就是楚王室的禄田,让楚有了被承认的合法 根据地;其三是使楚与其他诸侯站在了同一竞争平台,为楚的扩展与壮大奠定了 基础。也正因为分封突出的政治意义,所以熊绎在后世楚人祭祀的“荆王”中占 有突出的地位熊绎除了在使楚获得分封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外,还在带领全体楚族在“辟 在荆山”,艰苦创业中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左传》昭公十二年,子革对楚灵 王曰:“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隼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所谓隼路,即 柴车;所谓蓝缕,即破衣服。也就是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形容创业的艰苦。孔颖达疏日:“以荆竹织门谓之隼门,则隼路亦以荆竹编车,故 谓隼路为柴车。《方言》云:‘楚谓凡人家贫衣破丑敝为蓝缕°'蓝缕,谓敝衣也。” 意思是坐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反映出熊绎带领族人,穿着敝衣,拉 着用荆竹编的柴车,在蛮荒草莽之地辛勤开发,建国立业,还得跋涉山林,向周王 称臣朝贡的境况。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连一国之君的熊绎都身穿敝衣,拉着 柴车去开垦山林,楚国的国民们又怎能不跟随着他们的国君一道去加倍努力,辛 勤开垦呢?楚国虽是爵位低次,国土狭小,但楚人却富有进取精神,有远大的理想与抱 负G周王朝采取歧视的对楚政策,将楚封于蛮荒之地;周成王在会盟天下诸侯 时,熊绎虽被邀参加盟会,但仍还要履行火政的职责,最后连正席也没有坐上;即 使是中原诸国,也是恃强凌弱,对楚更是傲慢无理。所有这些,只能更加激发楚 人奋发图强的精神。以熊绎为首的楚人“隼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在 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凝聚着不畏强暴、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勇气与决心。从心 底萌发着要与周王室和中原各诸侯国抗争的决心。也正是这种决心,使楚国的 综合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到熊绎之子熊艾、熊艾之子熊黑甚时,楚人就开始与周 人分庭抗礼,引起了周王室的不安,并因此导致周昭王的南征。周昭王南征前还 进行过精心的筹备,如以“巡视”南国为由探知路线,建立南征行宫;以王朝名义 联络方、邓、湃诸国,以适时策应南征;派军队驻守汉中要地,以做好战前的兵力 布局。当时周王朝的军队按《周礼・夏官・司马》载「凡军制,万有二千五百人 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J所以周王朝的军队原本就有六 师,大多驻守京城,称“西六师'o在平定武庚叛乱后,营建洛邑,又增添八师,驻 守成周,以控制殷商遗民,称“成周八师〈“西六师”是周军主力,是随周王征战 的主要军队。在南征荆楚时,昭王除带着“周六师”以外,还带着一些“从征”的诸 侯军队,可谓兵众粮多,规模盛壮。然而却并没有一举征服荆楚,而是分别于周 王十六年、十九年两次征伐。最后一次虽过了汉水,打败了楚军,但在班师返回 涉汉水时而全军覆没,周昭王自己也溺毙于汉中。据(吕氏春秋-音初》载:“周 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返涉汉,梁败,王及祭公坛于汉中O 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从此,楚国在相当一段时期处于安定的发展时期,其发展与壮大的势头已不 可阻挡。熊渠是熊绎的第四代孙,是一位很有胆识的国君。他继承先辈路蓝 缕”的创业精神,兼收南稻北粟之利,大力发展农业;同时,采取近交远攻的策略, “甚得江汉间民和”。他先后“兴兵伐庸、扬越,至于鄂二占领了“江上楚蛮之地、 获得了扬越人的冶炼红铜基地,创造了举世无双的青铜冶炼技术,并分封其三子 为王,使楚国的国力大增。于是,熊渠傲视天下,向世人宣称:“我蛮夷也,不以中 国之号谥。”发出了楚国独立的宣言与呼号。这激荡人心的宣言与呼号,极大地 激发了楚人的进取精神,也震撼了周王室和中原诸侯国。熊渠之后,楚国的几代 国君继承先辈"^路蓝缕”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晋国 大夫栾武子在分析楚国国势时日:“……若敖、蚣冒隼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蚣 冒均为楚国国君,栾武子对他们“隼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评价是中肯的。经过楚 国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楚国终于成为当时一等一的大国.公元前741年,熊通自 立国君后,亲率大军,三次伐随,打通了通往中原腹地的东西通道。公元前704 年,楚武王之后的楚文王自立为王,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称王国家。楚文 王在其即位之后的第二年,便将都城迁至郢(纪南城),使楚国的都城居江湖之 会,兼水陆之便,东接千里平原,西控巫巴咽喉,北联中原通衢,南临长江天险。 历史上有“楚人都郢而强”的赞誉。经过楚国举国上下历代'隼路蓝缕”的奋力开 拓,终于成就了 “楚地千里,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霸业。纵观楚国的发展史,一个仅有子男之田五十里的小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 奋力拼搏,从图生存、图发展到图壮大,始终坚持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信念,最 后终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可以说楚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隼路蓝缕”的创业 史、发展史、壮大史。
浏览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