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我国古兵器之一。其原形形制与戈大致相同,都是横刃兵器。与戈 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其援稍稍昂起,成斜出形,其内上也有刃口。后来戟的 形制又发生过一些变化,即在援与秘之间,架以横梁,而援反装成新月形,变横刃 之内而为直刃的枪尖;也有架横梁于秘上,两面各装一倒装的半月形刀刃,即所 谓的方天画戟。现在戟的形制基本上属方天画戟之式,只是有单刃与双刃之分 而已0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装直刃可刺敌,旁边装有横刃,可钩啄敌人, 具有钩啄刺的多重作用。许多古籍中所载之“棘”即“戟”。三国以前,戟均为五兵之一。汉代刘熙《释 名-释兵》日「车戟日常,长丈六尺,车上所持也。八尺日寻,倍寻日常,故称常 也。手戟,手所持之戟也。”“戈,句孑戟也。戈,过也,所刺捣则决过,所钩引则制 之,弗得过也。”说明戟是长兵,分车戟与手戟,其功能为刺捣钩引。《周礼・考工 记-庐人》也日:“庐人为庐器,戈秘六尺有六寸,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汉以 后,戟逐步成为仪仗器具和舞器具。《唐书・礼乐志》日:“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 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为四阵,象击刺往来,歌者 和日‘秦王阵乐’。”可见戟在此已完全沦为舞器。到宋代,戟很少用于战场。《武 经总要》在长柄铁刀类中,绘有一种“戟刀”,其形制与原型戟已有较大差距,其原 因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战场需要而有较大的变化。在清代的杂兵之中有一种 月牙短戟,亦名手戟。除月牙刀刃外,其上还有尖锋、曲钩。可作钩、刺、害!)、啄 等用。戟的练法与刀枪不同,一般不做舞花,以剁、刺、勾、片、探、挂掳、磕为主要的 招式。十八般兵器——鞭(十一)鞭:中国古代兵器之一,短兵器械的一种。鞭起源较早,至春秋战国 时期已很盛行G鞭有软硬之分0硬鞭多为铜制或铁制,软鞭多为皮革编制而成。 常人所称之鞭,多指硬鞭。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谓之软鞭。鞭适用于马战 与步战。硬鞭一般用于马战,持鞭之将多持双鞭G钢鞭沉重而无刃,以力伤人。 故持鞭者均需力大神勇。常用的鞭法有劈、扫、扎、抽、划、架、拉、截、摔、刺、撩 等。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制鞭节和圆环相连而成。软鞭在晋代即已出现, 被认为是猛烈暗器,不易抵御,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习惯上均称九节鞭。 其特点是携带方便,使用可长可短,软硬兼施。其技法主要有缠、抡、扫、挂、抛、 舞花及地趟鞭等。软鞭以圆运动为主,借助手臂摇动,身体转动,增加鞭的击打 速度,改变鞭的运动方向。软鞭分单鞭和双鞭,也可与其他器械配合使用。硬鞭 有两种,一是竹节钢鞭,形如竹节;另一种是十三节水磨钢鞭,长约一米,鞭尾有 坚木或铁制柄,头尾皆可握,两头皆可使。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及吴兵入城,伍子胥求昭王,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用鞭。《初学记•武部•刀》 日「古者用革,以扑罪人,亦以驱马。故其文从革。”是说鞭是用皮革制成,用作 刑具,是用来鞭打罪人;也可用作驱赶马的马鞭使用。宋《武经总要》日:“铁鞭多 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鞭与铜在 使用方法上有相似之处。它要求演习者在身法上转折圆活,刚柔合度;步伐轻捷 奋迅,与手法紧密配合。软鞭是软硬兼施的兵器,其特点是身体与器械协调配 合,既要有击打速度.又要体现灵巧的方法。在舞动时,使鞭上下翻飞,相击作 响,如银蛇飞舞,使人眼花缭乱,有极好的表演效果。(十二)铜:中国古代兵器之一,为短兵器械的一种。铜为方形有四棱,连把 长约四尺,因其形似简而得名。铜有多种形制。每距六七寸有节者,名日竹节 铜;自把至端,完全平直者,名日方棱铜。一般以其外形不同而更其名。铜现世 约与剑同时。由于铜无单用,其使用方法多为双铜,故有雌雄铜、鸳鸯铜等名。 铜的使用方法现在可考者为二十四法。现虽多有变化,但仍然无法脱离二十四 法。宋《武经总要》日:“铁鞭、铁铜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 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铜,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铁鞭为六角形,铁铜为四棱形, “大小短长,随人力所胜用之”。鞭、铜都属短兵器,因为二者形制相似,所以历代 都把鞭、铜相提并论°清《兵仗记:“与剑相类者为铁铜,无刃起四棱,言方棱 似也;有与为类者为铁鞭,纯铁为之,状如竹根节也。鞭、铜大小长短,各随力所 胜用之。”鞭、铜历代均被视为杂兵,在短兵器中不如刀、剑使用广泛。一般除使 双鞭、双铜者外,其他使用者多配以其他兵器作战,尤其是和长兵器相配而使用。 铜的主要击法有击、枭、刺、点、拦、格、劈、架、截、吹、扫、撩、盖、滚、压等。(十三)镐:古兵杖之一。始于周秦之时。其形制奇特,长一丈三尺,柄端安 一大拳,拳握一笔,铁制°镐类还有骨朵、锤、锥、挝、抓、爪。骨朵,本名为服盹, 讹为骨朵。这种兵器,类似锤头,木柄上安装一个蒜头或装形的重铁器,借重力 锤击敌人。明代的骨朵与宋代的骨朵相似,但柄较短。椎.铁制短兵,沉重。在 著名的“窃符救赵”故事中,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窃得虎符,矫诏命将军晋鄙发 兵援赵。晋鄙尚有所疑,即遭勇士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这是 我国史料对锥最早的记载。锤,是一种带柄的锤状打击兵器。元朝蒙古骑兵善 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清军入关前也很喜欢用锤,成立过铁锤军,到中原后才逐渐弃用。挝 是一种构造较复杂的兵器。宋代有两种长兵,一种为抓枪,长二丈四尺;一种为 抓子棒,无刃而有铁爪,都有击抓之作用。明茅元仪在《武备志》上图示了一种双 飞挝,并注明是“用净铁打造,若鹰爪样,五指攒中,钉活,穿长绳系之。始击人 马,用大力丢去,著身收合,回头不能脱走” O说明挝兼有抓钩之作用,与宋之抓 枪、抓子棒相似,但挝要抛,而抓则不离双手;同时,挝五指活动具有机械能力,被 抓住即难逃脱,可辅助长短兵器之不足。何良臣在《阵记》中也提到明有抓枪与 抓子棒,说明“挝"与‘抓”还是有一定的区别。清代有一种飞爪,脱胎于绵绳套 索。《中国兵器史稿》说:''此器仅一绳一爪,爪以铁制,与人掌同;惟而略短,每指 除大指外,亦均三节。第一节之端锐利有如鸡爪,每一节相连之处,皆活络,装有 极小及灵活之机关,能使各节伸缩活动,盖每节小机括,亦有弦索通于总索也。 飞爪著人,将索一抽,小机括使爪深陷入人体,敌挣奔则愈深,万难逃脱。”估计, 飞爪可能是承袭《武备志》中的双飞挝而制,且由于双飞挝有诸多不便而改制为 单爪。(十四)棍(殳):棍(殳)的由来最久。古人穴居山野,常受毒蛇猛兽侵扰,又 无锐兵利刃御敌,只有捡拾一些合适的木棍以作自卫之器。棍(殳)为木质,构造 简单,只一浑圆坚实木杆。殳长约一丈二尺,粗细不等,视人力而为标准。一般 多用檀枣栗桧等木为之,或取其坚实,或取其柔韧,总以不易折损者为上品,如白 蜡杆等。殳的使用方法最初只是任意扑击,后人在搏击实践中不断摸索而创出 各式方法。殳在使用中因其太长,使施展不甚便利,故后来改为八尺,而易名为 棍。后来又有人以人体之长度为标准,使殳及其人之眉间而止,故名曰齐眉棍。 现在很多人都只知有棍而不知有殳,这主要是因为殳更名为棍的时间太久的缘 故。殳与棍的区别,还在于其长短绝不相同。明代民间棍法门派丛生Q王圻在 《续文献通考》卷166《总论军器》中说:“使棍之家,三十有一。”当时各家棍法都 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风格。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中曰棍“为艺中魁首”。抗 倭英雄俞大猷十分推崇棍法,认为棍法为各利器之根本。他说:“用棍如读四书, 钩、刀、枪、钮,如各习一经。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 法,从此得矣。(十五)叉:叉的起源很早。六千多年前的陕西半坡村遗址中,就曾发现原始的骨制渔叉,用来扎取鱼类。后来,居住在山区的人们,为了猎取大型猛兽,如猛 虎、花豹等,需要保持安全距离,制作出三股长叉,又称虎叉。叉发展为兵器后有 许多种类,大致可按长短或叉股分类。如牛头叉,中锋刃长而直,两旁叉锋成牛 角形,俗称虎叉。有三股叉,即三须叉,又名三角叉,其形与牛头相似。有两股 叉,又名龙须叉。还有五股叉,其中锋长又名飞鱼叉,古时为舟战之兵器。叉的 使用方法初时也十分简单,不过抡、盘、飞、掷、打击、抢接等诸法。后来多有增 减,但均从以上各法中变化而来。纵观今日所传之法,虽分路甚多,也基本是在 此六法的基础上演变。
浏览1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