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也经历过历史的流变。《三才图会-器用》卷六日:“关王偃月刀,刀势即 大,其三十六刀法,兵仗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唐代逐渐改为无 环的装柄刀。至此,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过了剑。宋代承袭了三国、两晋、 隋、唐的刀制,但传统的单刀只一色,且刀形笨重,铁刃也宽,其余大刀则广为应 用,如屈刀、偃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等。明代因倭寇屡屡犯境,且倭刀凌 厉,因此明代多仿日本刀式,为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刀,自倭犯中国始有之。倭善跃,一进足 则丈余,刀长五尺,则丈五尺矣。我兵短器难接,长器不捷,身多两断。民间武术家们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术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 于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 0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 功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所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是说单刀讲究裹胸和 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 活,上下协调。目前在武术表演中所用的刀,有单刀、双刀、南刀、大刀、朴刀等 形制。(五)剑:剑为短兵之祖,是我国古兵器之一。剑脱胎于矛形刺兵及短匕首, 始于殷商以前,其形制极短小,只有短平茎,而无管筒,人们插于腰间,可割可刺, 用作工具亦用作兵刃。《考古记》日:“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 腊,或谓之错(即剑身)。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即剑盘),首以下把握之 处日茎(即剑柄),茎端旋环日铎J《黄帝・本纪》载:“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 古字铭之。”《管子・地数篇》日:“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受而制之,以为 剑铠,此剑之始也J说明在黄帝时代已铸剑为兵。由于剑出世远古,故被称为 “短兵之祖”。剑因携带便利,佩戴神武,使用迅捷而自古受到人们的青睐。剑在 中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剑既是剑客武士的搏杀器具,也是仕宦书生的十八般兵器——剑装饰佩物。在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剑已成为主要短兵器,也是士类必有 之佩物。如齐国相国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冯谖以及汉初的街头无赖韩信,虽然贫 至无食,也仍然随身携带。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兵-佥D中曰:“剑,检也,所以 防检非常也;又,敛也,以其在身拱时敛在臂内也Q其旁鼻曰镖口镖,寻也,带所 贯寻也。其末日锋,锋末之言也。"我国有关剑的故事很多,也有许多著名的剑, 如干将、莫邪、龙泉、太阿、纯钧、湛卢、鱼肠、巨阙等。在剑的演练中,一般分为 帮剑"和'有剑”两种。“站剑”一般指动作迅速敏捷,静止动作沉稳,富雕塑性。 而'有剑”则相对显得停顿较少,动作连续不断,均匀而有韧性。同时,剑还有长 穗、短穗之别。穗又称穗袍,它的作用是舞动以惑敌,演练时显得龙飞凤舞,形象 优美。尤其长穗,随剑飘舞,更显神妙。练剑要求身与剑合,剑与神合。剑的招 式是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等为主。其特点为刚柔相济、吞 吐自如,飘洒轻快,矫健优美。(六)矛:我国最古老的长兵器之一。原始社会,人类就用兽角、竹片、尖形石 块刺杀动物,后来加上柄,就成了矛。周代五兵之中矛为第二,因此说矛为当时 的主要兵器。矛因在所有兵刃中为最长,又有丈八蛇矛之称。所谓丈八,是以周 代的尺度计算的,约合现在通用的长度标准一丈四尺左右。车战时代,两阵相对 较远,一般短兵器难以够及,所以交战双方均用矛作为进攻武器,并辅以箭弩。 马战时代,由于矛的长度太长而周转不灵,所以用矛的人逐渐减少,而枪因较矛 短,使用相对灵活而渐渐取代了矛的地位。矛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 刃带系和凹口骰式等。汉刘熙在《释名-释兵》中曰:“矛,冒也,刃下冒矜也Q下 头日:入地也,松棱长三尺,其矜宜轻,以松作之也。梗,速梗也,前刺之言也。” “矛长丈八尺日稍,马上所持,言其稍稍便杀也;又曰激矛,激截也,可以激截敌阵 之矛也。仇矛,头有三叉,言可以讨仇敌之矛也;夷矛,夷,常也,其矜长丈六尺, 不言常而曰夷者,言其可夷灭敌,亦车上所持也;矛,长九尺者者也,霍也,所中霍 然即破裂也。殳矛,殳,殊也,长丈二尺而无刃,有所撞于车上,使殊离也「“仇 矛,仇,辘也,所伐则平,如讨仇傩也。”不同的矛有不同的作用,其用法也各异。 矛作为一种古老的兵器,在车战时代以简便实用为原则,到马步战盛行后便逐渐 退出了历史的舞台Q因此,其使用方法流传至今的不多。但作为矛的替代兵器 ——枪,其演练方法十分丰富,我们仍然可以从枪的使用之中窥知矛的用法一二。十八般兵器一矛(七)盾:盾,古日干,是我国古兵器之一。盾的发明也应该较弓箭晚。后世 称盾为挡箭牌,有明显的取义倾向。盾的功能主要是护身御敌,仅此一点是其他 兵器无法比拟的。盾不但可以自卫,还可以进攻。早在殷商时代已有盾,到周时 盾更为完善。据(周礼・夏官•司兵》日:“司兵,掌五兵、五盾。”说明在周时就已 经有五种盾之多。《周礼-夏官・司戈盾》载:“司戈盾,掌戈盾之物而颁之。祭 祀,授旅贲殳、故土戈盾。授舞者兵,亦如之。”说明周时十分重视盾的使用,特别 是在军队中更是其必修的训练内容Q由于盾在古代是重要的防御兵器,因此极 受各方重视,其种类也因此而繁杂。汉代刘熙在其《释名・释兵》中日:“盾,避 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日吴魁,本出于吴,为魁帅所持也。隆者日 滇,盾本出于蜀,蜀、滇所持也。或日羌盾,言出于羌也°约胁而邹者日陷虏,言 可以陷破虏敌也,今谓之露见是也。狭而长者日步盾,步兵所持,与刀相配者也。 狭而短者日孑盾,车上所持者也。孑,小称也。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 日犀盾,以木作之日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日:盾牌“其 来尚矣,主卫而不主刺,国初本加以革,重而不利步”,故改“以藤为牌,铳子虽不荆楚武术与竞技一御,而矢石枪刀皆可蔽,盾的演练方法如何良臣在《阵纪》中所说:“赖礼衣势、 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进势、跃起势、低平势、金鸡闯步势、埋伏势”八种;其姿势 则要求“盾牌如壁,闪牌如电,遮蔽活泼,起伏得宜” 0(八)斧:我国古兵器之一。斧的起源很早,原始人类即用利石作为劈器,开 辟了斧的原型。作为兵器,斧与戈矛同时为砍剁斩杀之器。黄帝时就有斧钺。 斧钺在当时是兵器也是刑具。汉代刘熙在其《释名•释用器》中曰:“斧,甫也, 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最早的铜斧,见于商代。商代的 斧不仅用于武事,从其雕刻嵌镂图案的精美来看,还用于仪仗。周代用斧风气不 如商代,特别是刀、剑被广泛使用后,斧就更少有人使用了。斧在战场上不是最 主要的兵器,各代均有善使斧的武士,尤其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民族,更是有许 多人偏好练习斧类兵器。宋代曾公亮在其《武经总要》中载:大斧、凤头斧,都是 隋、唐遗制。元代军队多使用小斧、大斧和宽体大斧。清代将士多使用双斧,斧 柄仅有尺余,斧刃甚小。双斧可插于腰间,携带、使用灵活。斧的主要用法有: 劈、砍、剁、抹、砸、搂、截等,舞动起来显得粗犷濠壮,可以显示其劈山开岭的威 武雄姿。(九)钺:钺的形制源于斧,我国古兵器之一。斧、钺并没有大的分别,但又不 完全相同。钺头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柄端比斧多加一个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 钺柄长于斧柄约一尺六七寸。钺柄有如枪,可在匆忙中作点格之用。至于其他 构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也相差不大。斧与钺就如枪与矛一样,只是形制稍十八般兵器——钺有不同而已。其功能并无多大差异。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兵》中日:“钺,豁也。 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说明钺作为重兵器有其特殊的作用。在春秋、战国 时期,钺已渐渐失去其战争兵器的性质,而仅为仪仗饰品及礼乐舞蹈用具。因为 刀剑被广泛用于战场后,笨重的钺由于不适应战争的需要而退出了历史舞台。 钺的主要用法与斧一样,有:劈、砍、剁、抹、砸、搂、截等,但因柄端加有矛头,还辅 有点、刺等钺法。

浏览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