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盾组合仍是军中武艺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古兵器中,还有一件很著名的兵器——“戈”。周武王在《牧誓》中说: “称尔戈”,其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我们在前面曾介绍过“戈”是一种车战主 兵,“戈”只有在车马的驱驰交错中攻击敌人,才具有较大的杀伤力「戈”是中国 古代具有击刺勾啄等功能的长兵器。其特点一般为在端首带有横向伸出的短 刃,刃锋向内,安有长柄,用以钩割或啄刺敌人。最早的戈由石刀、石斧、石镰等 原始工具发展为石戈,青铜出现后发展为青铜戈等。戈的形制尺寸多样,戈的尺 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戈头,分为援、内、胡三部 分。援:就是平出的刃,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援的上刃和下刃向 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 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称为“穿、为避免在挥杀时向 后脱落,有的在“援”和“内”之间设有突起的“阑”。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 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 了戈的钩割能力。胡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到了战国时期,胡的长度又有 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柄: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 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 铜尊:早期的铜尊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而在柄的尾端加上的一 个铜制蹲,开始并没有杀伤敌人的功能,后经改制也可用于刺击。“戈”盛行于商 朝至战国时期,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其缺点是不易调头、转头较慢,使用 不够灵活。随着兵器和战术的发展,戈被逐渐淘汰,后一度成为仪仗兵器。十八般武艺(兵器)的源本与简介兵器是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步根据战场的实际不断改制和发展而形成的。对 中国兵器使用的精炼程度,是武艺高低的标志。中国武艺素有十八般之称,即: 一、弓,有马箭、袖箭、步箭;二、弩,有弩箭、诸葛弩、斗子弩、俚弩;三、枪,有长枪、 叉枪、火枪、蛇枪、看枪、标枪、线枪、神枪、戟枪、钩镰枪、拒马枪、飞枪;四、刀,有 大砍刀(长刀)、斩马刀、腰刀、杆刀、朴刀、钩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刀、飞刀;五、 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铜;十三、槁(挝),有骨朵、 锤、锥、椎、链子锤(流星锤)、蒜头锤、骨朵锤、卧锤、重锤、挝、抓、爪;十四、棍,有双头棍、操钩棍、狼牙棍、闷棍、脚棍、齐眉棍;十五、叉;十六、把,有铛铝、铝、扒、 省铝、铲、月牙铲、马叉;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下面逐一简介:(一)弓:弓因能激弦发矢,可以及远,所以历来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周 代,弓虽形制并不十分先进,但其分类甚为细致。《周礼•夏官司马》日:“司弓 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辨其名物。……王弓、弧弓,以射甲革、根质者;夹 弓、庾弓,以授射轩侯鸟兽者;唐弓、大弓,以授学射者、使者、劳者。……凡弩, 夹、庾利攻守,唐、大利车战、野战;凡矢,枉矢、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银 矢用诸近射田猎……”周时有王弓、弧弓、夹弓、庾弓、唐弓、大弓等六种。它们的 形制各有特色,用法各自不同。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庾弓用于田野 狩猎和弋射飞鸟,唐弓、大弓用于习射。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长和体力,区 分为上弓、中弓、下弓。到汉代弓在形制上有了较大进步,其弓有虎贲弓、雕弓、 角端弓、路弓、强弓。弓身多半镶有铜饰或玉饰。十八般兵器——弓(二)弩:弩亦为弓属,又名窝弓。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兵》日:湾,怒也,有 执怒也。其柄日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日牙,似齿牙也。牙外日郭,为牙之规郭 也。下日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日机,言如机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机开阖有节也。”弩的射程比弓远。战国时期有四弩:夹弩、庾弩、唐弩和大弩。夹弩、 庾弩较轻便,发射速度快,多用于攻守城垒;唐弩、大弩是强弩,射程虽远,但发射 速度较慢,多用于车战和野战。汉代的弩,有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 “蹶张弩"两种。诸葛亮在蜀时,曾制造一种连弩,称为元戎。弩箭用铁制,长八 寸,将十支箭放在一个弩槽里,扣一次扳机,就可由箭孔向外射出一支,弩槽中的 箭随即又落下一支人箭膛上,再上弦,又可继续射出。晋代的弩较汉代大,有“万 钧神弩"之号。如晋安帝义熙六年十二月,刘裕用万钧神弩,连破卢循。宋神宗 熙宁元年,李宏发明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说:“身长三尺二寸,弦长二尺 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笥7'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 点,所以一直流传到明代。北宋时,床弩盛行。《武经典要》载有双弓的双弓床 弩、大合蝉弩、斗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代末年,弩渐衰落,到清朝时 军队已经不用弩为战斗武器了。十八般兵器——弩(三)枪:我国古老的长兵器之一。在车战时代,将士们所用的兵器之中,除 弓矢之外,只有矛是最为适宜的,由于矛是一种较长的击刺兵器,所以矛又有丈 八之称。枪和矛一样,也是古代战场上使用的长形刺兵器。在后汉时,已有枪的 记载,但其刀刃锐长,还没有完全脱离矛头的形式。由于车战的消退,代之兴起的是步骑战争,矛在以步骑为主的战争中因为其长度较长而使用不便。到晋代 时,枪开始逐渐流行。当时所用的青铜矛头,体制也较以前略小,已与后来的铁 枪头相类似。宋代以后,矛就基本上被枪所取代。北宋宰相曾公亮在《武经总 要》中就列举了十八种宋代长杆铁枪。其中有:捣马突枪、双钩枪、环子枪、单钩 枪、拐枪、拐突枪、锥枪等。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极善使枪,至今尚有岳家枪法。《宋史・李全传港: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李全的妻子 杨妙真「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长枪之法,始 于杨氏,谓之日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于熟之而已,熟则心能忘手,手能忘枪; 圆精用不滞,又莫贵于静也。静而心不妄动,而处之裕如,变幻莫测,神化无穷。” 明代是武术发展与分支的鼎盛时期,所以枪术在这个阶段,理论和技术都有明显 的提高,各家枪法,竞相争艳。何良臣《阵纪》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 各有其妙,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锐,进不可挡,速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 氏梨花枪法也。”当时推崇杨家枪法,是因为杨家枪“有虚实,有奇正;其进锐,其 退速;其势险,其节短;不动如山,动如雷震” o到了晚清,长枪趋于简单,偏重扁 然形刃,圆底筒。直到今天,武术运动就是使用这种类型。目前,流行的枪有大 枪、花枪、双头枪、短枪、双枪、钩枪等。枪的用法主要有:扎、刺、挞、抨、缠、圈、 拦、拿、扑、点、拨、舞花等。十八般兵器一枪刀: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 皮之用。《洞冥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也进一步说明了刀是我国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殷商时期的铜刀就脱胎于原始石刀。当时还出现了大型的 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刀,延续到汉代仍然广为应用。汉代的帝王公卿,均佩刀 而不佩剑,说明刀的作用在汉代是非常突出的。车战时代,大刀是最重要的兵器 之一。大刀的用法也十分简单,基本上止于斫砍劈勒。后来由于车战向马、步战 的更易,以前用惯了大刀的将士在战争的实践中,逐步明白了仅靠以前车战的刀 法经验很难取得马、步战的胜利,于是各自根据其实战经验,摸索出种种更能适 宜于新战法的刀法,于是就有了后来刀法的种种变化。汉代刘熙在《释名-释 兵冲曰:“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乃击之。其末曰锋,言若蜂刺之毒利也。其本 日环,形似环也。其室日削,削,峭也。其形峭杀,裹刀体也。室口之饰曰棒,棒, 捧束口也。下末之饰曰婢,坤,卑也,在下之言也。短刀曰拍髀,带时拍髀旁也; 又曰露拍,言露见也。”同时对佩刀也作了说明,曰:“佩刀,在佩旁之刀也,或曰容 刀,有刀形而无刃,备仪容而已。”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