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深明强国的意义,他在阐释“武”字时曾有一段精彩的说辞。据《左 传-宣公十二年》记载,鲁宣公十二年,晋、楚两国在郑国的螂城(今河南省郑州 市东)进行一次决战,楚国打败了在中原的强敌晋国,取得了胜利,将士们非常高 兴。楚国的大夫潘党就对楚庄王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臣闻克 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 以示子孙……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是说楚国 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京观), 作为胜利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武力,威慑诸侯。而楚庄王则不同 意这种做法,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 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 “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这就是禁止强暴、消 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 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是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 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他们的尸体做景观呢从以上的对话中,我 们可以看出楚庄王对血腥战争的厌恶,楚国的强大不仅是为了楚国的江山社稷, 更是为了平息战争,统一中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辞海》把战争解释为是“人类社会集团之间为了 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社会现象,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 间相互矛盾冲突的最高形式,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战争的双方有着明 确的政治目的或难以调和的经济矛盾,双方的斗争是非常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在冷兵器时代,无论战争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还是发生在政治集团之间,无论 是大兵团战争还是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争斗,最后落实下来的仍然是人与人之间 的格斗,使用的都是技击技术。也就是说战争中所使用的技击个人技术与个人 之间争斗所使用的个人技术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所以,战争中的格斗技术成为 各国争相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术。管仲在《管子-兵法》中日」器盖天下,而土 不盖天下,不能正天下。”就是积极地主张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认为‘君之所 以卑尊,国之所以安危者,莫要于兵。”(《管子・参患》)把加强军队的教育和训练 的强军强兵路线视为是君尊国安的头等大事。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辞海》对军队作了以下解释:军队是“国家或政 治集团为准备和实施战争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 团。是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是夺取和巩固政权、对外实施或抵抗侵略的主要暴 力工具”。军队是为某一个阶级、民族、国家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服务的,是由 一个阶级、民族、国家组织的。有着严密的组织和建制,有着坚强的领导,有着统 一的指挥和行动。作为“国家政权主要成分”,由国家组织、装备、供给、训练和指 挥,随时准备为国家的统治者的某种政治目的进行战争。军队是国家安全的保 证。正是由于军队对于国家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与军队有关的事也就是国 家特别重大的事。《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不可不察也虽然“兵”可以泛指兵器、兵土、军队、战争,但这里指战争和军事。 是说战争是国家大事,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考察和认真 研究。《左传・成公十三年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军事、战 争,“祀”指祭祀,是说国家大事首推祭祀与战争。军队建设是各国都十分重视的 头等大事,对于军队的教育和训练当然也是十分重要的头等大事人们在长期的战争中逐渐有了强兵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在长期的军事斗争 中体会到技击技能的重要性。在战争的实战中注重积累经验与技巧,摸索出各种防守与进攻的技能、技术,进行及时的总结与交流,并运用到对军队的教育与 训练之中。这种源自战争实践中的各种克制与反克制的技击技术,经过人们不 断地训练与强化,逐步上升为武技,使武术技击技术得到了发展,也使军队的作 战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兵器的制作与使用使武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历史进步与战争实践使兵器的制作与使用技术不断提高兵器源自于生产劳动工具。在旧石器时代,人们在与禽兽的斗争中,在使用 简单工具的同时,便逐渐形成了跑、跳、滚翻、拳打、脚踢等基本技击技能黑吕氏 春秋》载:“未有蚩尤之时,民固剥林木以战矣。”《越绝书》载:‘黄帝之时,以玉为 兵。”说明远古时期,人们以木棍、木矛以及石刀、石斧等为兵器,并凭借这些兵器 与兽斗、与人斗。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才出现了青铜的使用与青铜器。《世本》 日:“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表明进入青铜时代后,武器品种在增 多,质量也在提高。当然,伴随着武器的巨大进步,人类使用武器的技巧也有了 极大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间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战争,更是有 力地促进了军事武艺的演进。战争要求有精良的武器,更要求有孔武有力并有 较高技击技巧的战士。这就决定了战士能适应战争的技击的基本性质和特点。 即有强健的体魄,有一定的技击技巧,能适应生产和战争的需要。这在漫长的冷 兵器时代里,也一直是对士兵进行训练的基本要求。冷兵器一般指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打击系统、热动力机械系统和现代技 术杀伤手段,在战斗中直接杀伤敌人、保护自己的武器装备。广义的冷兵器则指 冷兵器时代所有的作战装备。冷兵器时代,各诸侯国都十分重视军队的武器装 备,把完备而精良的武器装备看做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管仲在齐国为 相辅佐桓公之时就明确主张,“凡兵有大论,必先论其器。”(《管子・参患》)强调 要在武器装备方面胜过敌人,做到“器无敌”。他只不过是集中地反映了当时所 有诸侯国对武器装备的重视而已。当然,所谓的“器无敌”,并不是生搬硬套的武荆楚武术溯源器形制上的变革,而是从实际出发的研制。如古战场最常见的兵器之一枪(矛), 其起源可以上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杨泓先生说:“矛的前身是原始人用来 狩猎的前端削尖的木棒,是早在旧石器时代已被人们掌握的利器。后来人们为 了改进这种扎刺利器的性能,并且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等制作矛头,缚在长木 棒的前端,增强了杀伤威力。在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常可以发现用石头 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进入青铜时代后,矛随之改用青铜来制作。”在冷兵器时代,大兵团作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十分注重集团作战的 威力。正如《中国军事史-第一卷-兵器》所载:“我国冷兵器,由石兵器、铜兵器 发展到铁兵器,始终没有改变冷兵器的基本性能,不可能发生战术上的革命,因 而在整个冷兵器时代都没有改变'集团战术’的性质;但是,由于冷兵器质和量的 改进,杀伤力和射远力的逐步提高,同样地给战术各方面以一定的影响,使其发 生一系列的一定程度上的变化J “整个冷兵器时代,人在地面基本是站着作战的 (放弩有时是坐着),战斗手段主要是冲击,进行直接格斗。队形构成的原理,是 凝聚起人多的力量大,是在严格纪律约束下、行动一致的集体战斗力大。”“总的 说来,整个冷兵器时代的队形,主要是集团的密集方阵。”在使用“集团战术’的过程中,“人多、纪律、一致”是取胜的关键因素。诚如 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总叙-纪效或问》所日:“开大阵,对大敌,比场中较艺、擒 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 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转移寸步,大众亦要夺心,焉能容得或进或退!平日 十分武艺,临时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 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在这样的“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 后”的,,堂堂之阵,,中,特别是“千百人列队而前,,“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的前 提下,矛(枪)的应用以实效为先,就是在整齐队列的基础上,以简单、实用的动作 技术为原则。平日训练所得的武艺本事,“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 天下无敌。”说明在实战之中,受战争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武 术技艺。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