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在其长期的历史流变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经历了无数的 残酷战争与辗转迁徙,最后发展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与楚国海纳百川的治国 胸襟是分不开的。楚国从一个弱小的氏族集团开始萌生,凭着世代楚先祖的智 慧与勇气,使楚族得以不断地发展壮大。在这个过程之中,民族的包容与融和是 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据古文献记载,约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代,江汉地区曾长期生活着一个强大 的部落联盟集团“三苗”,又称“有苗”、“苗民”、“南蛮”。其活动区域据《战国策《中国武术史》,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 魏策一》云:“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 北。”三苗的族源长期以来传说不一。据考证,我国南方地区的苗族为三苗后裔。 在苗族的一些地区,至今仍流行着伏羲、女婿兄妹结婚,繁衍人类的故事。苗族 人还有祭祀伏羲、女婿的传统习俗。表明古今苗民均以伏羲、女娴为祖先神①。 进一步证明,苗民为江汉地区土著居民。同时,三苗也是一个能够融合其他民族 的多元民族。如隶属于东夷集团的九黎,也就是以蚩尤为首的九黎,在涿鹿与黄 帝集团大战失败后,大量融入三苗,成为三苗的一部分。这也充分说明,苗族是 一个能够融合其他民族成分的多元民族。三苗集团与尧、舜发生过多次武力冲突。《六韬》曰:“尧与有苗战于丹水之 浦。”②《吕氏春秋・召类》曰:“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帝王世纪》曰:“诸侯 有苗处南蛮不服,尧征而克之于丹水之浦关于尧与三苗在丹水之浦的战争,还 有诸多古籍记载。其战争原因据古本《竹书纪年》、《汉书・律历志-世经》说,是 因为帝尧知道其子丹朱不肖,就把帝位传于舜。而丹朱与三苗之君对此不满,就 联合起来反对,所以尧就开始了对三苗的征伐。其征伐的结果,据《庄子-盗跖》 说“尧不慈”,“尧杀长子”。长子即丹朱。是说这次战争杀了丹朱及三苗之君,征 服了三苗。当然,这次征伐并没有彻底清除有苗族,仍然有一部分“有苗之民,叛 入南海,为三苗国。”《史记・五帝本纪》曰:“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三苗在 江淮、荆州数为乱;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是丹水之战后以尧为首的华夏 集团以流放的办法迫使部分三苗西迁分解的传说。另据《韩非子・五蠹》载:“当 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 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吕氏春秋・召类》还载有“舜却苗民”便“更易其俗丁 说明舜对苗民还采取过同化与分解流放的政策措施。舜晚年传位于禹,有苗族又发生了叛乱。舜于是御驾亲征,然而却“南征三 苗,道死苍梧”(《淮南子・修务》)。舜死后,禹对三苗进行了摧毁性地打击。《墨 子・兼爱》下篇记下了禹出征前的誓言,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以征有苗。”从这段话的语气 中可以看出禹完全取代了舜的地位,并打出奉行天命的旗号要惩罚三苗,即:“用 天之罚”。由于参加征伐的方国众多,故称“率尔群对诸群”。禹率众对三苗进行 了大规模的清剿。《墨子-非攻》下篇描述了这次战争的概况。日「昔者三苗大 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地圻及泉,五谷变 化,民乃大振。高阳乃命玄宫,禹亲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四电诱祗,有神人面 鸟身,若瑾以侍,搔矢有苗之祥,苗师大乱,后乃遂几。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为 山川,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则此禹之所以征有苗也。”在 禹征三苗之时,三苗由于遇上“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于市,夏冰, 地圻及泉”等暴雨水灾,致使“五谷变化”不能按时成熟,“民乃大振”,社会极不稳 定。在禹重兵压境之时,“苗师大乱”,所以三苗遭到了重大打击。据《国语•周 语下》载:“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禹在占领三苗之地 后,焚毁他们的宗庙和祭器,把苗民变为奴隶,并设据点、移民。至此,三苗从此 衰落不振。实际上,当时的三苗族已经是一个具有较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民族。 三苗遭受重创而衰微,为楚族从中原南迁扫除了障碍,同时也为楚族南迁后的发 展奠定了较高的起点。重黎是楚人先祖中有重大贡献的人之一。武器的专门化,必然会使使用武器的技能、技术专门化,必然会促进御敌自 卫的实战方法—“技击”的训练专门化,也就出现了 “技击”的传教习练活动。 反过来,这种传教习练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 “技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奴隶社会的夏、商、周、春秋时期,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把“技击”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夏代的学校称“庠”,却是“习武之地”;商代的学校称 “序”,却是“习射之地”;而周代的学校则习“六艺”,且延续到春秋时期,而生艺” 中就有“三艺”,即:“射、御、乐”明确含有“技击”的因素。在军中,'技击”的传习 更是备受重视,把“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孙子兵法》)作为军 事训练的主旨,以培养“且以巧斗力者”(《庄子・人间世》)。从战国时期开始,随着大型城市的出现和繁荣,娱乐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精 神享受。所谓“俳优之戏”、“杂伎百戏”,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 要应运而生。过去在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技击”经过人们的加工,就以“武 艺”的形式走上了历史的舞台「武艺”除了有“武”的内容和形式外,还有了 ‘艺” 的特征。当时把“角抵”称为“角抵戏”,把“手搏”、“射"、称为‘卞射武戏",把习剑 称为“剑舞”,把习刀称为“刀舞’等。我们仅从这些名称中即可看出这些武中的来。正因为有了 '艺“,才进一步促进了习练中的技巧、技术的发展;同时, “艺”的成分也使观者的感观需求不断发展和提高,为了满足人们对武艺技击的 真实性再现,武艺中的对打、对击、对刺等表演形式逐渐被推出。从一些出土的 汉代文物中,就有许多这种对练的图案。如在郑州出土的砖刻“对刺图”、成都出 土的“剑戟对刺图”、南阳画石“空手夺刀留’等,都反映出武艺的表演形式从单练 到对练的演进。武艺的发展在隋唐时代随着器械的进步和改革,其技巧和技术 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单练、对练、群练的多样化形式,一些武艺的表演水平 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我们仅从一些唐诗中的形容词即可得到一些这样的信息。 如杜甫在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说公孙大娘“一舞剑器动四方”;苏涣 在形容裴旻舞双剑时说“七星错落缠蛟龙”。就连崔宗之在看到诗人杜甫舞剑 后,也发出了 “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的感慨。他隶属于帝善华夏部落联盟集 团,受命于帝善做火正,因其特殊的贡献而被帝善赐予祝融的称号。后因在平定 共工氏之乱中没有全部彻底地消灭共工氏部落而被帝辔所杀。其弟吴回继任火 正之职,并袭用'祝融”称号。到陆终之时,祝融部落发生了一次大的裂变,分裂 成为六个子部落。其中一位名叫季连的杰出人物,从此获得了独立发展的机会。 为楚族乃至后来楚国的建立与强大奠定了基础。从季连开始,楚族所在的华夏 集团就与三苗族不断发生争战。《史记・楚世家》载:“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季连与尧是同时代的人,而穴熊是季连的孙辈,应该是与禹同时代的人。在尧、 舜、禹三代与三苗族发生的战争中,作为其统辖下的祝融部落不可能袖手旁观, 而是听命于夏王朝的指挥,并在战斗中有不俗的表现,并因此得到了夏王朝的肯 定与嘉奖。《国语・楚语下》日:“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祝融)之后,不 忘旧者,使复典之。”在华夏集团与三苗族的长期战争中,我们不难看出,能够与强大的华夏集团对抗的三苗族,其实力绝对不会很差。同时,也反映出祝融集团 具有勇猛顽强的战斗作风。在禹征服三苗之后,芈姓楚族开始南迁至江汉地区。 正如罗泌(宋人)在《路史・后纪八》中所说「伯禹定荆州,季芈实居其地。”芈姓 楚族南迁江汉地区后,与当地的三苗遗族开始了长期的磨合与融合。芈姓楚族有英勇善战的传统。从其祖先重黎(祝融)开始,就有征战的记载。 据{史记-楚世家》载:“共工氏作乱,帝善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 黎。”重黎就是因为在受命平定共工氏之乱中没有对其赶尽杀绝而被帝善所杀。 说明重黎在对共工氏的战争中是取胜者,也说明重黎所率部落在战争中是英勇 善战的。祝融部落尚武善战的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至尧、舜、禹时,在与三苗 的长期征战中也得到了反映。而三苗族能够与夏王朝长期对抗,说明三苗族具 备相当的实力。这种实力除了文化、经济、军事等综合体外,与三苗族强悍的精 神风貌和不屈不挠的战斗作风有关。三苗之所以被称为“蛮”,除了被华夏和其 他民族的贬损之外,还与三苗自成体系与夏文化格格不入的民风民俗等文化因 素以及三苗族不怕牺牲、敢于反抗、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有很大关系。两个强悍 的民族共同生活在江汉地区,在楚民族的主导之下,三苗族为了其自身的生存, 他们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磨合,逐步实现其交融。在这个过程中,两个民族优势互 补,特别是在崇尚武功的观念及武技的切磋与交流中,更是形成了强强联合的态 势。为日后楚族尚武强国的发展之路埋下了伏笔。当然,楚族在此后的开拓与建国征程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地 融入新民族的新思想、新武技,使楚族的武术技艺得到了不断提高与完善。这是 后话。

浏览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