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原始社会的生产劳动之中。以狩猎为主的 原始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为了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不仅需要练 就徒手擒杀野兽的本领,而且还需要创制大量的具有利刃尖锋的生产工具,并使 用这些工具捕杀野兽,以获得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工具的产生是在人类长期 的狩猎过程中感受到,仅以人徒手搏击捕杀野兽难度较大,而掌握使用工具会给 人类带来捕杀的便捷,因此人们便依据其在实践中的需要创制了工具。徒手搏 杀和使用工具搏杀野兽,使人们逐渐从中摸索到一些基本技能,于是人们便进一 步完善这些技能,并将这些技能传授给后代。这就是武术的源头。从考古学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到证实。目前,在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是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元谋人已经能够制造简单的石 器。其次是蓝田人,距今约100万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蓝田人能够制造石 器和使用火。北京人距今约50万年,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中 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器,有人工打击制作的痕迹,使用的原料有脉石英、砂岩、石 英岩、燧石、水晶等,类型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制造加工比较精致,形 制也较固定。此外,还有石核、石片、石锤、石钻、雕刻器、石锥、石球等。遗址显 示北京人已经能保存火种。丁村人距今约10万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附 近的汾河两岸。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丁村人的石器较粗壮,石器类型有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器原料主要为角页岩,属 石片石器系统。丁村人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中期。其文化遗址中出土了石球百 余枚,其中的一些石球被现代学者们认为是用于制造绊兽索的。这种绊兽索一 般是由木杆、绳子、石球组成,或者不用木杆只用绳索绑住石球石块,与后来武术 器械中的流星锤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与飞钩、飞挝、飞抓等软兵器的出现与演变 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在许家窑人类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大量的约四万年 前的石球;在西安半坡人文化遗址中除发现了大量四至五千年前的石球外,还意 外地发现了为小孩殉葬的石球及若干陶球。这种石球类似于近代我国纳西族人 打猎时所用的“飞石索”。即一种用一根绳子拴住石头,并在甩动中将石头抛掷 出去的狩猎工具。狩猎是原始人类最主要的生产劳动之一。武术运动起源于劳动的劳动起源 说,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总结出来的。武术既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 动之一,则武术产生的基本前提必须是人类社会的出现,生产工具的改进,思维 的发展,语言的产生等,而这一切先决条件的出现均植根于劳动。恩格斯说「劳 动创造了人本身。”①他指出:人类之所以从动物界分化出来,是由于劳动的结果。 人类正是通过劳动,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善了人体的生理机能。从这个意义 上讲,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自然,劳动也是武术产生的源泉。但 是,我们必须知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需要。需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要求在人 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基本动力。任何社会现象,无不以社会的需要 和人的需要作为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从需要的理论来分析武术产生的动因,我们可以发现,远古时期原始人类的 身体活动与生产和生活实践密切相关Q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为了 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学会一些生活所需的技能。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以及攀 登、泅水等生活技能,成为人们生存的基本技能。这种技能的传习,可以说是未 来教育的源头,也是未来武术的起点。狩猎是当时人们获得食物最主要的生产 劳动,人类开始与禽兽格斗是徒手,以后发展为用器械。由开始用石头来击打野 兽,到后来使用棍棒击打野兽,表明劳动技能是在逐渐提高的。器械的发展也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石块、石球、木棒到用石块磨制的石刀、石矛等。这① 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09页。 是在狩猎,也就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人们经过许多次的挫折,从血的教训中进行 思考与总结而创制的。当然,人们在与野兽搏斗的过程中虽然逐步使用器械,或 称武器,但一旦所持武器脱手,仍然还是要进行徒手格斗,行拳打脚踢的动作。 因此,搏击技能是人们能够获得生存的一定条件。在当时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掌 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在生产与生活实践的需要中得到 检验的。这种运用于生产与生活实践中的攻、防、格斗技能,就是武术得以产生 的源头,是武术形成的开始阶段。早期武术的产生并不仅仅只是局限于生产劳动方面,更主要的还在于与人 的斗争之中。随着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变得逐渐复杂,人 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付诸武力,诸如因分配不公引起的争斗,因 “性选择”引起的争斗,不同群体之间因争夺猎物和某些生活资源引起的争斗,因 领地引起的争斗,因血缘引起的复仇等等。总之,当一些危及部落或个人利益、 甚至是生命的情况出现时,人们往往都会奋起反抗而发生争斗。而这种争斗的 形式和过程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被人们所记忆,并从中总结其经验加以讨 论、验证并传习。虽然这种冲突还不具有政治色彩,但这种争斗会随着生产力的 提高而日趋激烈,规模日益扩大。这种与人的搏斗,对于早期武术的形成与发展 相对于与禽兽的搏斗,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还不可能组建军队,所以部落中的成员既是劳动者, 又是战斗者。这种状况在人类历史上延续了相当长的时期。正是因为每一个劳 动者又是战斗者,武器也就是狩猎工具。所以据《中国古代体育史》载:“最早人 类在与野兽或同类的搏斗中,逐渐演化出一些徒手或持器械格斗的动作本领,这 又是体育的另一部分(与军事有关的体育)的源泉……发展到后来的拳击、拳术、 兵器武艺、摔跤、手搏、擒拿格斗等,实际上就是从最原始人类的这种徒手或手持 石片互相格斗中发展起来的。”①另据《中国武术史》载:“在原始人群的生存竞争 中,人与兽斗固然是技击萌生的因素之一,而人与人斗,则与武术的萌生有更 为直接的联系。原始人群之间为争夺食物、领地而发生争斗,男性为争夺女性 或女性为挑选男性而产生性选择的争斗,这些人与人斗的现象发生得非常久 远……原始战争对徒手的擒、拿、摔、打等战斗技能的产生,亦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早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人之间的格斗对这个过程的推动作用远远大 于生产活动。在人与兽斗时,野兽主要是凭借其锋利的爪牙和角以及强大的体 力,依靠它们捕杀其他动物的本能来和人斗,而人则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用智慧 和人能群的力量来征服野兽。所以,人与兽斗的这种搏斗对技术的要求较低。 另外,在那种严酷的生活环境中,虽然人类获得食物是很困难,但获取的途径是 多样的,和动物搏斗并不是人类获得食物的唯一选择。为了安全、顺利地捕获猎 物,人们会选择那些体型较小的食草动物为捕获对象,一般不会主动去攻击大型 的食肉动物。这是其他动物都有的一种本能选择,人当然也不会例外。所以,这 种狩猎活动的技击技术含量就更低了。而人与人斗就完全是另一种情况,是在 双方体能相敌、智力相当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更加倾向于技击技术的较量Q技 击技术是这种搏斗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才更为积极地推 动了技击技术的发展。在探讨早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时,除了应该看到武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生 产活动的需要,更应该看到武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与人之间争斗的需要,后一 种需要更为有效地推动了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而这两种需要在当时都是为了生 存,是生存的需要。
浏览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