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海玩龙队的拜年习俗已经形成定律。正月初二出龙,一直持续到正月五。他们主要到周围村寨拜年。每到一处,该寨就要接龙。接龙之前,玩龙队要拜庙、拜井水,要说唱贺词,恭贺老百姓安居乐业。龙进寨和出寨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即龙进寨时龙头向前,龙出寨时龙尾向前,做到不让龙屁股对着寨子,以示尊重,与古代大臣朝见皇帝时一样。之后,玩龙队要表演月牙翼齿镇武术,否则,寨里的人就不会接龙,也不会请吃饭。月牙翼齿锤表演时,队员一般有8人,身穿白色侗服,外披红马褂,腰束花带。队员施礼后,左一镶右一锚地舞动,不时发出威严的吼声。只见镇对锋火花四溅,镂对尺铛铛作响,锋来尺架, 尺去像迎。有用口含像的,好似雄鹰扑食,然后摆头用力将锋甩出,仿佛野马回头,乂似白蛇吐信;有抛锋的,犹如蛟龙戏水,将锋抛上8尺高,然后八步赶蝉将镇稳稳接住。除表演月牙镇外,队员们还要表演拳械套路。表演时,锣鼓喧天,队员随锣鼓节奏的快慢而动,紧锣密鼓时,队员们的拳法也紧凑严密;锣鼓节奏缓慢时,队员们的拳法也相随而动。
武术表演结束后,玩龙队的二三十个人就被分别安排到几个家庭食宿,饭桌上宾主之间话长道短,其乐融融,如兄弟手足。第二天清晨,玩龙队划龙进寨,到每家每户钻家拜年,恭贺新年。每到一家,主人要在桌上摆上祭品“安神”、 “安土地”,以示接龙。龙一般是左门进右门出,始终以龙头对着主人家的房舍, 还要边走边唱。唱时,玩龙队说唱吉语的人要见机行事,见到主人家的老人就祝贺老人子孙满堂、福寿绵延;见到主人家的文房四宝或有小孩读书,就预祝小孩 “天天向上”成为“状元郎”。每唱一句吉语,其他人都发出“嗨”相和应声, 既增强了唱腔的节奏韵律感,乂协调了集体的行为,聚集了集体的力量。说唱吉语者见到什么就唱什么,展示了老海人的聪慧和灵活应变能力。
进寨要表演月牙镇武术,出寨也要表演武术。据说有一次,玩龙队到了一个 寨子,这个寨子的人们没有按惯例接龙,这时,天色已晚,“搞一场”,玩龙队向对方发起了挑战。一场惊心动魄的比武开始了,双方真刀真枪,毫不示弱。观者惊叹,大呼“过瘾,最后,老海玩龙队以高超的技艺使对手心服口服,因而受到热情款待。从此,老海侗族月牙作武术名声大振。
文化人类学家形成一个共识:人类文化来源于早期巫文化,玩龙队走村串 户,转院拜年,表演月牙镇武术,也应当有巫术源头。玩龙队每到村就拜庙、拜井水,保佑他们四季平安、无病无灾。玩龙队到了谁家,就算为谁家驱了邪祛了病。虽然现在驱邪消灾的鬼神观念大为削弱,娱乐性更强,但玩龙队沿门驱邪, 驱病的传统从未消失。《周礼•夏官,方相》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执戈扬盾……以素室驱疫来彻底消除疫病隐患,保证部落人口平安繁衍。傩是一种制度化、仪式化的巫术活动,以实现人神沟通、人间安定的目的,达到超自然的境界。有人说,甲骨文里已记室内的“驱鬼疫之祭”。桧也是一种祈祷消除灾祸的祭仪名称,《礼记集说》提到:“祈,犹桧也。”玩龙队走村串户、拜庙拜井水、 钻家拜年、月牙镇表演、说唱吉语贺词、众人应声唱和等活动,实属以驱邪消灾为目的的傩仪活动的变异遗存。
老海侗族月牙翼齿锋已被贵州省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海村曾经多次派代表参加州、省、国家级比赛或表演,为侗家增添了不少荣誉。
三、绚丽多姿的傣拳①
(一)傣拳概述
傣族的先民为“滇越”。后汉时被称为“撑”。魏晋时期被称为“鸠僚”、
① 为撰写本节,笔者走访了云南省石敬天教授、德宏州文化馆孔雀拳传人杨四副馆长、德宏州瑞丽巾姐相乡傣拳四门拳传人推咋、腾冲市荷花乡羡多村钱文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曼旦村知名傣族拳师波罕丙等。
“僚”、“越”和“濮”;到了唐宋时期被称为“金齿”、“绣脚”、“绣面”等;元明清时期被称为“百夷”等。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
傣拳是傣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武术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傣拳流传很广,几乎遍及云南整个傣族聚居区。由于傣语各地方言不同,对 “耍武术”的叫法也不同。德宏叫“戛整”或“戛拳”,景谷一带叫“令整”或 “令拳”,西双版纳叫“烦整”,沧源勤懂一带则叫“令拳整”。“烦”、“令”、 “戛”都是耍或舞的意思。对一些武术器械的叫法也不一样。西双版纳地区耍刀 叫“烦腊”,短棍叫“烦换”、拳术叫“烦门”、长棒叫“烦贺”,德宏一带则分别叫“来腊”、“来换”、“来门”、“宋帕杰”等。
傣拳历史悠久。傣族有许多优美的有关傣拳产生的历史传说。相传有个聪明善良的占木香,领着母亲(其父是天王,不在人间)到森林中去洗澡,怕野兽来侵害,帕雅拉西(这是个被神化了的武术始祖)就教给他“萨”。“萨”有两种,一种是温和的,另一种是武力的,前者是幻术和隐身法,后者是武术和气功。从此,傣族就有了 “整“整”是从“萨”中分离出来的。另一个传说是,从前有夫妻二人比武,妻子被丈夫打得惨败。后来,妻子看见芭蕉林被风吹的样子,从中受到启发,回来乂和丈夫比武,结果把丈夫打败了。从此就叫 “咋整”,而且绝大部分武术动作名称都以“哗”带头,如“峰锡烂”①、“峰界朵”②、“哮火孙扫哈”③等。峰即“母亲”的意思,引申为源流的意思。这个传说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笔者认为武术可能是母权制占统治地位时期产生的。在傣族生活的这片热土上,不仅有关于傣拳起源的神话和传说,还发现了许多表现战争、狩猎的古老岩画,并且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刀、石矛和青铜时代的铜斧、铜刀等珍贵文物④,为研究傣族武术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⑤《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宁元年(120年),傣族先民弹人到洛阳朝贡,带去了一个庞大的、名康一时的专业杂技武术团,和内地进行交流,这些幻人“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乂善跳丸,数乃至千”⑥。唐时傣族地区是南诏地方政权的•部分,受唐文化影响很深,特别在军事制度上按照南诏的
①“咋锡烂”"译:走四方拳。还行称它为“咋双塔”、“哗憨旦”的。
②“咋界朵”讨洋:走鸡拳。
③“咋火孙扫哈”宜洋:走二十五坑。它是属于长刀和短刀术,通常有六、九、十二、一十五个坑式。
@ 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傣族文化大观》,22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⑤郭振华、川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娘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2011 (6)。
⑥(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
制度训练,使用南诏规定的武器,更促进了傣族地区武术的发展和普及。《蛮 书》载:“每岁、十二月农收既毕……集人试枪剑甲胄腰刀。”①即秋后练习武术刀剑的军事制度,使当时的傣族“白衣没命军”成为南诏战斗力最强劲的部队,从中可以得出唐代傣族武术已非常强盛。到了宋朝时期,傣族先民以景洪为中心建立“景龙金殿国”,先后征服远近各邦,成为盟主。此外,《后汉书• 西南夷传》、《新唐书》、7世纪的傣文文献《励物王族世系》等古代文献也有关于傣族武术文化的记载。难能可贵的是,傣族先民在频繁的战争中注重战略战术的运用,也产生了一些总结战争经验与战略战术原则的军事学著作和武术理论书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关于布阵的《挡答普》,主要介绍气功的功能和练习方法的《沙帕滚》,重点讲解刀、枪、箭法和拳术的训练方法的《腊禅真》。②明代,傣等边族则善使暗器。《滇小记》载:“蛮人善飞镖,取人于数十步外。发 无不中。”清以来,外族武艺不断传入,其习武之风更盛。近年来,傣族地区的勘海镇勘遮街的缅寺中发现了不少年代久远的练拳术、刀枪的壁画,也反映出昔日傣族武术的兴盛。③
新中国成立前,“昆悍”既是土兵,也是农村中“壮丁”的头领。每到秋收后,“昆悍”就召集本寨的青壮年男子习武、教授军事知识,以使全民能战。有
(唐)樊绰:《蛮书•南诏传》。
郭振华、出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媛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郭振华、川祖国、郭志禹:《论傣族武术文化的遭变与当下意义》,载《搏击(武术科学)》, 专门教授的师傅,也有专门出钱请师傅教授的,头人的孩子尤为要学。西双版纳 地区的“昆悍”制度以及景谷勘戛(永平)的秋后练武,均较完整地保存了南诏军事组织和训练制度。武术流传较广,几乎遍及整个云南傣族地区。凡是男 子,到一定年龄,都要学会几套武术,作为战胜敌人和抵御野兽的本领,也是作 为争取考上武官的手段。
傣拳在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吸取外民族的武术精华。内地人民人居傣族地区, 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之,其中不乏习武之人和打造武器的高手。此后经过南诏、 大理时期,元代从没有停止过。明代是内地人民移居云南和傣族地区的高潮时期。《明实录》载:“曩者麓川之叛,多因近边牟利之徒,私载军器诸物,潜入木邦,缅甸、车里,八百诸处,结交士官人等,以有易无,亦有教之治兵器。” 到了明末清初,乂出现了两个移民高潮。一是抗清将领李定国率领的大两军在滇西兵败后,大量军民流落在傣族地区。①黄宗羲在《永历纪年》中说,在李定国、白文选之后,“遗兵尚二十余万,多人蛮洞中及散窜安南国”②。大量移民, 特别是一些掌握着一定武术技能的武术家、军人和懂得武器制造的工匠的迁入, 对傣族武术的发展和提高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③德宏和景谷、耿马、孟连一带,称武术为“整”或“拳“拳”显然是借用汉语,在武术套路中的“令连夹”、“令铁器”、“令叉”等,以及武术动作中的“双飞腿”、“拉山膀”、“过堂”等无一不是受内地汉族师傅传授的影响,这说明傣汉文化自古就有交流了。 傣族武术在发展进程中,广泛吸收了我国汉族太极拳、长拳、形意拳和气功,乂 引进缅甸、泰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拳术就有泰国拳、缅拳、外地拳以及本地拳等不同风格流派。④到现在已经分为传统傣拳和现代傣拳两大派。在调查中发现,会打传统傣拳的拳师已经越来越少了。
浏览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