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会忘记,当电影《少林寺》在国内放映时,场场爆满,使 人大开眼界,连连赞叹:“我们中国竟有这么好的武术。”的确,有相 当一部分人,也包括我们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我们民族所独有 的传统武术颇为生疏,或者不甚了解。其实,像李连杰等一批优秀 武术运动员,他们早已出类拔萃,蜚声武坛。只是他们的功夫不太 为武术圈外的人所知,像埋藏于地下的金子,还未发出璀灿夺目的 光彩来。
武术,是我国具有古老传统的民族体育之一,是民族精神的一 个象征,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在振兴中华的年代里,开展武术更有 深远的意义,正如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指出的:“一种具有民族特点、 民族风格的文化活动形式,一旦得到普及,被广大人民所掌握,就 会成为这个民族风貌的一部分,对振奋民族精神产生难以估量的作 用。”可以说,中小学开展武术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武术教学来从小 培养人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其爱国热情。
武术运动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凝聚着历代人民的智慧,许多 拳种、功法是由数代宗师呕心沥血、反复磨砺而成的。它在人民中 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历史上,尽管有些帝王为维护其统治,采用收 天下兵器、禁民间结社、不准习武弄刀等禁条,但都未能使武术断 代绝迹。今天,如果让武术从我们手中淡薄遗忘,让热衷于追求中 国武术的外国人将武术发展成他们的东西,在世界上传播推广,岂 不是有愧于祖先,有辱于中华民族! 一个不懂得尊重自己国家和民 族古老文化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缺乏自信心的民族。因此我们要把 武术作为继承传统文化、光大民族精神的体育项目摆到重要位置, 积极开展。在今天,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它具有强筋壮骨、 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作用,这些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都是很适宜的。中国的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 样,技艺之深广,决不是三拳两脚的打斗。它不仅具有技击性,还具 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深刻的哲理性,是一项十分有益于学生德智体全 面发展的体育运动。有人认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够调皮了,再让他 们学了武术那还得了。”其实,真正学武术的人是很讲武德的,从不 惹是生非。我们所熟悉的一些全国冠军,如李连杰、赵长军、原文
庆、胡坚强、孙建魁等,都曾是作风正派、忠厚淳朴的青年,既朝气 蓬勃,又虚怀若谷。传统的武术教学,对学生从来都是严格的,除 了教技术、练功一丝不苟,强调“严、苦、勤、恒”之外,还重视武德 教育,如少林拳的“十戒”,内家拳中的“五不传”,就是对不遵守武 德、恃武逞强的人的制约。在武术教学中,只要我们加强思想教育, 坚持正确引导,定会使青少年获得多种益处。
此外,武术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受场地、季节、器械等的限制 较小,比较简便易行,俗话说:“拳打卧牛之地。”添置一些竹剑、竹 刀、棍、枪也花不了太多的钱,再不行,在普遍开展拳术的基础上, 挑选少数优秀者组成业余武术队或小组学习器械也可。
目前,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占的比例很小,真正能教武术 的教师也不多。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里,连仅有的一点教材也没有完 成。武术在社会上是很有群众基础的,公园和绿化地带练剑习武者 随处可见。相比之下,中小学武术的开展是很不够的。全国武术工 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做到受过中等教育的大部分人都能对武术有一 个基本的了解,并学会一套拳和一种器械套路。”这的确是一个振奋 人心的目标,然而要切实做到却非易事,最重要的一环是需要拥有 大量的武术教学师资。我们应当为此而努力。
■看武术,谈“距离”
——武术套路的实用价值何在?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与实用技击应有所不同。
中华武术的发生和发展历尽沧桑。它曾经为军事战场上的攻 战搏杀效力,为绿林豪杰“替天行道”生威;为统治者“庭前相击” 一娱耳目,也为颠沛流离的江湖艺人糊口谋生。然而新中国成立以 后,武术被正式确定为体育项目,一驱历史尘埃的笼罩,步入了体育 科学的殿堂。
武术中离不开踢打摔拿、闪展进退,技击性是它的一个主要特 点,然而一招一式讲规格、讲方法、讲劲力、讲功夫、讲节奏、讲神 采、讲用气、讲用意等等并不完全从实用出发,也要讲科学性和艺 术性。
武术就其概念而言,从来也不应全是实用本身,只能说它具有 较高的防卫实用价值。在古战场上,武术从形式到内容都须围绕着 实用这一点。今天人们更多需要的是用武术来强健身体、陶冶性 情、丰富文化生活。从体育的角度来说,允许武术与实用技术存在 一定的“距离”。正如射击运动与战争中的射击有“距离”,竞走运动 与行人走路有“距离”,自行车运动与大街上骑自行车也有“距离”, 不要说与实用活动更远些的球类运动了。总之,生活中的实用活动 是无法替代体育运动的,唯体育才会使人得到全面的活动和强有力 的锻炼。武术运动从健身和竞技的要求出发,就要提高动作的幅 度、动作的速度、动作的难度、动作的技巧……这些势必要与实用攻 防术拉开一定的“距离”。
从演练和观赏的美学角度看,“距离”也是必要的。美从最广义 的审美价值来说,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19世纪的一位法 国画家有一次在野外写生,一个过路人问他:“你在干什么?”画家 答道:“你没看见我在画橡树吗? ”那人却说:“橡树不是已经长在那 儿吗?你还画它干什么? ”这位过路人把艺术与生活混为一谈,却 也提醒了画家:艺术不是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需要升华。武术若 与现实没有“距离”,只能形同嗜血的厮斗了。
从审美感觉来说,当你从武术功利的观念走出来,会发现武术 运动中丰富的美学因素。从审美对象来说,武术中挺拔的身姿、优 美的身法、铿锵的节奏等也是有别于实战动作的。我国古代艺术家
很早就提出了 “离形得似”、“不即不离”的美学理论。齐白石老人 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的传统艺 术历来主张既不杜撰荒诞不经、非目所知的抽象,但也不追求毫发 毕现、一览无余的具象。
武术属于体育运动,毕竟需要拳脚的实地功夫,不可生搬硬套, 但是在提高套路运动的健身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上,可引为借鉴。 武术套路技术只有保留传统的技击特点、技术的本质特征,才不失 为武术。武术只有随着时代前进,才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福益。
■ 常见的基本功练习
武术的基本功是很丰富的,而且也很有系统。戏曲、舞蹈、杂 技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的运动员常常借鉴于武术的基本功。
什么是武术的基本功?通常指人们在从事武术运动中经常起作 用的那些基本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
基本功训练一般包括腿部训练、腰部训练、裆步训练,桩功训 练、鼎臂训练、手眼训练、冲拳训练等。有的书著中还有肩臂训练, 以增强肩带的柔韧性,也是很必要的。
蔡龙云先生所著的《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 版的《武术基础练习》内容都比较全面,各有所长。这里仅选择几 个最常用的基本功练习,着重技术要领,从简加以叙述,供练习者 参考。
五步拳
五步拳是弓、马、仆、歇、虚等五种步型和拳、掌、勾等三种手 型的组合练习,加上起势、收势,即成为一个小套。既达到基本功、 基本动作的练习目的,又可以增加裆步练习的兴趣,克服枯燥感。 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中编选了这一组合,很适合初学者练习,本 文略作改动,加以转载。
动作:拗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 打一一^提膝仆步穿掌——虚步挑掌。
■几个难度动作的要领和练法
前面说过,所谓难度是相对而言的。诸如腾空飞脚、旋风脚、 前扫腿、后扫腿等技术虽属于武术的基本技术动作,但对初学者来 说,亦属于难度动作。技术上也的确比较复杂一些。为了便利自 学,我们将上述几个动作的技术要领和练习方法做一些介绍。
腾空飞脚
腾空飞脚也叫“二起腿”,顾名思义,在空中连发两腿。可原地
或助跑完成。
技术要点:
(1)助跑时动作要轻松自然,最后一步要跨大一些,身体微向 后倾斜,重心下降,使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在踏跳后变为向上的 速度,以免腾空前冲而降低腾空高度。
(2 )踏跳动作要迅速有力,要伸踝、伸膝、伸做,以充分发挥腿 部各肌肉的蹬力;摆动腿与两臂要协同配合积极有力地向上摆;同 时要提气、立腰、头上顶。
(3 )在身体达到最高点之前,蹬地腿迅速直腿向前上方弹踢, 脚面要绷平,高与肩平,上体微前压,腰宜收紧,使腿与身体折叠, 摆动腿屈膝收控于体前,脚面宜绷。
(4 )空中击响要清脆,第一响在摆动腿上摆,蹬地提气时进行, 第二响在腾空最高点完成,两响接得要紧凑。
练习方法:
(1)做不腾空的单腿飞脚,加上两次击响。左脚向前上一步, 右脚绷脚面向正前方摆踢,同时以右手背与左手心在头前击响,随 即右手掌拍右脚面,左手变勾手移于体侧左上方,此练习为 建立手脚配合的概念。
(2)并步站立,先将左腿向前向上提起,然后屈膝绷脚面收控 于体前,紧接右脚蹬地腾空,并立即直腿向前弹踢。此练习为 建立两腿交替的概念和身体腾空的身体感觉。
(3)作三步助跑后,右脚蹬地跳起,左腿屈膝收控于体前,大腿 尽量接近身体。要求身体尽量垂直向上腾起,并配合两臂上 摆和体会提气、头上顶的要领,蹬地后两手在空中完成第一次击响。 该动作着重体会右脚的踏跳动作和在空中维持身体平衡。
(4)两脚前后站立,左脚在前,右脚向前上一步,即蹬地做腾空 飞脚。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三步助跑踏跳动作。
技术要点:
(1)助跑时动作要轻松自然,最后一步要跨大一些,身体微向 后倾斜,重心下降,使助跑中获得的水平速度,在踏跳后变为向上的 速度,以免腾空前冲而降低腾空高度。
(2 )踏跳动作要迅速有力,要伸踝、伸膝、伸做,以充分发挥腿 部各肌肉的蹬力;摆动腿与两臂要协同配合积极有力地向上摆;同 时要提气、立腰、头上顶。
(3 )在身体达到最高点之前,蹬地腿迅速直腿向前上方弹踢, 脚面要绷平,高与肩平,上体微前压,腰宜收紧,使腿与身体折叠, 摆动腿屈膝收控于体前,脚面宜绷。
(4 )空中击响要清脆,第一响在摆动腿上摆,蹬地提气时进行, 第二响在腾空最高点完成,两响接得要紧凑。
练习方法:
(1)做不腾空的单腿飞脚,加上两次击响。左脚向前上一步, 右脚绷脚面向正前方摆踢,同时以右手背与左手心在头前击响,随 即右手掌拍右脚面,左手变勾手移于体侧左上方,此练习为 建立手脚配合的概念。
(2)并步站立,先将左腿向前向上提起,然后屈膝绷脚面收控 于体前,紧接右脚蹬地腾空,并立即直腿向前弹踢。此练习为 建立两腿交替的概念和身体腾空的身体感觉。
(3)作三步助跑后,右脚蹬地跳起,左腿屈膝收控于体前,大腿 尽量接近身体。要求身体尽量垂直向上腾起,并配合两臂上 摆和体会提气、头上顶的要领,蹬地后两手在空中完成第一次击响。 该动作着重体会右脚的踏跳动作和在空中维持身体平衡。
(4)两脚前后站立,左脚在前,右脚向前上一步,即蹬地做腾空 飞脚。然后再逐渐过渡到三步助跑踏跳动作。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