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在社会存在和发展过程中,为 了不断完美自身,完善它与社会的关系,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修炼习俗和规范,并通过人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对人产生影响,从 而真正起到自我修行的功能。“武德” 一词最早于三千年前就已出现了。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术道德, 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传统的习惯提法。实质上,武德从伦理学的角 度来理解,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 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并且, 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 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对武德的正确理解,应当是武术 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它始终贯穿于习武者的练武、援武、 用武、比武等一系列的武术社会活动中。中国的传统伦理精神是由儒家的德 行、道家的道心和佛家的佛性构成的三维结构。武德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 组成部分,其道德精神表现实质还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在武术领域内的体现〃 它的内容虽然也随着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而不断的充和丰富.但其本质仍表 现为:仁、义、礼、智、信、勇。“仁”: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人的全部道德意识,这也是习武者最高层次 的品德追求和德行的最高境界。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用广博的爱心去爱一切人, 仁的核心是悌,要求武林中人具有师慈徒孝、兄贤弟恭、朋亲友爱。忠恕则是 为人之方。要求习武者忠于师门。更广义的理解,就是要忠于事业,民族和社 稷,要与人为善,以爱人之心宽恕他人,求及安宁祥和。“义”:义为行善之本。再武德中还可以理解为“仁”是通过“义”的环节 过渡到人的道德行为。“义”是依“仁”而行的方法、途径和标准,“义”还根 源于羞恶之心,所以它还有裁断性的道德判断,是羞耻与否、善恶与否的“应 该”标准。此外,在武德中还把“义”理解为秩序、等级。“义者,宜也”,就 是要习武者的言行举止要与自己的身份相等。君臣父子,师徒兄弟的纲常不能 乱,这是武林中人心目中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伦。“礼”:“礼”来自人的恭敬辞让之心,是仁义道德的节度及由此产生的待 人接物的礼节仪容。武术界对“礼”有着严格的标准和规定,并由此而衍生一 系列具体的、形式化的礼仪,直接付诸于习武者道德践履,以作为其行为的文 饰。“礼”还包括制裁制度,对违背“礼”的人要给予处罚。“礼”再武德中具 有实践的意义,它不但告诉人们习武者“应该做什么”,而且还告诉其“应该 怎么做”,是“仁”与“义”向行为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智”:当习武者有了武德情操和礼仪规范后,还须有自觉的道德意识, 这就是“智”。智的功能就是认识“仁” “义”,并保证它的实践。它根源于人 们的是非判断之心,其功用就在于体人生、知人伦、明是非、辨善恶,唯有如 此,才能进行坚定的行为选择,才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做一个“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侠义之人。“信”:“信,诚也” “诚,信也”。“信” “诚”互训,自然是说诚实可靠就 是诚守诺言,二者一也。守信用,重许诺是武林的传统。“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是武林俗尚。实践诺言,不失信于人,不畏艰难险阻,甚至甘愿牺牲生 命,只身赴死的事迹,历代多有所闻。可见,守信重诺是武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勇”:武德中的“勇”既是道德标准乂是行为实践。但“勇”又有“大 勇”和“小勇”之分。武德中提倡的是“大勇”,指的是通晓仁义道德、明辨 是非善恶之后,果断采用的举止行为。为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惩恶 扬善,扶弱济困等,即为“大勇”之举,在武林中是被极力推崇和效仿的。为 私利或意气用事而逞强斗狠,则被视为“小勇”,也称作“匹夫之勇”,为武林 中人所不屑。但是今天我们对武术伦理学理论研究也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没有上升到 一个哲学高度,这个哲学高度就是伦理学层面。我国虽然很早就有关于伦理道 德教育,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把伦理道德认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神圣的 东西。贾谊在《新书》中说:“以礼义伦理,教训人民”,这可以说已具有今天 我们所说的伦理一词的含义。但是只把伦理学作为一种教化人的工具,或者说 只是一种规范行为的一种准则来看待.只因在武术伦理学研究中,我们还处于 一个初级水平,我们对武术伦理学的本质、起源、特点、结构、功能等各方面 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规模。因此对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研究为根本出发点,只有 这样我们的武术伦理学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武术伦理学理论创新首先要确定武术伦理学的学科体系。其次要明确武术 伦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武术伦理学的性质 和任务、价值和意义等一些基本性问题最后要研究武术伦理学与意识形态的 关系,挖掘在修行武术当中对人的情感意志形成的影响作用。
4.6武术美学理论创新
美感是人类自身独有的一种体验,而武术美的艺术特性是客观存在的。武 术美学是研究武术运动中美的规律的学科。武术美学是武术基础理论中的重要 学科。它的任务是探讨武术美学的规律并研究用于指导武术实践。武术的艺术审美性主要产生于武术特有的技击美和技艺美上,此外武术种 类繁多的套路程式是中武术别具一格的审判基础,独特的艺术样式成就了武术 的娱乐价值。°武术的技击美主要通过实战搏斗动作的攻防实效以及套路演练动作的攻防 含义表现出来的。人们在观赏武术格斗运动时,从双方表现出的力量、勇敢、 毅力、技巧、方法、智力、技术、战术、招式以及强健的身体等,从中感受到 的是一种强健之美、力量之美、勇武之美。同时人们在观赏时所发出的欢呼 声、助威声、喝彩声等一系列行为过程,不但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与宣泄,更是 一种从视角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体验,而且是一•种对人性的体验和追求人性的快 乐体验。武术技艺之美,在武术套路运动中有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国传 统武术具有丰富的套路表现形式,同时也具有鲜明特色的技击风格,各家拳种 与流派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韵味也有着诸多不同。中国传统套路中每一套动作都 有着鲜明的民族技击风格,或会意或象形,或独舞或对练,如急风摆嫩草,如 暴雨扫磐石,所谓“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重如铁,轻如中,快 如风,慢如鹰,转如轮,折如弓,站如松,立如鸡。”中国传统武术讲究的是 “四击八法”(四击是踢、打、摔、拿,八法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四 法三型”(四法是手、步、腿、身四法,三型是手、步、身三型)。可以说中国 传统武术是通过身体动作表现中国搏击技术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朱光潜先生曾 说过:“在西方,从古希腊开始,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把美的本质归结 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率’就是他们所找到的美的规律。”中国古代美学所 走的,显然是另一条路。仞这另一条路就是中国武术由技击外形所表现出来的 艺术魄力,也可以说是武术的形神统一美。武术意境之美,中国武术套路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特性和美的创造表象都是李厚芝.武术国际化一 '专统武术的价值与现代化转型|J].体存科研,2005 ( 1 ) : 21-23 © 宁青m宝山.中华武术的形神统一论[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 1 ): 142-143. 客观存在的自然事实,而武术套路中的技击动作乂都是武术自身发展所演化形 成的一种搏击之美,像中国传统武术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优美矫健的动作,均 衡的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以及强烈而舒展的动作等,所有这些动作 表现出来的都是极具象征性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武学大师最终所追求的就是 个人的一种修炼,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个人的一种境界,而这种境界是一般人很 难达到的。因此,大师在演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意境美。同时,也正 是这种美的感受给演练者本人和观赏者都带来一种无法表述的美的体验,而这 种体验所形成的艺术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