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家诚能熟此,以上诸法,而未得心内提劲运用之妙,仍不能称为能手,今再论其法: 提劲运用之法:大凡运劲之法,在乎气。而气之虚实,全凭小腹下运之,盖周身运量气为之先。若气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实下虚,而下步必不能坚固紧密,其何取胜于人耶?夫 气者力也,拳家之根本,借手气之足,则力亦足,不可乱出;苟或乱出,则如大力之人,多有 一遇对敌,力转不能以自伸,所谓气阻力闭,而无循环相生之妙也。然则劲当何用力之必 从腰转出,方能得法。如右脚出时,其脚要熟点而出,身法一低,两肩一垂,两手掩胸,左夹 提起,右夹放松,腰望前一低,而周身之气,望下腹一沉,则上虚下实,而下步自能坚固紧密 矣。至于前后左右,俱是如此。此出步提紧之运用也。 (《拳经拳法备要》)

拳理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自有 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夫太极者,千变 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 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 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 斯之谓钦,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 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 不动,前后左右均无犹豫抽扯之行,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攻,发 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拟议,诚不期然而已然“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 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 躅等,不可急就按部就续,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手 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总归于一气矣。

内功概述内功原属于少林,后人多不了解内功真义,系凡操内壮者目为内功,少林目为外功,实 则内功即在少林之中,少林原分内外两功,内功即达摩之后易筋经,专事推揉练内膜,槌木 杵石袋摔打,不习拳脚,将气运于内膜之中,成功刀枪不入,是即所谓:“金钟罩”,御敌并 不交手,来即手格之,身挡之,敌人如中铁石,今不敌矣,是为真正之内功!正之外功即操 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之着法刺扎等等,即今日各门少林拳法也!少林功夫,乃与空处 用功,以意导气,不加丝毫气力,丝毫色相,意到手到,意止手止,使气纯养归根,以气为本, 是为内功!功成者,自有神勇,腾闪刺札,气不上浮,有急有徐,有刚有柔,机息渺茫,动则 万变,不固执以求气,不着相以用力,神乎神乎至于无形,飘乎渺乎至于无声,愈练身体愈 健,愈老身体愈康,虽外观羸瘠,内实充盈,次其所以为气功也!在武功时,乃动中之静,人道功时,乃静中之静而已!其练气静养之法,固全相通也!

拳术要诀拳术以避正面攻击为第一要义,阴劲之猴胸,阳劲之侧身,皆所以杀敌之正力也。王 志群曰:敌不动时我不动,敌欲动时我先动。兵法云:其静如山,其动如风;守如处女,出如 脱兔。拳术贵审势,势之义有二:在己曰“蓄势”。在敌日“乘势,初学者。先学蓄势。 如鹫鸟之将击。卑飞敛翼。如猛兽之将搏°缩爪张牙。乘势则神定而眼捷。以时敌隙。 非老于技击者不能也。拳术尚弹力。而不取直力。直力者。尽人而有之弹力则拳术家 之专长。直力之及人。猛者能跌入于数丈外口而不能损其脏腑。弹力及人则人不及 跌。已伤其中矣。譬如植玻璃于平台之上。人力中之。则飞碎。力中之。则洞一孔 焉。善拳术者。不易出手。出手必用全力。不易校手。校手必见胜负。拳师有以能受击 得名者。盖亦未遇善击之人耳。余尝见有以手横置地上。而驱自动车其上者。见有持石 击胸者。见有仰天受舂者。所受者盖直力也。若遇弹力。虽轻必透。脏腑震动。湖南有 谟四者。以善受击名于湘中。咸同间人也。闻陈雅田善拳°访之遇于山间。i甚四曰。 愿以身权尊拳之轻重。雅田拳之。谟四不知其苦。头眩而已。复曰力尽乎。雅田再拳 之。谟四见萤火无数绕于睫前。遂衔雅田。欲复之。乃以身倚墓门华表。思侧而创其 拳。佯笑曰。君靳力如此。亦浅之乎视四矣。雅田奋袂而进。四不及避。华表立折。负 四归医之。三日而苏。遂为废疾。(雅田与四非校手。故初拳不用全力。与前说无冲 突)拳术之要诀。不外起、顿、吞、吐、沉、托、分、闭八字。起顿吞吐以身言。沉托分闭以 手言。自习与临敌不同。未临敌者。自习虽精。应用必疏。初学拳术者。最忌多与亲爱 之人戏校。戏校者。不出重手。久而成习。其弊为嫩故不创人。不创人者。不足以为 名拳师。其技亦不进。学拳术者。必使四肢有反射动作。而后足以临敌。临敌时、迅如 风雨。不容有用脑之余地善拳技者之取敌。如常人持箸取饯。持箸之顷。齐之、张之、 钳之。五指或拗、或撑。各极其能。固不待思索而能者也。无人不可以习拳。无人不可 以为名拳师。人之不习拳者。恒诿于无力。此大误也。人不患无力。特患其力之不能发 挥耳。今使人手持十斤之物。虽至弱者能胜也。人之身至轻者重数十斤。未闻其足之不 能自举也。苟以十斤之力。附于手而中于人。人必伤。以数十斤之力附于足而中于 人。人必毙矣。(《拳术见闻录》)

功理从中国哲学和传统医学角度来讲,练功主要是“习静”,静是气功的主要功夫,不入静 不能见本性。何谓本性?本性即元性,乃无性之性。元性为先天五元之一。根据古《洛 书》所示,人欲修炼返还之道,须在性、命根本上落脚。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将人 身比喻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简称“天心",儒曰“太极” 亦即人身之太极是也。此性命之根无方位,无定所,内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 精,元气,元情,元神,谓之五元。此五元者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后谓之后天,后天生 五物,即魂,魄,妄想,浊精,识神是也。此五物亦谓之后天五行。人生之后,后天五行与先 天五行,合二为一,五物为五元所统摄。平时之一举一动最好全由先天所主宰。平时要能 作好,练静功时更应该由先天统摄后天《丹经》上所说的“时至神知,即此时也”。而后 则神与发动之元气相凝合。如此常练,可使精神充足,智慧丛生,一切旧病,恍然若失,浑 身舒畅,个中滋味,非言语之所能形容也。是以练功昔要顺乐自然,即所谓“大道不繁,道 法自然”。《丹经》中有一段话是值得参考的:“小周天行于真气,阳火发生之时,顺其发生 之机,以神而弓,以息而吹,自然上升,不限时亥,有上行之机,则引上行,有定静之机,则听 其定静,总是动而后弓,静而后定,不动引之天益,不静定之有损。无论动静,均顺其机而 为之,主合尔自然。虽用神弓I,亦不可着,虽以息吹,亦不可滞,当升机发动之时,元神仍凝 玄关,稍分神以引上升之阳火,不过稍着意于呼机,呼时听其自然。用神用息不过如此,余 则听其自升自降而已”大意是:静至于极,逐渐会生动机,即真气发动亦即阳火发生之时, 应顺其机以神意领之人尾闾之穴,气足者自然一直上人头顶。然后化为甘露,入住脉,此 时口津甜满,真气直达丹田。气不足者,不能一次直上头顶,中间有定静之机,须听其定 静,气再动再引,再静再定,无论动静均须顺其自然之气机,万不可气不足而强以意领之上 升也。须待气机再动时,再以神引之过玉枕,上泥丸,须臾化为甘露降至丹田。其原则是: 我主静,我主于静,气必越动;气越动,而我越静。待气缓缓上行时,我配合神以引之,息以 吹之,但神息不可执着,不可停滞。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