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拳,是指在德昂族中流传的拳术。阿昌族喜爱武术,男子从小练武,不 少人都会拳术、刀术、棍术。阿昌拳名目繁多,有拳、棍、刀、矛等种类。阿昌语称拳术为“砍过”,称刀术是“猫赖过”。刀术的种类有阿昌大刀、三十六刀半、藏刀、关刀、朴刀、双刀等。阿昌语称棍为“幌赖过”,有单头棍、三节 棍、合棍、十四门棍、两节棍等。其他器械有长剑、脚剑、蛇剑、匕首等。阿昌族的拳术有:公鸡拳、猴拳、十字拳、羌子拳、打通街拳、翻他龙拳、四马回头拳、大蟒翻身拳、四方拳、猴子挑水拳等。①阿昌族武术特点,如四方拳,从中间点开始打起,打到四个角,形成四方形。此拳左击右防,先从左边打出去,一 般人因左手无力,不防从左边击来,阿昌族往往利用这一心理战术,出奇制胜。
纳西拳,即东巴跳,是保留了较完整原始形态的武舞。整个舞蹈粗犷豪放, 情绪热烈,古朴实用,力度很强。东巴跳中使用的武器有剑、刀、弓箭、矛等。 刀法的攻防意味很强,有缠头裹脑、切刀、架刀等动作,劈、砍、扎、刺等击法;步法有跪步、蹉步、弓步、蹲步、虚步和跳跃等。②
苗拳,是指在苗族中流传的拳术。拳术套路有苗拳、四门拳、杨家拳、张家 拳、花拳、猴儿拳、猫儿拳、瞿子拳、家拳、八门擒打、六合拳、小会、五虎闯伏僧、八步连苗拳打、手拳和芦笙拳等。手拳的特点是上肢动作较多,步稳势烈,出掌有力,发力有声,步步紧扣,拳拳相连,多端变化。主要器械套路有苗族棍术、牛尾棍、四门棍、三步棍、八方棍、排棍、桥棍、脱手棍、苗族刀术、 苗族单刀、双刀、环首刀、双环刀、环钩刀、竹刀、苗族链铝、三角阴叉、带环阴叉、苗族刀矛、竹条镖、烟杆、棒棒烟、刺、苗族斧、鞭、戈等。主要练功方法有:吐纳法、走桩法、插掌功、站桩功、二指功、鸡爪功等。苗族武术的主要风格和特点是:动作古拙朴素,重实用,具有很大的威力。手法短,腿法少,重闪展,变化多,活动面小,动作紧凑,拳型古老,兵器原始。较有代表性的有流传于凯里、黄平一带的张家拳和分布于丹寨、雷山等地的杨家拳,以及流传于安
①, 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体育志》,86~87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②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体育志》,87〜88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顺等地的苗族拳等。
景颇拳,是指在景颇族中流传的拳术。景颇族拳械丰富。景颇拳术有三木冬拳、踏四方拳、五形八法、八仙掌等;器械有三木冬棍、棍术对练、景颇枪术、 景颇匕首、景颇叉术、景颇剑术、刀术等。①尽管景颇武术拳械丰富,但以刀术最为著名。景颇刀术种类较多,包括三刀半(长刀术)、文蚌刀舞、双刀术、蹲 砍单刀、蛇行双刀等刀术套路;三刀半、五步刀法、八步刀法、九步刀法、十二步刀法等刀法。其中最厉害的是三刀半,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从功用上分,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蚌拳”,另一类是“彪赞拳”。景颇拳中的“文蚌拳”是一种花样刀术,招式优美大方。这种刀术主要是在节日作表演用。以象脚鼓伴奏,动作根据鼓点的快慢和轻重进行。几乎所有的男子都会表演几套。 “彪赞拳”攻防意识较强,步伐变化多样,速度快,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由于景颇族早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很难断定谁是景颇刀术的创始人。现在流传于各景颇山寨的刀术不一样,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纵观各寨子景颇刀术的特点,其风格是相同的。动作有架刀、缠头、反践刀、撩、扎、砍、扫等。由于景颇刀是平头刀,所以没有刺的动作,以蹲姿为主,直取对方下二路。动作中有防有守, 更主要的是进攻,这充分体现了该民族剽悍、英勇顽强、敢于进取的性格。身体姿势为半蹲或全蹲,据说这是在跳蹲中窥测对方的漏洞,尔后伺机进攻。动作主要是模仿战争的场面和生产劳动中的砍、收、种等动作,具有浓郁、鲜明的民族特色。
壮拳,滇黔壮拳大多数由广西而来。壮族武术一般通称为“武艺”。大村寨会聘请专业拳师传授,全村青壮年都可选择自己爱好的项目,自备器械参加演练,平时护村防盗,逢年过节搞庆贺,挑选技艺熟练的组成武艺队配合耍“狮子”演出。②当今流传较广的壮拳拳术套路有:梅花拳、壮家拳、捆拳、莲花拳、阴阳拳、猴拳、单拳、耍拳、擒功大王拳、霸王锤、梅花桩拳、踢打四门、 三打罗汉拳、打虎拳、插拳、小反步、跌马归栏、大连环、十八桩、三桥手、小反步、捆桩、莲花拳等;器械套路有:雪花盖顶刀、八卦偃棍、白鹤棍、铁线棍、九子连环棍、三叉、春秋大刀、三指锲铝、鱼尾叉标、长板护身凳、飞蛇、 竹蒿枪术等;对练套路有:桂俱棍对练、三叉耙头对棍③、围刀、什刀、甩大 刀、滚双刀、双扣棍、演木棍、双头棍、两节棍、四门棍、流水混、金钱棍、三
①公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体育志》,89〜9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②公南省广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南县志》,1030页,北京,中华书局,2001。
③《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编撰委员会编:《中国武术大百科全书》,130页,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角叉、连环棍、鲤鱼尾叉、流星锤、壮族流星、铁鞭、勾镰、标花、股杆、凳 术、梭标、壮族绳标、大刀对练、齐头棍对打、棍术对练、双刀对股杆、空手夺刀和三叉对练等套路。主要练功方法有打桩、站桩、打沙袋、打树桩、插芭蕉、 走梅花桩、七步桩等。壮拳的动作剽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楚,沉实稳健, 拳势刚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行拳多用壮语发音,以气摧力。攻击和防守上,力主架实劲猛,出入变化以灵捷为主,发劲与声气合一,进退以四门为径,适合山区演练。
布依拳,是贵州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拳种,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狩猎、防暴抗暴斗争中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武术。至于谁是拳派的创始人,由于该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而难以考究。布依拳分为拳术、器械和对练等。拳术类有四门拳、八卦拳、布依拳、八宝拳、四门开、八步追拳、梅花拳等。器械类有四门棍、单刀、双刀、大刀、剑棒、帕、粮杆、双铜、布依棍、布依双铜、三股叉、猫叉,龙爪戟等。对练有徒手对打、空手夺草墩等。其中空手夺草墩最富特色。四人四角站立,每人身边有四五个一摞的草墩,一人中间空手站立。四人分别提草墩摔打居中者。居中者左闪右躲,伏身纵跳,连连推格,也可接着草墩向四角回击,未被草墩击中者获胜。练功方法有倒立、舞石锁、打沙袋、跳桌凳、跳沟渠等。其风格多短小精悍,连接紧凑,速度快,刚劲有力,讲求实战,重套路练习。攻打四门,破门制胜。八卦刀、八卦拳、棍则是转换灵活,八方攻击、各个击破。上肢技法有冲、抄、架、砸、按、盖、劈、戳、拦、云、挑等。腿法有踩,扭、弹、提等。步型多弓步、马步、跪步。器械技法,就棍而言有劈、戳、 点按、拦格、架等。
侗拳,是指在侗族中流传的拳种。侗拳动作少,出手弧度小而泼辣,不务虚招、重实战,讲究劲力,兼顾四方。主要拳术套路有:侗族四门拳、八步八开、 嗦步、三扳手、五马破槽、九牛造塘、金鸡拖尾、雄鸡点头、鲤鱼上滩、猛虎跳岗、-炷香等。主要器械套路有荷叶棍、侗家棍、扫堂棍、四门棍、镶铝、三角阴叉(乂称侗族锋叉)等。主要练功方法有:梁上插谷、拍打沙袋、打千层纸、 举石锁、身靠木桩等。
伤佬拳,是指在伤佬族中流传的拳术。伤佬拳动作刚劲、发力短促,强调内外合,主要套路有伤佬拳、伤佬刀、伤佬棍、伤佬刀矛、伤佬叉等。练功方法有:举石担、站桩、走桩、打竹筒、插竹签等。
水拳,是指在水族中流传的拳术。水拳动作古朴、刚劲有力,开合四方、左 右上下对称,拳法多、腿法少,实步多、跳跃少。拳术有水族拳、八步进拳、拐 子拳、鱼拳、虾拳、鸭拳、双铜、双刀、双头矛等。主要练功方法有:正桩、侧桩、戏水等。
回回拳,是指在回族中流传的拳术。回回拳有弹腿、查拳、回回十八肘、八 极拳、老架拳、心意六合拳等。器械除习练棍、枪、鞭、剑锤、钩、铲、斧、 刀、戟等一般器械外,回族的哨子棍、杆子鞭、五虎群羊棍、索来拐、查枪、龙 爪钩、查刀、阿里剑等,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瑶拳,是指在瑶族中流传的拳术。瑶拳动作小巧、气势完整、发力短暴、击 打猛狠、内外合一、发声催力。拳术有帮拜拳、般夸拳、盘王拳、瑶家拳。器械主要有瑶族棍、棒棒、山刀、开山斧等。练功方法主要有插芭蕉、打木桩、打旗功、抱腰、盘桩、行桩等。
土拳,是指在土家族中流传的拳术。土拳多短打进攻,出拳快、动作迅急, 手法多、腿法少,拳势猛烈、刚劲有力,借声助力。其声为“嘿、哈、噫、妻、 哒”。音通五脏、以音练气。其口诀是“窝身侧扁势势紧,吞出沉浮须分明,口出五音通脏腑,面容严正心手灵。若问奥妙在何处?猛难稳狠不留情”。土拳手法要求严格,姿势力求头正、颈宜、挺胸、塌腰、沉肘、收腹、敛臂。柱步以弓步、马步为主,要求稳扎稳打、四平八稳,落地生根。主要套路有:土拳、刀、 枪、剑棍、大刀、铁(铜)铜、叉戟、板凳、铁尺、铁火钳、捍鞭、锚头拐等器械三十九门。土拳名称多带“手”,如:总套手、小择手、大择手、九手 一、总手大艺、大一手、小一手、十八大手等,共五千多套。主要练功方法有: 抱岩石子、门槛桩、端功,尤以周身拍打功“莲花手”流传最广。
浏览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