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武术要想在世界上进行全面的推广和普及,就必须下大力气研究中 华武术背后的传统文化哲学内涵,并特别要注重在武术技法的传播中注入文化 哲学思想的传播。武术是一项运动但又高于运动,因为在武术背后有中华五千 年的文化传统思想作支撑,所以我们在研究武术哲学理论时一定要以全球发展 的眼光来看待武术,研究武术。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充分 揭示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 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的发展有新的贡献。


  1. 武术自然科学理论体系创新


5.1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

武术生理学是研究武术运动过程中人体各种机能的变化规律,指导人们 合理地从事武术锻炼与训练的一门学科,并研究与阐释人们在进行武术运动中 各种运动技能和机理的变化规律。如武术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武术功法形成 的生理学基础、武术运动对人肌体的生理影响等。同时进行武术生理、生化各 项指标的测定与运用,并能够为武术的教学与科学训练提供生物学理论依据, 广大武术工作者应掌握这一学科.完善武术传统教学与训练的模式,更科学、 更有效地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大力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推广与应❶ 陈义•析武术理论的哲学基础[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 (2): 60-62.© 温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 70-110. 用,为更好地弘扬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近年来随着武 术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广大武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用运动生 理、生化的基本方法和现代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指导了武术教学与训练的顺利 进行,并为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武术生理学的研究相比较其他研究 来说,还是成果较少,研究水平较低,研究方式较为落后.:武术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武术技能形成的规律,武术功法中的生理学基 础,武术动作对肌体的影响,生理学对武术训练的指导意义等。而武术生化学 研究的是武术运动的代谢特点,武术运动中影响生化的因素,武术训练的生化 分析,武术内功修炼的人体生化变化等。目前运动生理生化学的研究成果已 经阐明,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主要分为两种代渤 类型: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这两种代谢类型包括三个供能系统,即磷酸原 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强度,各能量 系统占不同的比例。了解各系统的能量贮备、消耗、恢复的特点和规律,有针 对性地从事科学训练,发展专项运动所需要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力,才能 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运动能力,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武术作为 我国独有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同样有其特有的物质、能量代谢特点,而且武 术运动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因此对武术中每一专项进行能量代谢规律及特点 的研究,进而发展该能力的科学训练方法,才能使武术运动更好地发展下去。 所以,武术运动能量代谢特点的研究,是武术运动生理、生化研究中最重要的领域。长拳套路运动中的生理生化学研究成果:邱丕相、赵萍等从运动时间、动作变化节奏、动作特点等角度对武术自 选套路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结合运动生理、化原理,认为武术自选套路运 动三种能量代谢都参加了供能工作,以无氧代谢为主,并提出无氧代谢约占 75%~80%,有氧代谢占 20%~25%。°温力教授通过测试,认为套路运动的能量代谢主要是依靠无氧代谢的乳酸 能供能,平均强度在400-800米;且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糖酵解能力 也随之提高。温力教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确认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是以无 氧代谢的乳酸能为主,同时认为非乳酸能也很重要,要提高长拳运动员的训练邱丕相,等.从武术自选套路的能量代谢谈速耐训练」教学与科研.19«0 (3). 水平,既要提高运动员的乳酸能能力,乂要提高非乳酸能能力,并据此提出“1 分30秒间歇训练”是发展长拳运动专项能力的有效手段。°陈晨等测定成年运动员演练长拳时每分钟摄氧量仅达最大摄氧量的45%左 右,表明在此类套路运动中,运动员的摄氧量与需氧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这类运动供能方式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为主;并测算其无氧供能比例为 68%,有氧供能比例为32%。。罗民生通过乳酸测定,分析比较男女之间、不同水平运动员之间、不同专 项套路之间及套路演练过程中的乳酸值,验证了武术套路的供能为无氧糖酵解 供能为主。®秦念阳、柏晓玲等、樊晋华等的研究也表明长拳、南拳类套路运动时的能 量主要来源于无氧供能系统,同时有氧供能系统也参与供能,并在此基础上提 出科学地训练运动员供能系统的方法和手段。°

散手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成果:

赵萍等从散手运动的时间、运动强度及动作特点等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 认为该运动的能量供应主要依靠糖元的无氧酵解,并因此提出散手运动员应着 重发展乳酸系统供能能力,加强无氧耐力的训练。0赵光圣等对运动员运动后即刻心率及血乳酸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散 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是以无氧耐力为主,且提出间歇训练法是提高散手运 动员专项耐力水平较理想的方法。姜传银则对较高水平运动员进行了研究,认为散手运动是属于糖酵解代谢 为主的运动,蛋白质代谢供能在散手竞赛中占的比重较少,并对散手运动的训 练方法提出了建议。®太极拳类套路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成果:太极拳较之上述两类运动有所不同,其运动时间稍长,动作舒缓均匀,全 身要求放松,且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赵萍等分析了上述特点,认为该运动❶ 温力.长拳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及训练[D ]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81.❷ 陈晨.武术套路运动的能量代谢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毕业论文)[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83. 罗民生,等.武术套路竟赛项目运动时供能特点的初步研究[J •体育科学・1994 ( 2 ).❹ 秦念阳,等.武术长拳训练与能■供应[J].体育科学研究,1997 (5).❺ 赵萍,等.不同形式武术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及训练方法[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8 (3 ) :23-24.© 赵光圣,等.武术散手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特点及其训练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 (3):18-19.❼ 娄传银.武术散手运动员赛后血乳酸、帆尿素氮、心率等指标研究[D1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1992. 能使毛细血管微循环功能提高,血液供应充分,加之注重呼吸运动,机体摄氧 量较为充足,因而其能量供应几乎全靠糖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建议训练时更应 注重发展整体有氧耐力,同时兼顾发展腿部承受静力性负荷的能力。陈文鹤测定了太极拳练习时能量的消耗,发现陈式太极拳练习对人体的负 荷较大,杨式和简化太极拳练习对人体的负荷较少,说明不同拳式的太极拳能 量消耗不同。他还发现同一拳式的不同架势,能量的消耗也不一样,低架势的 能量消耗比高架势多。。但是对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来说,目前的研究理论成 果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研究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明。首先,武术生理生化学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神经反应 的快慢决定于反射时的长短,反射时的长短决定于兴奋在中枢内通过突触的次 数。而武术运动中的“以意导动” “以意运气,以意运身”随着动作意守丹田、 意到五梢、意存丹田、意布五梢等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 炼,更使神经兴奋性增强,应变能力提高。其次,武术生理生化学理论创新要研究武术运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现 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肌肉的大小决定于以下五个因素:一是单个肌纤维的收 缩力;二是肌肉中纤维的数量;三是肌肉收缩前后的初长度;四是中枢神经系 统的机能状态;五是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现代研究成果表明在运 动训练影响下肌纤维的数量是不发生变化的,变化的是肌纤维的质量。长拳套路和散手运动对提高肌肉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 似,而气功及太极拳之类拳种对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

浏览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