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滇黔武术总目
彝拳,是指在彝族中流传的拳术,多为祖传。很多彝家村寨,都有本族拳师。彝拳名目繁多,各地区的传统、风格和表现形式不同。楚雄地区流行的有前门棍、蔡阳刀、耍双剑、大刀四梅花、亮刀意等。滇东、滇南彝族保留着一种很古老的武术表演形式,为老人送葬时表演刀、枪、棍、棒、叉、手拳等项目。总的来说,彝族武术有“决打”和“花梢”两种练习形式。耍刀是男性青壮年传统体育项目,各地均有流传,有单人耍和双人对耍两种。禄丰县高峰乡的大刀舞颇具代表性。单人耍刀就是按套路程序和规则进行,以套路多,花样多,动作灵敏,耍刀有力,刚健自如,刚柔相济,动作规范等论技艺优劣,但仅供娱乐和健身。双人对耍的规则和要领与单人耍刀基本一致。耍棒,是男性青壮年传统体育项目,各地均有流传。耍时参赛者各持一根长1〜5米的木棒或竹条,按劈、 刺、转、挑、压、扣、钻、顶、抵、扶、抽、刮等动作要领进行表演,要求动作规范,用力适中,套路复杂而不乱,花样多。出棒不伤己,更不伤旁人者为技艺高超,反之视为技艺欠佳。耍鞭也是男性青壮年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各地均有流传。耍时先将一木棍或竹竿上系好长约2米的布条或皮条,其后设好鞭靶,画定耍圈线。耍时,耍者站于耍圈线内,在规定时间内或规定的次数中,以击中鞭靶的多寡论输赢,多则为胜,少则为负。但也有没有鞭靶的,耍者站于耍圈线内,自由耍鞭,以动作复杂多样和耍鞭声音清脆,耍鞭动作准确与否等论技艺高低。彝拳徒手套路不是很多,有猴拳、洪拳、拳术对练等。器械内容丰富,主要项目有棍术、刀术、剑术、叉术、钩镰、激流星、链镁、钺术、绳标、虎尾鞭、 双匕首、钩懂、链锤、链条、流蛇、古杆、钉耙、铁齿、长枪、铁挽手、三刺叉、四钩链、两双刀、霸王鞭、铁门棍、独节杆等。其中,彝族刀术和摔跤备受彝族青睐。刀术有单刀、小刀、蔡阳刀、春秋刀、梅花刀、猩猩刀、穿胸刀①、 亮刀、镰刀、双刀、单刀对练、大刀对练、集体刀术等②。彝族武术以勇猛粗犷为主要特点。运动风格大多威猛、刚劲有力、朴实粗犷、动作力度大、攻击性极强,强调身体接触和对抗。主要练功方法有:桩功、击沙袋、千层纸排击法等。
傣拳,是指在傣族中流行的拳术。傣拳内容丰富,有单练、对练和集体演练。拳术类有三坑式、四坑式、五坑式、六坑式、十二坑式、四门拳、破四门、 四门转身拳、合拳等。以模仿各种动物而创立的仿生拳是傣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器械有棍、刀、剑、链械、钩镰、铁细(铁铳)、铁尺、铁齿、铁锤、象脚鼓、链夹等。据不完全统计,傣族拳术有50多个套路,器械约有60个套路。傣族武术节奏变化突快突慢,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练习时,注重基本训练,要求手步灵敏,判断准确。傣族武术一般有象脚鼓、锭锣伴奏,表演时,动作节奏感较强。
白拳,是指在白族间流传的拳术。白族拳种很多,如白族拳、犬尾拳、花拳、少林拳、八仙拳、青拳、三花拳、鹭鹭伸腿拳、破四拳等③,但保留下来的较少。器械有类似汉族的春秋大刀、白族刀术、白族双刀、齐眉棍、二节棍、链夹、双头棍术、剑术、刀术对练等,其余多已失传。
哈尼拳,是指在哈尼族流传的拳术。哈尼族武术称为“磕腊敌”,意即“脚 手打哈尼拳按其形式可分为基本功、套路运动、自由搏击运动、气功、摔跤、桩功五类。哈尼拳以四方拳为主,基本功包括肩臂功、腿功、腰功等以及各种拳种和器械的单势动作。套路包括徒手、器械、对打、集体演练等。徒手包括哈尼拳、滚躺拳、象形拳等器械有哈尼大刀、单刀、双刀、哈尼链夹、哈尼 三须叉、哈尼流星锤(乂叫哈尼链条)、哈尼钩镰、哈尼棍术及短棒对打、哈尼双匕首、哈尼流星锤和单刀(一手拿锤,一手拿刀)等28种器械。纵观哈尼拳的技法特点是,其运动路线以梅花步、菱形步、四方步、七星步等为主。虽然套路不同,但都是打四方。先往东打,回原地;再往南打,回原地;再往西打,回原地;再往北打,回到原来中心点结束。套路一般短小精悍,架势较矮⑤,气势逼人,刚暴凶狠⑥,一气呵成。动作原始古朴,吞吐明显,刚柔相兼,长短兼 用,攻防性较强,舒展、优美、潇洒,练时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发力,烘托气氛。
①华宁县志编暮委员会编:《华宁县志》,509页,北京,中华书局,1994。
® 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二南省志•体育志》,76〜79页,昆明,云一南人民出版社,1994。 ③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体育志》,79 -80 1)1,昆明,石南人民出版社,1994。 ® 李德祥:《哈尼族体育》,105〜113贝,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⑤ 李德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载《一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 (6)。
⑥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云南省志•体育志》,80〜81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器械以单练为主,对练不多。表现出适应山地农耕生活的特点。表演或比赛时, 都有鼓、钺镖等乐器伴奏,或唱山歌,吹叶子伴奏,随着乐器或歌声的节奏,决 定动作的快慢;很多动作都在跳跃中进行。一般情况是先慢,中间快,结尾乂稍慢。
布朗拳,是指在布朗族中流传的拳术。布朗拳的体系包括拳术、器械、对练及功法。布朗拳术有布朗拳、布朗掌,以冲拳、摔砍、抡劈、砍掌、砸拳、压肘为主;发力短促,变化灵活,多用肘法。布朗拳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大多都表现生产劳动,尤其是模仿野兽动作和人的自卫械斗动作。其次,布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布朗族男子多喜好武术,因此,武术乂常常和歌、舞融为一体。刚中有柔,刚柔相兼,强劲而不失优美,迅猛而不误节奏。刚健有力,充分体现出布朗人乐观热爱生活的情趣。勘腊、景洪等地的布朗族称“景X X"。景即跳舞之意。如“景歪”是长刀舞。“景弟”是拳术舞。“景歪纳”是双人舞, 一人舞长刀,一人持竹竿,双人对打,颇有节奏。“景纳”(木棍舞)是两人手持短棍对打。“景款堕”(甩棍舞)用一绳连接两根木棍。布朗山一带的布朗人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不仅青年人有不少招数,就是老年人也能打出很多套路。再次,布朗拳常和节日相联系。
拉祜拳,是指在拉祜族中流传的拳术。拉祜拳以象形武术为主,套路短小。 鸡爪拳全套动作模仿鸡爪,攻防意识浓。自由拳主要是模仿大象的动作,攻防速度较慢。鸭形拳主要是模仿鸭子,练起来很风趣。老熊翻滚拳模仿熊的动作。猴拳则模仿猴子的动作。器械中的小刀拳是拉祜族传统拳。双手共用6把小匕首, 手指间上下左右前后飞转,以刀尖刺敌,常与猴拳、鸭形拳的步伐联用。其他还有拉祜棍术、双刀术、双棍术、拉祜单刀、链夹术(两节棍)、匕首、三星叉、 双股叉、钩镰、手矛、弩弓综合式的花枪、花枪飞棍等。①
保拳,是指在佰;族中流传的拳术。总体说来,值拳实用性很强,内容包括: 但拳、鹤鹰吸风拳、扎马刀、耍长刀、值族短刀、保族棍术、佰:族猴棍、凳术、 铁标、弯、火枪、剽子、叉、盾、枪、棍棒、棍对双刀、双手对练、棍术双打以及凳术双练等。保族武术中刀术据多,演练时右手持刀、左手握鞘,既可进攻乂可防守。瓦拳的总的特点是:实用性强,动作幅度较大,大开大合,风格勇猛而刚健。
德昂拳,是指在德昂族中流传的拳术。德昂拳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力度猛等特点,既供观赏,乂有防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其中,左拳和梅花拳具有代表性。德昂族拳手擅用左拳,多以凶猛刁钻的左拳为绝招,故德昂人有以左拳定输
①云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公南省•志•体育志》,82〜83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赢之说。梅花拳始于明末,因在七根酒杯粗、半米高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世代相传至今。另外还有左震脚、北足拳、簸箕拳、拨大压拳、二十一步套门拳、狗拳、四门拳、白昼拳、德昂拳、戛贺晃拳、碾子拳等。德昂族器械有齐眉棍、双节棍、十二步棍、三节棍、五刀半、二动双刀、十七步刀、双 剑、三叉、钩镰、枪(三棱矛)等。德昂拳分为“花把”和“洞拳”两类。 “洞拳”为格斗武术,一般不轻易外传;“花把”为表演武术,动作随意性较强, 多为节日或热闹场合的表演活动项目。
浏览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