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于肩臂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其力坚也,如端就武术上劲字研究 之,其最重要者有六,即刚、柔、虚、实、直、横六劲是也。初练习时,多系刚劲与直劲。再进 境,即找横劲与柔劲。再进境,可辨虚劲与实劲。直劲与横劲,字面上甚易辨识,其深奥却 非数语所能尽。如虎扑食、鹰抓鸡,此均直劲。苟稍避其锋,则其劲无用矣。反之,如虎直 扑时,稍闪而旁击之,则可借其力而扑之矣。此即横劲。至于虚劲与实劲,更为深妙,对武 术稍有研究者则难辨是非。此劲乃用于交手时,人实我虚,乘虚即实;人刚我柔,乘柔即 刚。柔中之刚是为真刚,刚中之柔是为真柔。此即刚柔相济之论,无虚无实,即虚即实,而 随机应变者也。(《少林拳谱杂俎》)第六节迷拳诀凡人之立势,有前有后,有左有右。前后左右,而直攻之谓之正;前后左右,而没攻之 谓之奇,遇正则力健者矣。至健力雄者,失其雄,皆出于定料揣度之外者也。故人披而我 挂,人挂而我搬,人搬而我削,人削而我遁,人遁而我角。拳出拳外,莫之参酌;拳入拳内, 莫之审度。变化无数,古今伟勃,因之不可端眸,故名之日迷拳。(《拳经•拳法备要》)

十法秘诀包括:一明三节、二齐四梢、三闭五行、四身法、五步法、六手足法、七上进法、八顾法、 开法、截法、追法、九三性调养、十筋法。其一是明三节。一身而言:掌指臂为梢节、腰腹为中节、腿脚为根节。逐而论之,三节 之中也各有三节。如掌为梢节之梢节、肘为梢节之中节、肩为梢节之根节。即是梢部三节 之理。中节则有:胸为中节之末节、心俯中田为中节之中节、腹腰则为中节之根节。此为 中节之三节。根节则有:足脚为根节之梢节、膝节为根节之中节、胯臀为根节之根节此是 根节之三节。附而更有三节之三节、又如:三节的三节之中任一梢节中亦有三节、如以梢 节之梢节的梢节:指尖为三梢节之梢节、掌手节为三梢节之中节、腕部即为三梢节之根节。 下而亦复如是!总之都不离三字决:起、随、追、梢节起、中节随、根节追。万功之髓明三 节,不懂三节艺不杰、起顺落横演三节、松静无碍是真诀。起要发、随要制、追要解、三节一 动气力发,一枝动则百枝动。

诀曰:“身法转而进,手法滚而出,身动手脚随,三节艺可齐其二为四梢即为血梢、指甲为筋梢、牙齿为骨梢、舌为肉梢。技击需善勇、力劲、技艺、 利智。一处发而全身动,无不可发,无不可击。欲发冲冠、瞬勇兼备。甲欲透骨、牙欲折 金、舌欲促齿、心念一动、四梢皆至,则四梢齐。百动则一动,一动则百动,四梢齐内劲无不 到。少林古谱日:上提下赘中束练,动静呼吸一气连。身心一动拳脚随,要将两手并一腿, 前手领,后手追,两手互换一气催。四梢齐则内功发,盖气源丹田生,如虎豹之迅猛,如神 龙之隐显。声发气到,气催力行,力行意收,意收身随,身随功运,功运而续命得法身慧命。其三为闭五行:金、水、木、火、土为五行也。内主五脏,外主五官,如金属肺,金肺动沉 雷声;水属肾,肾水动迅如风;木属肝,肝木动火焰冲;火属心,心念起勇力增;土属脾,脾土 动威力攻;此五行通疏于体内。目通于肝、鼻通肺、耳通肾、口舌通心、人中通脾,此五行露 于外。古拳谱曰: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确切之论。所当解者,如手心通心属 火,鼻尖通肺属金,火到金化,自然之道。耳通肾属水,心火遇水到则火灭矣。以此类推, 天地交合,云蔽日月,功夫相争,先闭五行,又日:四两可以拨千斤,闭己五行已克人,此与 四梢功法相合。耳听拳声以解擒之,谓之:水克火灭自然之理也。

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 克火、火克金。其四为身法。身有八法,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夫起落者,起为横,落为顺 也。进退者,进步低,而退步高也。反侧者,反身顾后而侧身顾左右也。收纵者,收如伏猫 而纵如放虎也。大抵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与三节法相合,此又不可不知也。诀日: 起望高束身而起,落望低展身而落。其五为步法。步法者,寸、垫、过、快、溅也。如近距二三尺远,则用寸步,寸步一步可 到也。若四五尺远,则用垫步,必垫一步方能到也。若遇身大力强者,同用过步,进前脚, 急过后脚,所谓步起在人,落过于人也。如有一丈八尺远,则用快步,快步者,起前脚而带 后脚,平飞而去。溅步者,并非跳跃而往也此马奔虎蹿之意,非艺成者,不可轻用,唯远 不发脚而已。如遇人多,或有器械,即连腿带脚并溅而上,进前脚带后脚,如鹘子钻林,燕 子取水,所谓踩脚飞身而起之说也。学者随便用之,习之纯熟,用之无心,方为其妙也。

其六为:(一)手足法。手法者,出,领,起,截也。当胸直出者,为之出手。劲至梢发,有起有 落,曲而非曲,直而非直,谓之起手。劲至梢发起而落者,谓之领手。顺起顺落,参争领搓 者,谓之截手。但起前手,如鸭子钻林,须束身束翅而起Q推后手如燕子取水,往上一翻, 长身而落,此单手之法也。两手交互,并起并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此双手之法。总之, 肘护心发,手起撩阴,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雄鹰之捉兔掠鸡也。(二)足法者,起,翻,落,钻,忌踢宜踩而已。盖脚起望膝,膝起望怀,脚打膝分而出, 而其形上翻,如手之撩阴。至于落则如以石钻物。如手落之拂眉也。忌踢者,脚踢浑身是 空,宜踩者,如置物于足下也。即足落如鹰捉是也。手足之法相同,而足之为用,亦必如虎 行之无声,龙行之莫侧,然后可也。解曰:手法足法,取其轻利活泼,万不可习有滞气,以自 陷于败亡,所谓滞气不打人也。其七为:上进法、进法、盖上法以手为奇,进法以足为妙,总之以身为要。其起手如丹 凤朝阳是也。其进步,如前步抢上,抢下,进步后脚踩打是也。必三节明,四梢齐,五行闭, 身法活,手足之法连,视其远近,随其老嫩,一动而即是也。然其方亦有六焉,工、顺、勇、 疾、狠、真也。工,巧妙也。顺,自然也。勇,果断也。疾,紧急也。狠,仇怒也。动不容情, 心一颤而内筋齐出。真也,发而必中,见之使彼难以变化也。六法明,则上法,进法得矣。

其八为:顾法、开法、截法、追法。顾法者,单顾、双顾、上顾、下顾、顾前后左右也。单 顾者,则用截手;双顾者,则用横拳;顾上用冲天炮或用括身炮;顾下用卧底炮;顾前后,用 前后梢拳或用前后斩拳;顾左右用括边炮或用括身炮。此以随机而用,非若他人之勾连棚 架也。开法者,开左、开右、硬开、软开也。如硬开如六势之硬劲,软开如六势之软劲是也。 左开用里括,右开用外括。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也。截手者,彼先动,而被 我截之也。截身者,彼身未动,而我先截之。截言者,言露其意,而即截之也。截面者,彼 面露奇色,而即截之也。截心者,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而我察其心内如何,而迎机以截 之也。面笑不动唇,提防有意人是也。诀曰:追法者、追法、上法、进法一气贯往,即所谓随 身紧进,追风赶月不放松也。彼虽欲走而不能矣,使技又不成,拳如密雨穷追猛击之。其九为:三性调养。盖眼为见性,耳为灵性,心为勇性,此三性者术中之妙用也。故眼 中不时常循环,耳中不时常报应,心中不时常惊省,则精灵之意在我,庶不致为人所误矣。 诀曰:可谓临阵须提防,小心没大差。其十为:筋法。夫筋寓于无形之中,而接于有形之表,而难以言传,然其理亦可参焉。 盖志者气之帅也,气者体之充也,心动而气即随之,气动而力即赴之,此必至之理也。今以 功于艺者言之,以为撞筋者非也。功筋者非也。及抖筋、崩筋者,皆非也。殆颤筋是也。 撞筋直,而难起落,功劲太死,而难变化,撞劲太促,而难为展招,唯颤劲出没其捷,可使日 月无光,而不见其形,手到劲发,天地交合,而不费其力,总之运于三性之中,发于一战之 顷,如虎之伸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龙之用力不见力,而出不能阻,如是九法合而为一,而 克人岂有不利乎?释家传捶十把秘谓明朝无言道公所创,不要为小技所染乎,生命无常, 要怀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心念。其所何往,修亦谓禅。

浏览1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