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与唐军的对垒,更是将南诏国的强兵之势推到了巅峰。据两《唐书》 所记,两军大小战争达数十次,其中仅天宝九年(750年)至天宝十二年(753 年)的三次大战,唐王朝大量丧师失地,“凡举兵二十万众,弃之死地,只轮不还”①。其“武功刚烈,不可缕记。”②《新唐书》中载,天宝九年(750年),阁罗凤“反,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③。史籍中记载的阁罗凤为南诏第五代王,南诏云南王皮逻阁的长子,748—779年在位。英勇善战而机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皮逻阁为了统一洱海地区,命其子统兵出征, 屡立战功,代父监国,政声斐然。在与越析诏于赠的征战过程中,他“自请将兵,乃击破杨堕,于赠投泸水死”④。阁罗凤初次出马,首战告捷,立下头功, 表现出他的威猛。唐朝授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兼阳瓜州刺史。开元二十七年 (739年),邓赎、施浪、浪穹三诏(乂称“三浪诏”)合兵反扑,皮逻阁父子奋力作战,阁罗凤英勇善战,大破三浪诏,功勋卓著,唐朝提升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乂拜为都知兵马大将。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阁罗凤领兵进剿越析诏残部的抗争,乂立大功,唐朝加封为“上柱国”。即位后,继续发展势力,消灭在其东方的东爨、西爨,控制滇东地区。阁罗凤初,助唐抗击吐蕃。唐云南太守张虔陀无礼于阁罗凤,乂征求财物,阁罗凤“由是忿怨,反"。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发兵征讨,"与云南王阁罗凤战于泸川,官军大败,死于泸水者不可胜数”⑤,“大败引还”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⑦。阁罗风为了以后 “归唐”留下后路,命人收拾唐军阵亡将士,“家而葬之,以在恩旧”⑧。同时立 《南诏德化碑》,表明叛唐是实不得已,决心“世世事唐”。至今,在大理下关,可以看到座著名的“万人冢”,冢中埋着唐天宝战争阵亡的数万将士的尸骸。 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阁罗凤趁机扩大领土,控制区域达到今云南全境及四川西南、贵州西北部。阁罗凤在位期间,使南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强大的奴隶主 政权。
①(宋)欧阳修:《新唐书》。
②袁树五:《滇绎》,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348贝,昆明,与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③(唐)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上。
④ (唐)樊绰:《蛮书》卷三。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
⑥(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
⑦(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起丁亥(747年)。
⑧《南诏德化碑》
第二节南诏雄劲武向
南诏军队的胜利除了大唐腐败、人民的厌战与战争的非正义化之外,与其军队的以下几个因素分不开的。
一、高素质武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南诏是在战争中崛起并在战争中逐步发展壮大的,因而十分重视军事人才的 培养与选拔。人才的培养选拔主要取决于军事训练和战绩考核。选拔主要靠 “武秀才”和“武举”两种形式。
“武秀才”说的是“罗苴子”,是南诏军队中的武十,英俊剽悍,“戴朱兜黎,负犀皮铜股排,跣足,历险如飞”①。罗苴子的选拔考试是军事人才选拔的初级形式,被选出后,可以充当下级军官。“罗苴子皆于乡兵中试入,故称四军罗苴子。,,②罗苴子的选拔极为严格,须经过负重行军、登山、泅渡、剑术和超障五次严格得考试。具体标准是“玷苍山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 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千尺,为一次上;弄剑,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已上一一试过,得上次者补罗苴也。”③以上五项考试合格者才可补为罗苴子。
“武举”指的是马军。马军的选拔比罗苴子严格得多。考试马军的时候必须五次④得分在上等才算达到要求,从以上五条考试标准可以得知,马军必须做到枪法、射、骑娴熟,并且还“能书能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被选中的马军者则成为南诏国高级武官的后备人才,凡“试过,有优给”⑤。南诏军队里许许多多的重要武职官员如大军将、军将等都是从马军里选拔的。
马军较高的地位,吸引南诏众多的民众积极地进行军事训练,在非冬训考校之时,也经常刻苫训练。“蛮王为楼”,“诸城镇村邑”,但凡有地势平坦的“空场”上都要立“十分尺”高的“颇柱”,“刻其上为斗子,中间以墨三寸规之”。
①(唐)樊绰:《蛮书》卷九。
②(唐)樊绰:《蛮书》卷九。
③(唐)樊绰:《蛮书》卷九。
④ 它们分别是: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四十步外上马掳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能书能算为一次上;盘枪百转无失为一次上。见(唐)樊绰:《蛮书》卷九。
⑤(唐)樊绰:《蛮书》卷九。
参加考试的人手持竹剑在离颇柱四十步以外的地方,飞马向前击刺“颇柱”, “中斗子者上;中第二规次之;中第一规为下”。每当农闲的时候,村寨中那些有马的人们都会骑着马在颇柱前习练。①这里所讲的“空场”就是指校场、演武场之类的场所,都是用来训练马军的地方,“诸城镇村邑”都有,实际就是一种以尚武精神为主宰的“社学”形式。
总之,南诏武职官吏的主要选拔方法,构成了南诏选拔人才的一整套系统, 为南诏军队输送了一批批的高素质军事人才,为南诏打败唐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南诏乡兵制度与民风尚武
南诏实行兵民一体的乡兵制度,寓兵于农。《蛮书》卷九载:“务田农菜圃, 战斗不分文武,无杂色役。每有征发,但下文书与村邑理人处,克往来月日而已,其兵杖人各自赍,更无官给。”“每岁十一、,十二月农田收获既毕,兵曹长行文书境内诸城邑村谷,各依四军,集人试枪剑甲胄腰刀,悉须犀利,一事阙即有罪。”“田桑之余,便习斗敌。”也就是说,乡兵平时务农,农闲时组织训练, 战时调集则为军队。且官府也不负责后勤供应,战时刀、枪、剑、弓、箭等和甲胄等军需供应均由乡兵自备。凡武器装备不合格或无故不参加受训者必须受罚治罪;同时根据有无马匹,将参加训练的乡兵初分为步卒或骑军。此即所谓:“壮者皆为战卒,有马者为骑军。”②
南诏军队分为3种。一是乡兵。这是南诏军事力量的基础,是村社的壮丁平时为农战时为兵组成的,每到农闲时对乡兵进行严格的训练,每年11—12月份, 还要检查训练的情况。二是常备军。他们是从乡兵中选出的优秀者,因此大多能征善战,是南诏军队的核心。一般稳定在三万人左右。备兵中有一部分的精锐部队,称“罗苴子”或“四军苴子”,是从乡兵中择优选拔出来的。他们英勇善战,武艺高强,“戴朱鞋鳌,负犀革铜盾而跣,走险如飞”③。三是境内各民族部落武装。南诏是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三国时期,爨氏为南中大姓④,其所带领的军队能征善战,以“飞军”、“青羌劲旅”而驰名。史载爨军剽悍,左右
①(唐)樊绰:《蛮书》卷九。
②(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一上。
③(宋)欧阳修:《新席书》卷二百二十一上。
④ 当时所称的“南中”,大抵是原先的“南夷”地区。汉代在南夷地区设立胖舸、益州、越霸、永昌四郡,其地包括今四川大渡河以南、石南、贡州大部分及广西北部边缘地区。大姓:主要是指秦汉以来迁入西南地区的内地地主、富豪演变而来的豪强地主,也有从“夷族”接受汉文化的奴隶主转变而来。 “南中大姓”是指汉、晋以来盘踞在“南中”地区的豪门大族。
佩双刀,喜斗轻死,重义恋主。每战以死十为先锋,名苴可,人挟三标,两标必中两人,留一用作击刺,乂有强弩毒矢,饮血必死。善骑射,滇池马涉险如平, 军纪严,违纪死,作战凌厉。爨军兵为将有,将领世袭,世传武功谋略。①诸葛亮南征时,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收其俊杰建宁爨习、朱提孟琰及获为官属,习官至领军,琰辅汉将军,获御史中丞”②。爨习为益州大姓,原任建伶县令,表现“杰出”。当南中平定以后,官至领军,“掌内军”,“此爨氏之初显者”③。蜀汉亡后,南中地区逐步为爨氏所控制。爨氏势力最初在晋宁、建宁二郡,晋、宋以后独霸南中,南北朝时期今黔西北也全在爨氏的统治之下。由于爨氏在南中的得势,史称其统治区域的人民为爨蛮,其地称为爨区或爨地。“爨夷则黑水之内,以其王姓爨,故名。”④自晋咸康五年(339年),爨琛“遂王蛮夷”⑤起,直至唐天宝七年(748年)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统治云南 达409年。
至隋唐时期,彝族先民在云贵高原的势力已很强大。云南大部分地区和今贵州威宁、赫章、毕节、金沙、大方、六盘水、安顺、普安、兴仁、晴隆等地,在唐时都是彝族先民的势力范围。他们“背长刀,腰弩箭腋,腋下佩皮箧,胸至腰骈束麻索,以便乘马。……刀长三尺,甚利,出自大理者尤奇。”⑥此外,南诏境内的望蛮、寻传蛮、裸形蛮、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 茫蛮、桃花蛮、扑子蛮等,也是南诏军队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都骁勇矫捷,强悍善战,每战必使其充任前驱。“望苴蛮者……男女勇捷,不鞍而骑,善用矛剑,短甲蔽胸腹,鞋鳌皆插猫牛尾,驰突若神。凡兵出,以望苴子前驱。”⑦望蛮,“俗尚勇力,其人勇捷,善于马上用枪。所乘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已。股膝皆露。兜琴上插耗牛尾,驰若飞。其妇人亦如此。南诏及诸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蛮为前驱。”“负排持槊,前往无敌。乂能用木弓短箭。箭 镁敷毒药,所中人立毙。”⑧越赎朴子,其种并是望苴子。“俗尚勇力,土多
① 昆明巾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昆明市志•第七分册》,802 1)1,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②(东皆)常玻:《华阳国志•南中志》。
③袁嘉谷:《滇绎》,见方国瑜主编:《公南史料丛刊•第一卷》,339页,昆明,公南大学出版社, 1998。
④ 袁嘉谷:《滇绎》,见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一卷》,342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8。
⑤(宋)欧阳修:《新唐书》。
⑥(宋)范成大著,齐治平校补:《桂海虞衡志校补》,47页,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⑦(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上。
⑧(唐)樊绰:《蛮书》卷四。
马。……通计南诏兵三万,而永昌居其一①扑子蛮,“勇悍矫捷”②。寻传蛮, “跣足可以践履榛棘,持弓挟矢射豪猪。……每战斗,即以笼子笼头,如兜装状”③。裸形蛮,“尽日持弓,不下携栏。有外来侵暴者,则射之。”④东谢蛮, “好带刀剑,未尝舍离”群舸蛮,“征战之时,乃相屯聚”⑤。昆明蛮,“尚战死,恶病亡,胜兵数万”⑥。除了上述民族参加了南诏与唐朝的作战外,苗瑶等民族也参加了 “天宝大战”。《蛮书》作者樊绰于咸通三年(862年),在安南都护府与南诏军队作战的战场上,亲自见到了来自“蛮、夷,巴、夏”四州的 “苗众”,这些苗众因其战功,便向南诏提出“立边城自为一国”的要求。樊绰 《蛮书》卷十说:“黔、泾、巴、夏四邑苗众,咸通三年(862年)春三月八日, 因人贼朱道古营栅,竞日。与蛮‘贼’将大羌杨阿触、杨酋盛、拓东判官杨忠义话,得姓名,立边城,自为一国之由。祖乃盘瓠之后。其蛮'贼’杨羌等云绽盘古之后。此时缘单车问罪,莫能若事。咸通五年(864年)六月,左授夔州都督府长史,问蛮、夷、巴、夏四邑根源,悉以录之,寄安南诸大首领。”说明 南诏当时民众尚武之风之浓烈。
浏览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