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滇黔青铜武术文化与巴蜀的交流

夜郎国时,其疆域北部边境已达到今四川宜宾地区的南部,《史记-西南夷 列传•正义》云:“今泸州南大江南岸协州(今琪县一带)、曲州(今高县一 带),本夜郎国。”①由于巴蜀与夜郎紧邻,两地武术文化必有交流。巴蜀被秦灭

①(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后,其子民部分流徙到滇黔。滇黔早期青铜武术文化的起源,受到巴蜀影响甚深。其青铜戈的总体面貌大体上都是巴蜀式三角援戈的仿制品及其发展演变的形式。迄今,在滇、黔等地出土的无胡直内戈就有蜀式戈的特点。云南洱海地区早期青铜戈的两种形式,如永胜地区所出土的直内无胡长援戈和直内曲援戈,其祖型在流行于殷周之际的川西成都等地区。①贵州威宁、赫章可乐等地出土的青铜 戈,具有蜀戈的特点,可能是在蜀文化影响下的产物。②云南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等地墓葬出土的“三叉格剑”,也见于四川岷江上游石棺墓中出土的一种铜柄铁剑,剑首作半圆形,柄上铸螺旋绳索凸纹(缠纲纹茎),为山字形剑格; 贵州夜郎文化中也多见巴蜀式柳叶形无格青铜剑。锦屏亮江平金、威宁中水等地 也有巴蜀式柳叶形铜剑的出滇文化青铜蛇首剑,为无格剑柳叶形剑,其发现数量最多,主要是分布在环滇池地区,时代较早的有楚雄万家坝墓葬出土的 (: 27)多数学者认为蛇首剑才是滇族文化的典型器,故有“滇式剑”之 称。童恩正先生认为它是受到巴蜀式无格柳叶形剑的影响而衍生的滇式剑。③

(四)滇黔青铜武术文化与中原的交流

汉武帝时期,汉中央政权与滇池地方政权的关系日益加强。“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授印。滇,小邑,最宠焉。”④可见,滇在古代西南夷民族中, 与汉的关系最为密切。出土文物表明,随着西汉王朝对云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日益加强,一些青铜武器、武艺相继传入,这对滇人原来的武术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从云南青铜时代流行的各式铜戈以及黔西地区出土的一些青铜戈来看,它们基本上都受到内地中原殷周式青铜戈的影响,除了少部分有地方特点的形式外 (楚雄万家坝,其大多属于内地青铜戈的模仿形或衍生的形式。如滇黔 无“胡”的戈、短“鎏”的戈,乃至“援”成二角形中有圆孔的戈,都是殷戈的特点。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直内长援戈,其装饰花纹就颇有殷周式兽面纹的意味,“滇式蛇首剑”中有的剑身饰三角形垂纹图案,图案是由对称螺旋纹和雷纹组成,明显为殷周式青铜纹饰。⑤同样,贵州地区出土的早期青铜剑也反映了相同的史实。锦屏亮江平金出土有中原内地的东周式铜剑。科技考古专家根据对

①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载《考古学报》,1979 (4)。

②贵州省博物馆考占组等:《威宁小水汉墓》,载《考占学报》,1981 (2);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赫章县文化馆:《赫章可乐发掘报告》,载《考古学报》,1986 (2)。

③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载《考古学报》,1977 (2)。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⑤童恩正:《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载《考占学报》,1977 (2)。

安阳殷墟妇好墓铜器矿料来源的考证,提出了其冶铜矿料是来自云南地区的观点。①凡此种种说明,远在商周之际中原内地就与滇黔进行着文化交流,其青铜兵器的制作就已影响到云贵高原。②该地区出土的铜柄铁剑也是在内地冶铁术输入的前提下产生的铁制品。从滇黔等地区的铁器考古发现来看,虽说它们还未能达到成 熟水平和一定的规模,但至迟在战国晚期,这些地区已进入了铁器时代。

(五)滇黔青铜武术文化与青藏、西域、陇右等地区的交流

云南的青铜斧、钺,地方特点较为突出。滇地的青铜钺、斧,约在春秋后期至战国早期,就明显受到来自北方民族文化的影响③。滇黔地区三叉格铜柄铁剑不仅在川、滇地区多有出土,而且也见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根据西北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可以看出,二叉格铜柄铁剑最早是见于甘肃庆阳、宁夏中卫、固原等地, 与北方系青铜器共出土,其时代下限不晚于春秋。它是一种与鄂尔多斯青铜器有所区别的戎人文化遗存,川西与云南的三叉格铜柄铁剑应是由西北地区传入。④ 宁蔻大兴墓地所出铜斧、残破的铜柄铁剑的采集品(采01),与春秋早期内蒙古宁城南山根所出的铜斧和扭辫形柄铜刀颇有相似之处。⑤宁殖大兴所出的螺旋纹柄三叉格青铜短剑(采02),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宁夏中卫狼窝子坑墓葬所出的三叉格螺旋纹铜柄铁剑近似。⑥ 在滇西北及滇西地区如德钦县纳古、剑川县鳌凤山、永胜县金官龙潭等墓地也发现“鄂尔多斯青铜剑”。它们之间的承袭关系,以及和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渊源关系都是十分明显的。

综上所述,上述青铜器兵器的出土表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百越等青铜武术文化至迟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在滇黔地区已得到传承和发展。 滇黔地区上占民族青铜武术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使滇黔地区上古民族把极具地方风格特色的青铜武术文化推向了精湛的艺术高峰,是古代滇黔各系统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①金正耀:《晚商中原青铜的矿料来源研》,见方励之编:《科技史论集》,365〜386页,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李晓岑:《滇东北:中国冶炼之发源地》,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 ( 3), 77-81 页。

②汪宁生:《汪宁生论箸萃编》(上卷),571 -572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③范勇:《再论不对称形铜钺》,载《文物》,1992 (6);范勇:《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载 《考占学报》,1989 ( 2)。

④宋治民:《三乂格纲柄铁剑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载《考占》,1997 (12)。

⑤朱风瀚:《占代中国青铜器》,1084〜1122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⑥ 周兴华:《宁夏中卫县狼窝广坑的青铜短剑墓群》,载《芍占》,1989 (11);乌恩:《欧亚大陆草 原早期游牧文化的几点思考》,载《考占学报》,2002 ( 4)„

第四节吴三桂在云南的武事

昆明市区东北郊7公里处的鸣凤山麓上,有一座云南省著名的道观。主殿系 青铜铸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名之“金殿此殿为平西王吴三桂在清康熙十年(1671年)建造。吴三桂被封“平西亲王”,为炫耀其威武,建成太和宫铜殿后,将其用过的木柄铜刀留在太和宫供人们观赏,此刀总长2米,重达12公斤。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62岁时起兵反清,誓师后“上马驰骋于军校场者三匝,就马上举戈而挥者三”①。举起挥舞的,或许就是这把大刀。

①(民国)罗养儒:《云南掌故》,20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6。

一、吴三桂其人

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将门之子,父亲吴襄天启二年(1622年)中武举进士,并在军事实践中,练就了一套高超的武艺。吴氏父子四人,先后从军,是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舅舅祖大寿也是员武将。由于受到家庭、亲属和社会尚武风气的影响,尚武的观念从小就种在了心灵之中。吴三桂小时,“聪明自然超群”。骑射进步很快。他演习过各种兵器,最喜欢使大刀,练得很有功夫。这柄大刀就成了他在日后的岁月中南征北战的制胜武器。三桂I-六岁,应试武功,得中武举①。从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并“自少为边将”②,日益显示出悍将的素质。人们都称他“勇冠三军, 边帅莫之及”③。他的勇略使“夷夏震慑”,堪称是“智勇兼备之大将”④。至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奉命征滇黔时,他已被封为“平西大将军”的头衔。

顺治十六年三月,吴三桂奉命留镇云南,总管云南军政一切事务。康熙元年十二月,吴二桂以平西王身份镇守云南,总管云、贵事务。从此,吴二桂及其家族开始了对云南22年的封藩统治。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