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古代搏斗术的武术套路,其技术渊源和文化心态,皆反映 了它本来就有竞争性的一面。

竞赛活动的可比性是任何体育项目进入奥运必备的因素之一。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到今天,高水平武术套路选手在竞技场上的演练 水平已难分上下,针对这一现象,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增设了 指定难度动作,但是通过近年武术套路比赛的实际操作,已发现其 优点与不足共存。其优点在于难度指定动作增加了武术套路竞赛的 可比性、可区分性,不足之处表现在指定动作的完成,在一定程度上 决定了最终成绩。由于指定动作在竞赛中的重要地位,必须投入大 量的时间与精力,因而忽略了对动作节奏、风格、布局运用上的精雕 细刻,造成了套路演练水平总体下降,影响了比赛的可观赏性;再者 指定难度扣分点多,由于评判的困难,错判、漏判现象明显存在。

在新近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规则(讨论稿)中,将 武术指定难度改为“难度分”,对运动员在套路演练中各级难度动作 分值之和给予加分,使评判的可操作性、简易性有了明显的改善。 造成将难度动作编排在套路中,影响整体演练水平的现象仍未解 决,这是难度动作对武术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弊病之一。就这一问 题拓宽思路,我们试提出将难度动作以组合动作形式演练,独立于 套路之外进行竞赛和评判,其得分与套路得分相加为最后得分。可 供借鉴的项目如:在竞技体操比赛中,自由体操与跳马、单杠、双 杠,在结构上类似于这样的整体与组合关系。这样将有益于武术演 练技术的发展,为动作的编排,布局的运用,精、气、神的体现,整 套节奏的一气呵成,自如地展现武术风貌,提供了更有利的发展空 间,既可提高套路竞赛活动的可观赏性,又可增强其可比性。

武术套路的艺术性

武术的艺术性表现在意境、神采、气韵和对比度衬托。在套路 的演练中,必须是动迅静定,起伏转折,轻如叶,重如铁,快如风。 艺术性作为武术特质是构成整体性的一部分,但又不可过于追求艺 术性,否则竞技性就向竞艺性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形式多样的套路艺术化的尺度,即套路编排内容与结构的处理,在 内容的选择上,应该舍“花架子”而取“神采气韵”,保持武术以攻 防技击性为要旨的本质特征。涉及对武术套路的艺术得分的评判, 是难点之一。新规则讨论稿中,关于对编排艺术性评分要求方面未 有较客观的评定标准,因此有必要对武术套路艺术性技术做范围界 定,例如,套路编排的内容必须有技击意义。武术艺术表演水平评 定标准应更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统一尺度。

武术套路的内倾性艺术与评判的主观性

由于武术套路内倾性艺术表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不拘一格, 加上各自理解程度不一,使观众、演练者、裁判常常处于不易沟通 的状态。而且在武术竞赛中,对精神、协调、风格等方面的评判,多 以主观意向、经验判断为主。因此对套路的演练技术评定的量化, 是需要深入讨论的课题。现代武术运动的发展,从形式逐渐向奥林 匹克靠拢,尤其在竞赛评判的操作上已趋于规范化,但受传统武术 套路内倾性因素的制约,在演练水平的评分习惯上,仍以“估分”为 主,另外精神、节奏、风格等方面表现力的评分本身比较复杂,因此 也需要在这方面进一步研究。具体划分层次,把握尺度,仔细推敲, 力求使演练水平的评分量化,使评判中有据可依,有法执行,进而提 高科学规范性。

武术套路的庞杂性与竞赛制度的完善

凭借北京申奥成功之契机,将竞技武术套路推进世界体育之 林,使中华武术的文明财富与全人类共享,是当代武术工作者的使 命。然而几千年来,武术众多流派衍生出的不同形式技术风格,训 练目标、功能的多样性,蕴含传统文化的特性,使武术的发展与外推 受到极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精选武术套路进入奥运显然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如何取舍。 理性与武术广博的整体内容,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对立 在于局部与整体不可两全,我们在迈进奥林匹克之途中,必须转化 许多我们原已形成的技术与传统;统一在于局部与整体是有机联系 的,整体是部分的生命基础,部分必须依托整体而存在,而整体存在 的价值可以通过部分来体现。由此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武术进入奥 运会深远的意义在于“以点带面”,武术套路庞大的技术与理论系统 中那些无法进入奥运会的部分,始终是竞技武术套路的根本源泉, 是任何一个体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深厚有力的底蕴,因而我们要在

发展竞技武术套路的同时,做好继承保护工作。具体实践中必须进 一步完善竞赛制度,建立多形式、较高层次的武术传统项目竞赛的 体制,开展民间传统武术文体交流活动和锦标赛制形式的传统项目 比赛。前者的目的在于交流普及,后者的目的在于规范提高,并与 高水平竞技专业赛制适度结合,使竞赛与传统项目互为促进。例 如,设置武术套路优秀运动员年度排行榜,将全国武术传统套路项 目锦标赛列为正式比赛的积分项目,在世界性竞赛中发展“世界武 术传统项目锦标赛”,“国际武术传统单项赛”等。

如前所述,在当代,武术套路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一种 升华、扬弃的过程。武术套路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留自己的风格, 保持自己文化上的独特性,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吸收、融合现代文 化的有益成分。中华武术,尤其是竞技武术套路即将进入奥运会, 既是武术套路自身改革,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果,也是东西 方体育文化走向融合的必然,又是武术套路原有传统特征在现代历 史时期的发扬与升华,是延续武术套路生命活力的必然途径。

从文化争夺谈武术教育的迫切性

21世纪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包括 文化竞争在内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

中国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言称“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民族 文化底蕴。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武术究竟应该怎么走,能否跟上世 界的步伐,对民族、人类有所贡献,被人们所喜爱、所追寻?还是需 要呼吁抢救、当作保护的文化遗产封存起来?为此,我们不能不思 索武术的文化研究和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

武术价值功能的娘变

虽然原始的狩猎和劳动促成了武术活动和武术意识的诞生,但 真正意义上的武术应是源于战争中人们对战斗搏杀中成功的经验 和动作所作的总结。作为一种格斗技术,首先在军旅训练中传播应 用。如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讲到的:“既得艺,必试敌。”但作 为武术家的军事战将,他并不否定拳法在军队训练中的应用,指出 “拳法似无预于大战之技”,然而作为“活动手足”、“惯勤肢体”的有 效手段而受到采纳和重视。

当武术一旦走进社会,步入宫廷,散于民间,在政治、经济背景 的影响下,各种文化形态的渗透中,形成了一种独有的武术文化形 态,武术的健身性、艺术性和娱乐性得以凸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 探讨武术的深层次价值内涵。历史上,武术既有角簸、相扑、手搏、 击剑等对抗形式,也有干戚舞、钺舞、刀舞、舞剑、打拳、使棒、枪对 牌之类的演练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作为一种技能、技艺存在 于社会。

尽管武术早已具备体育功能和健身价值,但真正作为体育形式 是在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才开始的,特别是近代关于“土洋体育”的 争论,促成了武术价值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武 术在吸收西方体育的理论和方法后才逐渐进入学校,开展竞赛。新 中国成立后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再次碰撞、交融,文化研究成为热 点。武术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武术体现

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反映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正在逐步 为人们所认识。显然,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仅仅把武术 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来认识,已远远不够。应当把对武术的认识上升 到文化的高度,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文化魅力和文化价 值,武术不仅可以健身、防身,还可以修身养性、完善人生,对人类 的发展有新的贡献。

浏览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