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乐观豁达——“武”出的祈福

滇黔素有“歌舞之乡”之称,他们以舞表情,以舞表意。本来亲人逝去在 一些民族看来是件很悲痛的事,但滇黔有些民族却用舞蹈或热闹来表达他们对亲人的眷恋。摩梭人红白喜事必跳的《甲搓舞》;云南金平县的苗族出殡时,或背弓箭、或挥大刀开道,喷呐高奏,鞭炮声不绝,震山动谷,响彻原野;①罗平彝族在祭奠和回丧时耍大刀、舞齐门棍舞大鞭、舞金线棍、舞连枷者②等都彰显着这一主题,体现着滇黔少数民族对生命的参悟。

八、历史武事的一段记录

滇黔丧葬习俗往往记载着一段难忘的历史,并通过丧葬而让后人永远铭记。 如文山县攀枝花一带居住的壮族,出殡时,不仅有抬筒钱、吹啖呐的,还有跳纸马舞、耍刀的。那跳纸马舞的前后左右纵跳,或抖马铃铛,或昂头摆尾,舞姿优美,舞步刚健。那耍刀的,或杀东,或杀西,舞得呼呼风响。送老人上山安埋, 为何跳纸马舞呢?传说宋朝年间,交趾人经常到壮族村寨骚扰。一年腊月,男人们都抬着刀枪剑戟去打来偷牛的交趾人去了。女人们只好女扮男装,用纸、布做 了一些假马,系上铃铛,套在身上,有的提刀,有的舞箭,迷惑阻挡另一拨进寨抢劫财物的交趾人。最后,女人们乘机杀出,与男人们里应外合,消灭了来犯的交趾人。于是以此来纪念往日的武事。云南金平等地的苗族,则要在停放死者的房子周围“巡逻”,巡逻的人数不定,在巡逻时要带弓弩、长矛、火枪等,并吹响牛角,发出吆喝声表示搜查。相传,远古时期,苗族始祖蚩尤与皇帝打仗,战

①岑秀文:《曲族》,80 ~86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②《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用》修订编辑委员会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二)》,241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败而死。为了悼念自己的领袖,苗族先民把蚩尤的尸体安置好,准备隆重悼唁, 但乂怕皇帝的队伍来偷袭,所以,一面举行丧葬仪式,一面进行巡逻。①这些丧 葬习俗似乎都在告诉后人不要忘记先人们曾经经历过的战火烽烟。

综观滇黔少数民族的丧葬礼俗,可以看出它们富含着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 强烈的落叶归根意识,与之相随的就是至死不渝的尚武情怀,反射出各民族天性劲勇的民族性。自先秦以来,历尽沧桑的迁徙的历程,自成一条鲜明的文化纽带,深深地镶嵌在族民的心坎上。世世代代的人们用心筑起一座铭刻着祖先迁徙和奋搏不息的历史丰碑,成为千百年来人民以口耳相传的无字的历史。对于故土的向往,对于先辈不凡历程,充满着缅怀。族祖、故土、先辈生活和生存斗争的情况,时时回荡于后代人的心间。遥远的古代生活、迁徙的过程、反抗斗争等星星点点的史迹,通过丧葬这种传承渠道,播撒在民族的心中。可见,滇黔各民族的丧葬礼俗,是以武事活动为媒介,表现出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综合体,是特殊的文化宝库。

第六节民族服饰穿戴出的武术文化

“一个民族对服饰的选择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自然的选择,文化的选择。”② “是一个民族的最外在的文化征象,更是这个民族最直接的身份证。”③由于滇黔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在新中国成立时,滇黔民族尚处于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和相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形态,使其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受外界文化的影响较少,更多地保留着传统服饰的特点。因此其服饰的历时性和丰富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罕见。其品种之多、款式之奇、色彩之艳、花样之繁令人赞叹,素有“衣冠王国”之称,蕴藏着丰富、凝重、取之不尽的武术文化资源。对滇黔无文字或少文字的民族来说,是“穿在身上的书本、 戴在身上的传说”,形象而含蓄地承载着本民族尚武崇武的历史。滇黔民族服饰中大量的武术文化,以形象直观的物质形式折射出民族的特殊文化心理与不同的审美情趣,是勇敢、力量和智慧的象征,传递着这些民族朴素的民族风俗和古远的历史痕迹,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以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文化倾向。

①何积全:《苗族文化研究》,185页,贵阳,货州人民出版社,1999。

②冯育柱等:《中国少数民族市美意识史纲》,373页,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③五丽华:《服饰文化》,176页,呼和浩舜,内蒙占人民出版社,2005。

一、史籍中的服饰描述及其揭示的尚武情怀

服饰作为文化形态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每个民族出于自己所处的地域空间、 气候条件等地理环境不同,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生 产力水平越低,人们越强调对服饰的实用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历史上,滇黔地区崇山峻岭之中,荆棘丛生,狼虫虎豹横行,同时乂有来自外族的危险,因此很多民族都喜欢佩刀、弓弩等器械。史籍或文物中多有记载。景颇族创世史诗 《宁贯瓦》中,景颇族的第一位首领拉思拥就是身佩长刀的英雄。南诏时,一般将士和普通民众,都有佩剑的风俗,所谓“不问贵贱,剑不离身”①。宋代地理名著《岭外代答》上有“西南夷大率……披毡而背刀带弩”的记载。

2-4史籍中的滇黔部分民族服饰




































民族武术文化内容
普米族佩刀披毡②
彝族腰刀长枪,行往不释③
纳西族男妇老幼率喜佩刀为饰,不爱需泽④
像俅族长刀毒弩,日不离身⑤
独龙族左佩利刃,右系箧梦⑥
拉祜族跣足,挟刀弩⑦
阿昌族刀弩不去身⑧

①(唐)樊绰:《蛮书》卷七。

② 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六八一・史部》,87页,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2002

③(清)范承勋等:(康熙)《安南通志》卷二十七,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康熙云 南通志(二)》,99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④李瀚湘:《民国维西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83》,303页,南京(等),凤 凰出版社(等)。

⑤(清)张泰交、黄元治:《乾隆大理府志》卷十二(云龙州),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 辑.71》,305页,南京(等),凤凰出版社(等),2009。

⑥ 夏瑚:《怒俅边隘详情》,见《怒江保健族自治州文物志》编纂委员会编:《怒江悌傣族自治州文 物志》,298页,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⑦(清)土炭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 65员,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⑧(清)黄元治:《大理府志》卷十二(注龙州),见云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 编》,71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续表











































民族武术文化内容
基诺族首戴骨圈,插鸡毛,缠红藤,执勾刀大刃①
藏族佩五尺鞘刀于左股间②
德昂族披发文身,头缠红布……虽游行亦带枪刀③;于持梭镖,腰插短刀④
布朗族好斗轻生,兵不离身⑤;手戴铜镯,耳环铜圈,带刀弩长牌,饰以焦漆⑥
布依族男子头缠红布,腰佩大刀
苗族出入三五成群,手持飞镖,身背刀枪
值族红藤束发缠腰,披麻布,持利刀,梭镖⑦
哈尼族女事耕凿,男佩枪刀⑧
壮族刀后枪中寝处不离,日事战斗⑨;出入佩刀⑩

从古籍中所描写的古代滇黔人民的服饰中,我们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滇黔人民浓烈的尚武情怀。也许,他们佩带长刀或砍刀,不完全是为了征战,更大程度上与其在山林荆棘中开道和防野兽毒蛇有关,虽然大部分的时间他们是用来狩猎,但狩猎同样可以达到练兵的目的。在《清代滇黔图谱》这本著作中,作者就明确指出,黑保罗“善于制造坚甲利刃,标枪劲弩,平时在家饲养良马,喜好骑马驰骋,以射猎练习攻击,故其士兵在各民族中最为勇猛”⑪。描写壮族支系沙

①(清)鄂尔泰主修:(雍正)《玄南通志》卷一十四。

② 李瀚湘:《民国维四.县志》,见《中国地方志集成,云南府县志辑.83》,299页,南京(等),凤 凰出版社(等),2009。

③(清)阮元主修:(道光)《公南通志》卷一目八十六,见石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 资料琐编》,120页,昆明,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④ 云南大学图书饰:《清代滇黔图谱》,52页,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⑤ 方国瑜主编:《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70页,昆明,二南大学出版社,1998。

⑥(清)范承勋等:(康熙)《云南通志》卷二十七,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康熙云云南通志(二)》,102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⑦(清)阮元主修:(道光)《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七,见云南省编辑组编:《公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118页,昆明,二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⑧(清)阮元主修:《二南通志》卷一百八十五,见公南省编辑组编:《云南方志民族民俗资料琐编》,58页,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

⑨(清)范承勋等:(康熙)《公南通志》卷二十七,见《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云南,康熙公 南通志(二)》,101页,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⑩(洁)鄂尔泰主修:(雍正)《云南通志》卷一百八十四。

⑪二南大学图书饵编:《清代滇黔图谱》,52页,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

人时写道:“力大无比,体强壮,遇事争先恐后,常被调往关卡隘口堵截防御,练习刀枪飞镖①

浏览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