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所有六位四十六法包括遍大地法十:一、受。领纳苦、乐、舍三境为用。二、想。想 像事物之作用。三、思。造作诸业之作用。四、触。对境之作用。五、欲。希求之作用。 六、慧。拣择善恶法之作用。七、念。记忆不忘之作用。八、作意。令心心所警觉。九、胜 解。明了事理之作用。十、三摩地。令心专注一境而不散。(通善、不善、无记。一切心王 而起。)大善地法十:一、信。令心心所澄净之作用。二、不放逸。止恶行善。三、轻安。使身 心轻妙安稳之作用。四、行舍。令身心平等,远离掉举。五、惭。于所造罪,自观有耻。 六、愧。于所造罪,观他有耻。七、无贪。不贪著顺境之作用。八、无瞋。于逆境不起忿怒 之作用。九、不害。不损恼他之作用。十、勤。精进修习诸善法之作用。(一切善心相应 而起,故称大善地法。)大烦恼地法六:一、无明。以愚痴为性。二、放逸。于恶法放逸为用。三、懈怠。于善 法不勇悍为用。四、不信。令心不澄净为用。五、昏沉。令心沉重为用。六、掉举。令心 轻浮为性。(常与恶心及有覆无记心相应,称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二:一、无惭,不自羞耻之作用。二、无愧不他耻之作用。(一切之不善 心相应。)小烦恼地法十:一、忿。令起怒相之作用。二、覆。隐藏己过之作用。三、悭。于财、 法等不能惠施为性。四、嫉。妒忌之作用。五、恼。坚执恶事而恼乱身心之作用。六、害。 损恼他人之作用。七、恨。于忿境结怨不舍之作用。八、谄。令心心所邪曲不直之作用。 九、诳。欺他不实之作用。十、慵,,心贡高而傲他之作用。(此十法唯为修道所断,仅与意 识之无明相应,且其现行各别,而非十法俱起,故称为小烦恼地法。)不定地法八:一、寻。寻求事理之粗胜作用。二、伺。伺察事理之细性作用。三、睡 眠。令心心所昏昧之作用。四、恶作。思念所作之事而令心追悔之作用。五、贪。贪爱顺 境之作用六、瞋。于逆境瞋恚之作用。七、慢。使心高举而凌他之作用。八、疑。使于 谛理犹豫不决之作用(此八法不入前五位,广通善、恶、无记三性,称为不定。)

依易筋洗髓修遍大地法受:受系根(感官)、境(对象)、识(认识之主体)三者和合之触(即接触感觉)而 生。从外相上说,由外界影响生理、情绪、思想等所产生的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 包括顺、违、俱非三种境界。受,即领纳之意,亦即领纳违、顺、俱非等之触及外界之对象, 以此而感受苦、乐等感觉之精神作用。《顺正理论》认为领纳所缘之境,称为执取受;领纳 所随之触,称为自性受。《大毗婆沙论》列有心受、身受的不同解释,如:1.无分别为身受,有分别为心受。2.缘自相之境为身受,缘自相、共相之境为 心受。3.缘现在之境为身受,缘三世之境、无为之境为心受。4.缘实有之境为身 受,缘实有与假有之境为心受。5.于境一往取为身受,于境数数取为心受0 6.于 境暂缘即了为身受,于境推寻乃了为心受。7.依色而缘色为身受,依非色而缘 色、非色为心受。8.世友论师谓一切之受皆为心受,而无身受。《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第三中说到: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 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受是由触境而生的,包括身受和心受两种,受是一种觉知,无法用眼目看,只能用心去 体会,在触境中产生不同的苦、乐、舍受而产生种种分别认识。受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 识相应;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受通见、修二断。二、想:指对境之像,在心中浮现的精神作用。从外相上说,有依所缘境的大、小、无量 差别而起大想、小想、无量想三想。由贪欲想、瞋恚想、杀害想三不善想与贪、瞋、害三种烦 恼相应而产生的三恶想。与三不善想相反出离想、不恚想、不害想三善想。想相当于外象 由知觉现象而起的心所作用;它依所依根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触而生起六想。《俱舍 论》云: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易筋洗髓经》“洗髓还原篇”第六中说到: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修习易筋洗髓功在静坐时应该眼观鼻,调呼吸,通过观想种种诸法实相而进入甚深的 禅定中。而这种观想法门需要借助止的力量断除外在的烦恼境,依止息烦恼的前提而使 观想任运而生。想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想通见、修 二断。

思:为造作之义。即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的造作作用。从外相上说,《顺正理 论》云:令心造作善不善无记,成妙劣中性说名为思。由有思故,令心于境有动作用,犹如磁石势力能令铁有动用思业是意业所作,以思心所为体;思已业即身、语二业,由前面的思等起而生,以色声 为体。经部和大乘唯识家认为三业皆以思为体。《俱舍论》认为:思谓能令心有造作。 《易筋洗髓经》“行住坐卧篇”第五中说到: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修习禅武者应该心存当下的一念,行为举止不攀缘于外界,做到心缘内境而不为思心 所所干扰。思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通见修二断。

触:《俱舍论》云:触者有十一:谓四大种、滑性、涩性、重性、轻性及冷、饥、渴触是对五境中的色法时而生起能触的心法。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生起心的作用现 象。从外相上说,如: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之触为眼触;如由耳、鼻、舌、身、 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说一切有部认为三和合而生触,即根、境、识和合时,能生起其他心 所。经量部则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无有别体,名三和成触。《大毗婆沙论》云:为止彼意,显心所非心。别有触体,与心相应。又为止他疑故。《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第三中说到: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修习禅武者通过身体对外境的接触,非常敏锐的了解到外在的一切现象,依身触和心 触来觉知整个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触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通欲界、色界、无 色界三界;触见修二断。

五、欲:谓希求、欲望,指对境产生希求的心理作用。从外相上说,《长阿含经》卷十二 将欲分为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五类。说一切有部认为欲是指从一切心而起的作 用。《俱舍论》卷二十将欲界系的三十六随眠,除五部的无明之外,其余的三十一随眠及 十缠,名为欲漏,又立贪欲、爱欲、睡眠欲、财欲等名目。《易筋洗髓经》“凡圣同归篇”第三 中说到: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修习禅武者要时刻清净,不为五欲所困惑,在修习禅武中体悟到物我一体的境界,回 归自性清净的无为境界。欲的体通有漏和无漏;与六识相应;欲通欲界、色界、无色界三 界;欲通见修二断,慧:通于善、不善、无记三性。作用强的恶慧被称为恶见;善慧称为正见。从外相 上说,《俱舍论》卷二十六说,慧有有漏慧与无漏慧两种。有漏慧与烦恼法有相互影响的 密切关系,属于智的性质;无漏慧又称为圣慧。慧与智的体是一不是异,在有漏位时为智, 在无漏位时为慧。由闻法而生的慧,称作闻慧;由思考而生的慧,称作思慧;由修行而生的 慧,称作修慧;以上三者合称闻思修三慧三慧加上与生俱来的生得慧,合称四慧。《大毗 婆沙论》卷四十二说:谓慧能分别诸法自相,亦能分别诸法共相,且有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 慧及生得慧等差别。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