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中提到的“内外兼修”,正是言简意赅地反映了它的文化属 性,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技能技术层次,也超越了以体能形态为主 的西方竞技体育。它以哲学为基础,以“主动”与“主静”及“中庸” 为支架,体现了寓意深邃、内容丰厚的文化内涵,诸如整体运动观、 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论、刚柔说、虚实说等,形成了独 具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 特性,又具有东方文化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它是中国 文化在人体运动中的表现和载体,从一个侧面辉映出东方民族文化 的光彩。

“内外兼修”所包含的内容意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武术追求 外在的形健和内在神韵,从而达到形神兼备;武术训练中既强调 练“内”,也强调练“外”,所谓“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武术的 “内三合”与“外三合”,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追求一种高度的协调 与统一,体现了整体运动观;武术追求内外双修之功,要求武德与 拳理,技术与修养结合,成为武术育人的最高境界。诚然,“内外兼 修” 一语较形象地表示了武术的传统文化属性。

小结

武术与军事技艺同源,但不能混同。

武术运动是体育概念,不能涵盖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是民族文化载体之一。但并不排斥 它具有体育属性这一重要方面。

 

■ 武术的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  武术的技术特征

武术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众多武技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有 独树一帜之处。分析武术的特殊性对深入认识武术具有积极的意 义,这不仅有利于通过武术在青少年当中弘扬民族文化,而且还有 利于通过武术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本节主要从武术的整体技 术方面,分析武术的主要特征。

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技击

武术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技击特点,这是武术与国外各类武技 的共同之处,也是各类武技共同的本质特征。最原始的武术是一种 实用技击技术,随着武术的现代化发展,它更多地被寓于体育之中。 作为体育运动的武术,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 通过格斗、套路或功法等多种形式表现或再现出来。例如,格斗运 动,虽然从体育角度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了一些动作, 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短兵、 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再现;现代竞技武术 套路,虽然有些动作从演练和规范的角度不直接体现实战价值,但 总体上仍然保留着动作的技击方法,其核心技术仍围绕踢、打、摔、 拿、击、刺诸法而展开,是间接地以演练的形式表现技击;武术中的 功力练习是对人们某一方面技击能力的强调和突出,侧重于提高人 的功力,以提高攻防技击的实效性,不同的功法内容侧重于对不同 方面的功力的提高。总之,无论是格斗对抗,还是套路演练,或功力 练习,都围绕技击而展开,技击是武术的技术核心。

虽然技击特点并非武术所独有,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 影响下,武术的技击却表现出很多与众不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对 技击的多方位表现和再现,这在格斗、套路和功法等各种运动形式 中都有反映。

就格斗运动而言,既包括徒手又包括器械,徒手技击不仅包括 基本的踢、打、摔、拿,而且还有独到的推手方法;持械技击不仅有 短兵类,还有长兵类等,没有哪个格斗类体育项目的技法如此全面。

就套路运动而言,武术的技击方法更加丰富系统,以长拳类拳 术最为全面规整。从演练的风格而言,既有步稳势烈的南拳,也有 如行云流水的八卦掌;既有猛钻硬挫无阻挡型的形意拳,也有圆活 柔进顺势型的太极拳。此外,还有骤风疾雨般的翻子拳,大劈大砍 的劈挂拳,放长击远的通臂拳,挨膀挤靠的八极拳,刁搂采崩的螳螂 拳,闪展游击的醉拳等等,不胜枚举。从对技击的表达方式讲,既有 徒手,也有持械。徒手的既有拳法、掌法,也有腿法,还有膝顶、肘 击、身靠、头撞等方法。具体到手法,就有冲、劈、挑、砸、贯、抄、 盖、鞭、崩、钻、扫、挂、撩、栽、扣等拳法,劈、砍、切、截、削、推、 按、拍、摔、扇、塌、掖、穿、插、挑、抹等掌法,还有许多勾法、爪 法、指法等等;腿法有踢、蹬、踹、弹、勾、踩、铲、点、撩、挂、摆、 缠、丁、拐、错等。器械的方法既有刀术的劈、扎、斩、撩、砍、挑、 格、抹,也有剑法的崩、刺、点、撩、绞、截、穿、挂;棍术的抡、劈、 扫、挂、戳、崩、拨、格,也有枪术的拦、拿、扎、点、穿、缠、拨、 封,还有许多其他器械的技击方法同样不胜枚举。巧妙而多样化的 技术方法组成了武术套路的庞大技术体系。

就武术功力而言,目前开展了多方面的竞技比赛,如单掌开砖、 石锁上拳、流星打靶、举鼎较力、长杆较力、桩上徒搏、夺桥徒搏, 等等,体现着不同的武术技击形态。

世界上许多格斗运动项目,如拳击、击剑、摔跤等也都具有技 击特点,但是,没有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最丰富地表现和再现多 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严格地讲,武术是一个以技击为核心的运 动体系,多方位地表现和再现技击构成了武术技术的首要特征。

追求内外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艺术形式如书法、美术、戏曲等都以“和 谐”为最高标准,武术也不例外。当然,任何一种体育项目都要求协 调,受中国传统哲学“一天人,合内外”思想的影响,武术中的协调 却上升到了一种更高的高度——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里的“内” 和“神”主要指通过外在形体运动所表达的内在心神意气,“外”和 “形”主要指手眼身法步等形体活动所组成的外在形体动作。和谐不 仅是武术的技术要求,而且是武术追求的技术目标,甚至成为行家 里手们一生的追寻探求。

就技术动作而言,武术要求每个动作都做到身体的上与下、内 与外的高度配合,如“内外六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 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就劲力而言,武术要求每个 动作都能调集全身力量发于一点,如刚柔相济、轻重兼施,“其根在 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从势与势的连接而言,讲究 “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要求“起承转合”有机统一,从开始到结束 是一个和谐完整的过程,从起势到收势,势势相承,气脉不断。就 运动形式而言,要求攻守进退、起伏转折、动静疾徐、形神兼备、虚 实相生、开合有致、回环落错,于对立中求统一。就运动要求和标 准而言,其协调的要求如“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眼随手动,目随 势注”等;对协调能力的评价如“先看一伸手,再看一步走”、“行家 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里所“看”的主要是习练者周身协调的功 夫,其中的“有”首先是有无周身的和谐自然。从练习路径而言,是 “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气”,“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充内”。此外,武 术还讲究以形喻势,一旦动作协调,贝卜'行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 虎踞,转似鹰盘”,将协调达到一个既形似又神似的境界。从其价值 取向而言,武术所追求的是内与外、体与用、练拳与涵养等的协调发 展,从某种意义来说,武术的终极目标不仅是制胜,也不是“一拳打 死牛”,而是身法自如的整体协调,是内外相合的高度体现。另外, 武术不仅讲究“拳打人不知”,更讲究“出手不伤人”。内外合一、形 神兼备的高度和谐是武术的技术目标和不懈追求。

具体到各拳种,“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 准则。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先在 心后在身”,最后达到“身随心动,势随气转”、“内外合一,周身一 家”、“无点不发力,无处不弹簧”的效果;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 三合”,“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 手催指”,形与意,内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也要求精、 力、气、骨、神内外兼修。……几乎每个拳种都追求“上下相随”、 “节节贯串”。具体到各种器械,同样讲究手、眼、身、心、步与器械 协调配合。例如,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 上下完整,工于一圈。剑术技法,贵在身械如一,唯此方能达到术中 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武术这种既究形体规整,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 体育项目所讲的协调,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要领,更是武术的终身追 求。这种周身上下、由内及外、由此及彼的和谐是整体意义上的高 度和谐,是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在武术中的具体体现。武术追求内 外和谐的技术特色是其区别于只追求外在身体协调的各类体育项目

的主要特色。

浏览3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