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拜师的经过也颇具戏剧性。拜师当天,李小龙随张卓庆来到位于九龙油麻地利达街的咏春拳馆,当时的李小龙眼戴墨镜、举止轻佻,对馆内众人不理不睬。来到馆内,李小龙看见一个老人端坐在蒲团上,老人身材精瘦、面容温和,双目炯炯有神的打量着自己。在老人的审视下,李小龙顿时收起了平日里那股子狂傲不羁之气,敬畏之心油然而生。突然间,老人起身出招,对手 不是李小龙,而是空气!李小龙惊待了,只见老人以空为敌,出拳如风,矫健 的身手和凌厉的攻势好似临阵搏杀!“这就是我要学的拳法!”李小龙如是想,他已彻底折服!但是叶问不会因为徒弟的引荐和李海泉的名望就盲目收徒。金庸先生说得 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习武是为了维护正道、弘扬大义。千百年来, 对中国的习武之人来说,选择良才为徒是不亚于自身修炼的大事,尤其像叶问 这样的一代宗师,更不会为了面子和学费而滥收门徒。开馆授徒以来,他的弟 子莫不是品行端正,文武全才之人,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李小龙。按照普通的标准,劣迹斑斑的李小龙根本不符合叶问的收徒标准,但正是那一番审视,让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人对他刮目相看。李小龙两眼散发出来的精芒、他身上那股 不服输的勃勃英气、还有那匀称精干的骨骼躯体,让阅人无数的叶问当场就有了计较:“此子天分过人,乃是十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奇才,当可教之! ”就这样,李小龙开始在叶问的武馆学习咏春拳。当然,习武是要交学费 的,李小龙怕父亲反对,只好瞒着他征得了母亲何爱瑜的同意,解决了学费问题。很快,儿子的秘密就被李海泉发现了。木已成舟,李海泉不但没有戳穿和阻止李小龙,还私下拜会叶问,希望他能好好管教儿子。就像其他学校一样,身为馆长的叶问自然不可能亲自去教一个刚刚入门的弟子,而是把李小龙交给了大弟子黄淳梁。黄淳梁对李小龙的第一印象也不怎么好,但是身为大师兄,他还是恪尽职守地安排李小龙进行最基础的打沙包练 习。李小龙对此很不理解,觉得这些动作根本不是叶问打过的那套拳法,一段时间下来,学习的热情就开始减退,再加上经常要去拍戏,所以练功进行得断 断续续。几个月后,李小龙想试试自己的功夫究竟如何,便约了好友小麒麟和张卓 庆、楚原等师兄前往九龙街头向那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小阿飞”们挑战。 混战之后,李小龙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拳头变硬了,出拳变快了,步伐也比以前扎实了很多,比自己学习咏春拳时间长的张卓庆更是三两下就把几个不可一 世的混混打翻在地。事实胜于雄辩,李小龙决定认真学习咏春拳。据张卓庆回忆,那次打架之后,李小龙习武比任何人都要认真,把基本功 练得异常扎实,众师兄们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大师兄黄淳梁曾直截了当的对他说,我们练拳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倒对手。这句话与李小龙习武的目的如出一辙。在李小龙的兄弟李忠琛、李振辉看来,那段时间的李小龙,练武 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学好咏春拳中最重要的粘手功夫,李小龙在 家中设了一座木椿,每天对着木椿击打不停;为了锻炼体能,李小龙用沙包和 石块来代替健身器械,不论干什么都喜欢拿着哑铃练习,甚至在吃饭时也会用 拳头击打板凳,以锻炼拳头的硬度。“人只有处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句话在李小龙身 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在家中,李小龙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在学校,他又是个地地道道的小霸 王;唯独在练功时,李小龙就像变了一个人,恰如专注时的樱木花道,执着可 爱得让人爱不释手。学习咏春拳期间,李小龙与武馆的师兄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每个人都是勤 加练习、相互切磋,拳法突飞猛进。起初,李小龙的拳法是由大师兄黄淳梁传 授,到后来,就由叶问亲自点拨。叶问的传授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重视对弟 子的启发,主张让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改进,这也正是叶问一眼看中李小龙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看到了李小龙过人的悟性。后来的事实证明,叶问的眼光没有错,李小龙之所以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战中博采百家之长、创造出一门全新的武学——截拳道,靠得就是不断的思 考,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改进。叶问教导李小龙:“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我们习武就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于套路,这样只会捆住自己的手脚,怎样方便就怎样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放松 一点,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做出反应。”叶问务实而灵活的武学思想,深深的烙在了李小龙的脑海中。李小龙在美 国上大学时,就曾对这段习武岁月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般的老师,均对我起 不了任何的启蒙作用,因为他们本身都处在形式的束缚当中不能自拔,他们的 观念和技术都是僵化的,又怎能教出开明的弟子?倘若他们的弟子没能获得成 功,他们就会说弟子们修习不够或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不去发掘属于自身的问题或那些属于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这样就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 恶性的循环。直到碰上了叶问师傅,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老师。因为他首先是一 位精明的学者,他很了解我的个性,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甚至在我踢打得浑 身没劲时才让我学习一些新的动作,以磨练我的耐性。由于这时我已经没有了 体力,故练习起来便不会心焦意燥。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武师来讲可能 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我却练得很开心,并且绝对不迟到,相反还会早到。我已 经完全沉醉在了这个独特的咏春拳世界里了。”除了务实和灵活,叶问对待武学的态度还表现在重视实战和开明包容上。 叶问经常对弟子们讲,一个人,一个流派想要生存下去,靠的不是名气、面子 和私藏绝活,而是要看实力。只有在实战中,只有在不断的切磋较量中获胜, 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换来应有的地位。因此,叶问既不反对李小龙继续练 习太极拳,也不反对弟子与别派过招,甚至还鼓励弟子们多走出去,多看,多 学,把别家好的东西吸收进来壮大自己。叶问的这些观点,都对李小龙带来了 巨大的影响。李小龙所创造的截拳道一共有26个精华元素,其中一项就是蔡李佛拳。蔡 李佛拳是广东名拳,虽然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在广东及东南亚地区流传甚 广,是与咏春拳齐名的实战拳术。李小龙的大师兄黄淳梁,是当时香港武术界有名的高手,人称香港“讲手 王”。“讲手”,就是比武,作为李小龙实际上的咏春拳启蒙老师,黄淳梁经 常会把一些实战中的要诀传授给这个天分卓然的小师弟。在叶问的点拨和黄淳 梁的悉心教导下,李小龙在短短数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咏春拳高手。李小龙后来创造的截拳道虽然沿袭了太极拳的基本哲学原理,但是在招式和对敌诀窍 上,很多都是脱胎于咏春拳,所以也就有了 “截拳道源自咏春拳,李小龙得益 于黄淳梁”之说。习武和演戏是少年李小龙生的两大“正事”,除此之外,李小龙还会经常 打着“讲手”之名在街头寻找“讲手”对象,一旦发现貌似强大的“对手”, 李小龙就会主动挑衅,对方一旦怒而动武,李小龙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 出咏春拳法,一举将其击倒,直到求饶方肯罢手。对于这一点,叶问和黄淳梁 也曾多次告诫,说讲手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切磋武技。但是只要一上 街,李小龙就会不由自主的生出“挑事”之心,把“讲手须适可而止”的训条抛到了九霄云外。

浏览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