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神共舞的地戏

地戏,俗称“跳神”、“跳地戏”、“跳米花神”等,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是集演戏、祭祀、娱乐、练兵于一体的地方剧种。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全省境内有370多堂。①因为这种戏都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故称之为 “地戏”。在黔中一带的汉(屯举人)、布依、伍佬、苗等民族中,乂以安顺最为集中,故乂常称“安顺地戏”。地戏作为一种民间自娱自教的传统戏曲,长期扎根农村,世代相传,这既较好地保存了它的原始风貌,数百年少有改变,是重要的文化遗存。明嘉靖年间《徽州府志》中的“设俳优……假面之戏”应是地戏最早见诸于史料的记载。安顺一带地戏队参与农村抬江公时的活动与这里描写的 “假面之戏”应是一脉相承。地戏首次被记载是在道光年间的《安平县志》中, 有“元宵遍张鼓乐,灯火爆竹”,“有花灯、地戏之乐”等。

1.跳地戏的目的——演习武事

明王朝初建之时,元朝残存势力拼死抵抗,边疆“诸蛮”叛乱不息,国内局势极不稳定。朱元璋令择地建城,加强防范“诸蛮”叛乱。与此同时,明军在安顺、平坝一带,设置屯堡驻扎人马。为了不懈武事,增强防御能力,人们便开始跳地戏。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贵州的民众大多来自其他省份,当安顿下来之后武备渐渐废弛,于是就用跳地戏来“演习武事”②。大便神头朱正全也说:“我认为跳神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实际上是为了自卫还击,增强大家的团结,教下辈学点武术。因为从前村寨周边都是少数民族, 为防夷乱,不好明说,借‘跳神’来帮助大家练习枪法。”③地戏的主体本是中原文化,融祭祀、操练、娱乐为一体的军傩最早是在明军里盛行的,随着移民和明朝南征军队进入贵州,逐渐形成了以安顺为中心的贵州地戏,此种以戏演武的风俗延续至今不竭。

2.地戏内容——以武戏为主

地戏表演时,表演者手执戈矛刀戟,腰围战裙,头蒙青巾,戴假面具于额前,应声而舞、随口而唱。地戏的内容全是武戏,不演反戏,没有言情戏。据 《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安顺境内的地戏,“跳神者头顶青巾,腰围战裙,额戴假面,手执刀矛,且唱且舞。所唱戏文,或为东周列国故事,或取自封神演义、

①安顺市文化局:《图像人类学视野中的贵州安顺屯堡》,158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②(清)任可澄:《续修安顺府志》,353页,安顺,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1983。

③见孙兆霞等:《屯堡乡民社会》,198页,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汉书、三国,或为仁贵征东、丁山征西、狄青平南、说唐、杨家将故事,都属武戏。”①现存有《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楚汉相争》、《薛仁贵征东》、《薛 丁山征西》、《精忠传》、《岳飞传》、《杨家将》等约30个剧目。剧目反映的时 代,从商周到明,长达三千年,以唐宋两代的故事为主,歌颂忠臣良将和金戈铁马的英雄,宣扬忠君爱国的思想观念、忠孝节义和尚武精神,构成了军傩最主要特色,体现了屯堡人亦兵亦农的军旅特点。其讲唱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征战之激烈。如《薛仁贵征东》中“刀来戟架叮当响,戟去刀迎冒火星”等。

3.地戏武打的特点

(1)兼有武术和戏曲开打的特点,有套路和程式化的倾向

地戏主要表现古代的征战故事,表演围绕一个“打”字进行。动作以兵器的刺、杀、砍、打为主,粗犷、勇猛,虚实结合,兼有武术和戏曲开打的特点。 《贵州地戏简史》载:今存的安顺地戏,没有虚假的对打,也没有虚杀的动作。 演员全部手持剑、戟、刀、枪表演,而小童和丑角则用拳脚徒手打斗。②此外, 并有套路和程式化的倾向。

地戏表演,它虽是“演戏”,但当中确实有很多武术套路。演戏时渲染情节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打斗上,而整个打斗一招一式都很清晰,并非乱打一气。体现出屯像人崇尚勇武,这大概与他们自身的历史有关。地戏剧目全是反映历代征战故事的武戏,歌颂忠臣良将和尚武精神,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一套有别于其他剧种的武打套路,各堂戏班大同小异,乂各有特色。东路地戏武打以高桩为主, 而西路地戏则以矮桩见长。在开打套路上,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以虚为主,兵器短小,表演中注重架势、点到为止;另一种是以实为主,打斗中讲究真实感,近似于武术比赛,有的戏班甚至使用铁质的刀剑。打斗也形成一些固定的套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动作幅度较小,两人交换位置时往往用“牛擦背”紧贴而过, 演区在四五步之内;多走下“三路”,常用“扫腿棍”;敌我双方动作对称;武打动作较小,点到即止。地戏武打套路尚有:抢刀、挂刀、接刀、贺刀、拖刀、 碰刀、栽刀、操刀、挡刀、追刀、洗刀;刺枪、扑枪、隔枪、搅枪、梭枪、垛枪、刀枪、冲枪、接枪、花枪、顿枪;刺四门、通袖锤、互挂、洗刀、搅刀枪、 拖刀计、鸡打架、握刀在手、绞刀、撬三刀、牛迈式、回马枪、扭身拍枪、围城刀、双飞脚、摇豆步;双凤点头、怀中抱月、古树盘根、雪花盖顶、苏秦背剑、 黄莺展翅、三指插秧、四门开锁、童子拜观音比武、鸡爪、败退、打背、抱拳、 单比棍、双比棍、四门开锁、抱月、避棍、双凤、单凤、刺咽喉、打背包、倒铜

①任可澄:《续修安顺府志》,353页,安顺,安顺市志编纂委员会,1983。

② 高伦:《贵州地戏简史》,53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

旗、双手握球、平腰棍、扫脚棍等套路。这些套路,拼打动作有力、粗犷、勇猛,没有虚打虚杀动作。

(2)用真刀真枪进行格斗

地戏的武打不像京剧一样规范,但更逼真,它的打背板、打黄金棍等棍棒技艺,抛枪、梭枪等刀枪技艺,鸡打架、空拳对等徒手技艺,含有丰富的民间武术成分。使用真刀真枪进行表演的惯例至今仍保留在一些剧目中。地戏中武术、技艺以及真刀器械的使用,实则是一种古风孑遗。①其刺杀、砍打都是从上往下, 是骑在战马上的作战技法;刺杀都是看准对方的头部或咽喉猛刺一枪,而对方则 躲闪开或把枪撩开。这些动作只有亲身经历军旅生活才能模拟出来。

4.地戏中的十八般武器

据调查,地戏演出,演员使用的兵器原为真刀真枪,体现了屯保人一面屯垦,一面练兵以防不测之患的特点。地戏兵器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刀、枪、矛、 钩、佥k戟、斧、钺、棒、铛、鞭、锤、棍、拐、铜、大刀、禅杖等。后来逐渐演变,如今,有的地戏班子兵器尺寸有所缩小,并以木质取代铁质,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具。

5.击鼓鸣金——音乐所演绎的战争气氛

地戏表演时无丝竹柔靡之音,有金鼓齐鸣之震,造成一种战场厮杀、搏斗的节奏和气氛。乐器有“聚将鼓”、“战鼓”、“行军鼓”和“十字鼓”等。鼓点时而平缓,时而激越,松紧有度。其舞实际为“打”,表现战争中的对打格斗。演员们额上戴以简练夸张的“脸子”即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地戏中吸纳了古代战争中的各种技击、格斗动作,刀来枪往,一招一式,模拟着古代战争格斗中的场面。在厮杀、挡、架的格斗中虚实结合,形神兼备,产 生极为逼真的古代战争景象。

6.面具上画出的武韵

面具,乂称“脸子”、“脸壳”、“木脑壳”、“大牙巴”,是傩戏的主要装扮手段,也是这些剧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演员在地戏演出时都要戴上面具。艺人们 说:“地戏玩的就是脸子安顺的地戏面具的戴法与傩堂戏有别。傩堂戏的面具戴在脸上,而地戏的面具置于额头之上,以便于武打。

地戏面具同时具有神格和人格。面相有文(官)、武(将)、老(将)、少 (将)、女(将),俗称“五色相”,还有正派将军与反派将军之别。除主将外, 还有小军等类别。雕刻艺人,将众多的历史人物,分为正、反两大类,将人们的 爱憎好恶,注入面具之中,使观众一目了然,忠奸分明。地戏无生活小戏,全是

①刘俊整:《武术文化修身》,8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朝一代的历史征战故事,所以,武将面具在地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造型生动,而旦也最具特色。通过一系列的刻画,人物的剽悍、勇武、刚烈、威猛、深沉等性格特征表现的活灵活现。各种颜色也代表着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红脸多是刚直与忠正的主帅、将军,如薛仁贵、杨六郎、关云长等;肉色脸多为英俊美貌的少将、女将,显得器宇不凡、豪放稳重,如岳云、薛丁山、罗成、樊梨花等;青脸多为凶猛骁勇、性格暴烈的猛将,如盖苏文、单雄信等;绿脸为大力勇猛之将,如雄阔海、孟怀元等;黑脸表示刚直暴烈、勇猛的武将,如杨玉成等。将帅面具的头盔、面部造型及用色的变化,使人物显得栩栩如生,精、气、 神、形等浑然一体。

浏览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