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3岁看老,命数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并不可信,但当你回头再去看时,却又是这般巧合。据李小龙的母亲何爱瑜回忆,每逢拍戏,李小龙就会精 神抖擞神采奕奕,但是到了上学时,就会无精打采找各种理由赖床偷懒。前任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兴趣所致,李小龙在学习上 一塌糊涂,可演艺之路却发展的相当顺利,不久,他又在一部《人之初》的电 影中出演小主角。影片本身没有多大亮点,但是李小龙动情的表演却博得了圈 内人的一致称赞。自身的天分努力加上父亲的关系,李小龙出演的电影角色也 慢慢多了起来,先后在《梦里西施》《樊梨花》《花开蝶满枝》等影片中扮演 不太重要的小角色。尽管没有薪水,而且都是在学校假期或夜间拍摄,但李小龙仍然十分投入,闲暇时,就跟着剧组看别人表演,一边看一边模仿,乐此不 疲。那时候最矛盾的人就是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他既担心演戏会妨碍儿子读 书,将来找不到正经出路(在当时人看来,唱戏演戏都属旁门左道不务正业之 列),又觉得儿子读书不好,演戏至少能保得衣食无忧。这在当今社会仍然是一个普遍问题——究竟是选择为大多数人认可的职业,还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 特长让他们走自己的路;究竟是四平八稳按部就班地规划人生,还是敢于闯出 去同时面临非议和失败的风险?父亲的犹豫让李小龙有了更多从影的机会。1950年,10岁的李小龙与父亲一起出演了根据袁步云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 《细路祥》。李小龙能够出演主角细路祥也是事出偶然。当时,编剧袁步云和 导演冯峰正在挑选细路样的扮演者,试了十几个少年都不满意,碰巧遇见了随 父亲来片场玩耍的李小龙。李小龙不小心踩坏了一件道具,还大声跟剧务争 吵,说是道具自己不结实,不是他的错。李小龙敏捷的身手、顽皮的表情和那 股子不服输、不低头的气质让两人眼前一亮,当即拍板——主角非他莫属!细路祥讲述的是一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动人故事,李小龙在片中有着精彩 的表演,但是到了后期制作时,剧组又碰到一个棘手的难题:首次担当主角的 李小龙,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艺名。在之前的影片中,李小龙多用“小海泉”或“新海”充当艺名,即名角李海泉之子、新一代李海泉。李海泉觉得这是儿子 首次主演电影,而且表现出了过人的演艺潜质,不能用这类不伦不类、借用父 亲名气的名字来当艺名。《细路祥》的编剧袁步云非常喜欢李小龙,袁步云在当时就有“鬼才”之 称,给李小龙起艺名的任务自然落到了他的肩上。袁步云苦思多日,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名字,直到有一天他路过九龙油麻地戏院,突然听见一个票贩子正在 门口大声吆喝:“大龙生小龙,确是世上难逢,看一看,你就大开眼界,看过后保你行运一条龙! ”袁步云一拍脑袋,大龙生小龙,说得不就是香港影坛 大佬李海泉和他的儿子李振藩吗?李振藩出生在龙年辰(龙)时,浑身上下有 透着一股子“龙子” 一样的英气,况且,龙还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以“小龙”为名,可谓恰如其分!“李小龙”,这个日后响彻海内外的名字就此诞生了!《细路样》公映后,李小龙所扮演的那个生龙活虎、有血有肉,而又叛逆 不羁的小阿飞形象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李小龙的本色出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底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路祥在剧中那句经典台词:“那些为富不仁的人,不偷他的,偷谁呢? ”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共鸣。当时就有人指出,这个拿“用手擦鼻子”当招牌动作的“细路 样”,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国际巨星。不过李海泉没有被铺天盖地的赞誉声冲昏头脑,在他看来,儿子的学业才是最重要的,演戏只能算是副业,李小龙学习松懈,很大程度上是拜演戏所 赐。李小龙也因为成绩不好和打架闹事而被迫经常转学。在这段时间里,李小 龙上学、转学、拍戏,大量出演配角,拍摄了《苦海明灯》《慈母泪》《父之 过》《千万人家》《危楼春晓》《爱》《孤星血泪》《守得云开见月明》《孤 儿行》(又名《苦命女》)《儿女债》《诈癫纳福》《早知当初我唔嫁》《甜 姐儿》《雷雨》《人海孤鸿》等风格各异的近20部影片。在这些影片中,李小龙所扮演的大多数是与自己性格相近的问题少年,但是不论以何种角色示人, 李少龙都能十分到位的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或顽劣不堪、或楚楚可怜、或霸道可恨,与他演对手戏的也大多是当时香港的一线明星,使得李小龙 的演技和人气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1957年,17岁的李小龙已从一个稚气男孩长成一个帅气少年,他一改往日 顽皮形象,在曹禺先生名作《雷雨》改编的同名电影中出演二公子周冲一角。 他所扮演的周冲英俊儒雅、单纯善良,一经亮相,就受到广泛好评,成了无数 少女的梦中情人。第二年,李小龙又在吴楚帆的电影《人海孤鸿》中出演一 个轻佻暴躁、性格倔强的问题少年阿三。影片上映时,李小龙已经远赴美国, 但是片中所反映出来的香港青少年社会问题仍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人海孤鸿》是李小龙在青少年时代拍摄的最后一部粤语片,也是最能代表他演技的一 部文艺片。可以说,正处在青春期的李小龙,其身上已经散发出了足以令万人倾倒的明星气质。李小龙如果没有去美国,而是继续留在香港电影界发展,他完全有 可能在几年后就一跃成为当红的偶像明星。然而他是李小龙,他骨子里流淌着 的是不安于现状和战斗的因子,他的名字——李小龙,也注定了他要走上一条 与常人不同的奋斗之路。人如其名,演戏之外的李小龙,也是一条不折不扣的 “小暴龙”。在普通人眼中,少年时期的李小龙从来就不是一个“好孩子”:他脾气古怪,他性格暴躁,他不爱学习,他爱搞恶作剧,爱打架,爱闹事,把家里整得 鸡犬不宁,在学校让老师同学头疼……除了拍电影,他几乎就是一个到处惹是生非的小混混。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闹的孩子有出息”,《大宅门》里的白七爷,当年不也是因为犯浑被他妈赶出家门的吗?那些生性顽劣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一旦开窍,往往会取得常人难以想象的成就,李小龙就属于这类人。人们一提起李小龙,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他那强健的肌肉、健美的身材、厉声的怪叫、电闪雷鸣般的招式,然而幼年时的李小龙却很瘦弱。为了让生性好动的儿子强壮起来,李海泉决定让李小龙跟随自己练习太极拳。在很多人看来,李小龙的第一位武学老师应该是咏春拳宗师叶问,从拜师学艺的角度 看,叶问的确是李小龙的第一位师父,可实际上,李小龙真正的武学启蒙老师,正是他的父亲李海泉。李家三代习武,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是刀口上过活的镖师,李海泉也是有着相当武学功底的粤剧武生,在太极拳上有很深的造诣。太极拳也就成了李小龙学习的第一种武术。6岁那年,李小龙同时开始做三件事:上学、练习太极拳、拍电影。在李海泉看来,上学是学习知识,练习太极拳是强身健体,拍电影是培养兴趣,主 次清楚、偏废不得。在这三件事中,李小龙最讨厌上学,最喜欢拍电影,对太极拳则抱着一种极为复杂的态度。李小龙从小好动,喜欢到处找人打架,比试“武功”。也许有人会说,李 小龙从小就很暴力,我却不这么认为。任何一个人性格的形成,都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李小龙生性好强,不肯服输,喜欢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其次,李小龙出生在战争年代,动荡的时局也让李小龙从小就懂得了要用实力、用武力说话的道理,只有拳才能让对手害怕;最后,由于成绩不好,李小龙在学校里饱受歧视,他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在一次体育课中,李小龙与一位高年级同学发生争执,两人约定在课后进 行一场“决斗”,结果李小龙赢得了 “对决”,也品尝到了胜利的喜悦和击败 强大对手的快感。这种喜悦和快感成了李小龙在拍戏之外最感兴趣的事情。很多时候,李小龙会为了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大打出手,甚至连对方“不友善”的 目光也成了他动手的理由,然而这些举动没能为他赢得尊重,反而使同学更加鄙视他。这个时期的李小龙,活脱脱就是一个街头小霸王。不过也就是在这几年里,李小龙结识了小麒麟(本名际元宗)、楚原、梁柏镇等“死党”,小麒麟也是李小龙为数不多的几个终身好友之一。因此,在李小龙看来,练太极拳既不是为了强身健体,也不是去体会什么 “中华传统武术思想”,他天真地认为,只要是拳法,就能用来打架,只要是 能打赢别人的拳法,他就学。于是,每天清晨,他都会跟随父亲练习太极拳, 几年下来,不但能像模像样的比划上一套拳路,身体也结实了不少。不过李小龙很快就发现,自己每天耐着性子练习的太极拳根本就不能用来打架——在一 次发生在小巷子里的“实战”中,摆开太极拳架势的李小龙被练过“功夫”的 对手轻松击倒。
浏览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