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董文科特荐李宝玉到苏州吴谷宜家执教,期间前来学习 的还有南京高等师范学院的英语教授,吴江人张士一。当时,东吴大学 学生吴兆基、怡园业主顾孟明和观前街庆泰钱庄的帐房先生王赞侯均 为致柔拳社苏州分社社员。他们通过吴兆基父亲的关系,在吴谷宜家 拜李宝玉为帅。据吴湘泉《练拳五十七春回忆录》记载,当时李宝玉所 练之拳“其拳路之精彩,从未见过……,步履轻盈,上身正直,下盘稳固, 手势圆活,气定神闲”,推手时,“只偶一发劲,即把对方如球似地抛出 ……,却又立即探手把对方拉住”。他们向李宝玉行拜师礼后,“老师首 先宣布了三条戒律:第一,不准炫露;第二,不准先动手,可自卫而不可 轻易伤人;第三,不准随便教人”。李宝玉教的虽是郝为真的拳式,却无 门户之见,他认为:“太极虽有各家各式,但只要有真正的内在实质就是 好的;决不能只顾外表形式的追求。练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不要追求 花架子”。“所有的内家拳,其要旨不外是精、气、神并重。练功要始于 精,终于神,而自始至终应以气贯之”。主张“在练拳的基础上,可以练 练推手,推手可促使腰腿周转灵活,步履稳健,进退自如。如果光练架 势而没有推手的外力作用,是难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同时他也讲:“太 极无法,动即是法”,不能以推手代替练拳。
3个月后,李宝玉应南京国术馆邀请,前往南京教拳。到南京后 不久,便推荐同门师兄郝月如到南京传艺。他本人则返回了北方。 关于李宝玉离开南京的真相,据吴文翰《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的考 证:“除其为人狷介、不善应酬外,与山西太原请他前去教拳也有很大 关系”。李宝玉的师兄刘东汉在太原铁匠巷开了家拳场,教家传三皇 炮锤和太极拳,颇有名气。拳师牛天禄要与刘东汉择日比武。刘东 汉遂约李宝玉前来助战。李宝玉到后不久,在庙会见牛天禄与其弟 正欺侮一外地卖艺妇女。李宝玉上前制止,牛天禄不服,二人便交手 开战。李宝玉一个“扑面掌”,按在牛天禄脸上,牛天禄许久才勉强站 起。于是比武之事自动取消。从此,李宝玉名扬三晋。如今山西省 昔阳县赵庄乡赵庄村、南横村和昔阳县城内还有不少人练武式太极 拳,当地著名拳师乔显峰、胡天俊等人的师祖就是李宝玉。
1930年,英国人在南京设擂,擂前口出狂言,欺我中华无人。李 宝玉应董文科请求,与李见性一同,再赴南京。在开擂之前和开擂之 初,李宝玉帮助董文科仔细研究了英国人的特点,制定了完善的攻擂计划,并对董文科进行了短暂而严格的战前训练6使得前文科将英 国大力士打下擂台。
太原县警察局局长李槐荫,系李亦畲外孙。1932年,他顺应时代 需求,与胞弟棠荫积极联络各界人士,组建“山西省国术促进会”,聘 清郝为真曾孙郝长春教授武式太极拳。后又聘李宝玉、张振宗、韩钦 贤及李召荫(李启轩之孙)、张旗等莅晋授拳。为扩大影响,山西省国 术促进会还举办了百日擂台赛,李宝玉被公推为台主。各地来晋武 林人士不下千余人,王子平、孙禄堂等武师也闻讯前来参加。
李宝玉次女李桂花(1920 ~ ),自幼天资 聪明,勤奋好学,每日里从窗户孔里看其父 练拳,暗中学会了太极拳套路。13岁才在父 亲面前表现出来。此后,李宝玉每日悉心教 授李桂花拳术与拳理。
李桂花深受其父真传,她所演练的拳架 十分规矩严格,曾有练功10年不卸甲之说。 李桂花24岁由邢台会宁远嫁湖北应城,因事 务繁忙或生活坎坷,练拳时有间断,步入古 稀之年后,每天只练一趟拳架.但因其原本功底深厚,与青壮年最健者或拳师顶手时,对方皆被她将胳膊顶弯。 由此,足见其功力之深厚。
李宝玉在山西教学多年,回到邢台的具体 时间尚无从考证其弟子光步孔之父光老善 是邢台商务会的会长,李宝玉返邢后,开始便 住在商务会内,与武术界人士尚有来往。后来 则闭门谢客,很少与世人交往了。
李宝玉晚年以做小生意为生,时常得到任 县石逢春的帮助,出于感激,悉心向石逢春传 授太极拳。石逢春为人忠厚、学拳也肯诉苦.晚年教了许多徒弟,在家乡颇有名气。图2-12李枝花拳照
李圣端李圣端(1888~ 1948),名斌,字圣端。回族。 家住邢台南关羊市水坑。李圣端天资聪颖顽皮, 不喜读书,偏好舞枪弄棒。幼年时随乡友陈发达 习查拳、弹腿。郝为真首次来邢台教申文魁等人 练武式太极拳时,课徒之余,经常到附近茶馆吃 茶下棋。正值少年的李圣端也偶尔到同一家茶 馆下棋。郝为真见其骨骼端正,聪慧过人,仪表 不俗,又知其喜爱武技,遂收其为徒,传其武式太 极拳。自此,李圣端摒弃杂务,专心学拳,深得郝为真喜爱。
1907年,李圣端母亲去世。本应主持家计的他,为潜心学武,将祖产“回春酱园”、“稻香村”等三处店铺托亲友照管经营。自己则闭 门蛰户,潜心练拳,每H走架6趟为一遍,日练3次,寒暑不易,风雨 无间。练功日久,院内砖地被踏成沟,为了增进腰臂功力,本着“重练 轻用”的原则,自制铁杆、铁剑,练习太极扎杆和太极剑术,同时兼操 铁砂掌和拧筷子等辅助功法。经过多年艰苦磨练,练就一身惊人武 功,走架打手多随郝为真神髓。李圣端曾用手掌对一头黑牛发声吐 力,黑牛应声倒地,宰后剥皮时竟见李圣端掌按之处有一乌黑掌印。 从此声名鹊起,被人称之为“铁掌李”。警平W 7 . ' 邢台城西李某,绰号“黑旋风”,素擅长拳,不易破解,江湖上颇有 名气。是年从外地教拳返里,慕名专访李圣端,并执意过招试技。李 圣端邀其于回春酱园楼上,李某抢先发招,揉身疾进,狂喝“着打”,左 拳虚晃,右拳劈面打来。李圣端见其来拳迅猛有力,不敢大意,侧身 用右手轻轻棚出。李某左拳又穿肘打.到,李圣端移步转身,左掌捋采 引化,跟着一个“如封似闭”,急如闪电按向李某胸膛,口中发声,双掌 吐力,李某应声而起,跌出丈余,头下脚上地侧插在墙角的粮囤里。
邢台牛市阁(音gao)外菜农张某,身高力大,四肢特长,外号“猩 猩”。张某索习梅花拳,好勇斗狠,目中无人,轻视太极拳,讥之为“摸 鱼”的“老头拳”,扬言要与李圣端较量。李圣端素知其为人狂傲,称 即一方,意欲训诫之。遂与张某约定,在刘老善花园比试高低。刘老 善是前清武举,花园宽阔,周围筑有五尺多高的花墙,园内花木蕨蕤, 清幽宜人,墙角有一处空地,为刘氏后人习武之地。李圣端带弟子王 德贵、陈固安、陈恩禄三人前往践约°李圣端彬彬有礼,张某却语多 傲慢,笳步蹄到李圣端面前,一招“二龙戏珠”竟往李圣端双目戳来。 此时,李圣端身着灰绸长衫,见状并不慌忙,一缩身让过张某之手,跟 着进步,一个,,野马分鬃,,,左手掠面,右手按腹,将张某打得腾空飞 出,撞在花墙之上,人倒墙塌,张某竟被打晕过去。王德贵、陈固安连 忙过去,把张某扶坐地上,李圣端施以按摩推解之术,张某才苏醒过 来。李圣端命二弟子扶其慢慢走动。张某拱手屈膝跪拜,求李圣端 收他为徒。李圣端见张某语出挚诚、遂纳为弟子,育之以武德。张某 从此洗心革面,再不敢称输乡里。人们提起李圣端,都叫他“太极 李”,本名到很少有人叫了。 . ,
李圣端进入中年,艺业大成,尤其是“铁砂掌”和“鹰爪功”更是不 同凡响。他置商务、仕途于不顾,于1930年同拳友王彭年、郝中天、 郑月南、陈兰亭等人将原“少林会”组建为“邢台国术研究社”。广收 学员,教授查拳、六合拳、太极拳等拳术和各种器械。这些拳师皆为 一时人杰,各有专长,因而社内学员进步很快。李圣端为了光大太极 拳术,不仅教拳不取酬,还自己拿出钱来办社。他择徒严,不保守,选 择回族优秀子弟授以太极拳术,培养出众多武术人才,其优秀者如陈 固安、马荣、王学政、陈恩禄、王陛卿、王典五、王德贵、王德春、至万 庆、张德禄、杨自修等。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武师,为武式太极拳在 北方的推广发展贡献甚大。
就在这一年,晋军军长孙楚率部驻邢,在邢台北关的直隶第四师范 学校召开运动会,特邀邢台国术研究社社员到会表演°李圣端与部分 教员率学员赴会献技6表演内容丰富多彩,拳术器械、对打、单练,刀光 剑影,扣人心弦。李圣端的太极拳表演和他与弟子马荣的活步推手、定 步推手、四隅推手和散手,更是令民众和军中将士眼界大开。
浏览1,5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