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历史悠久、流传深广,而武术器械则是这朵奇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器械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而兵器则是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条件,故历代兵家对兵器的研制和配备都非常重视。由于战争的需要,兵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的兵器发展史。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兵器中,作为一种刺击武器,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械之首而受到青睐。枪,亦称长枪,是一种在木柄或竹柄上装有金属尖头,用以刺击的兵器。形制与矛相似,故枪亦称矛。明人程宗猷《在耕拿刺枝长枪法选长枪说》中载:“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枪起源于原始社会,历夏、商、周、秦、汉,形制屡有变革。据《古今及物考》记载,后汉时诸葛亮制造了2丈(4. 75米)长的木柄铁头枪和2丈5尺(5.94米)长的竹柄铁头枪。 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说:“后汉已广用枪,但其刃锐长,尚未脱矛头形也。”晋代枪的形制有进一步的改良,出现了钢枪、铁枪,体积较小枪头短而锐,使用方便而锋利,受到了兵家的重视,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晋代以后,枪被广泛使用于军中。至隋唐五代,枪已成为军 队的主要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善使枪者也日见日增。如《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哥舒翰,善使枪,追贼及以枪搭其肩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无不死者《旧五代史•王敬尧传》记载:“王敬尧’魁杰沉勇,多力善战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30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胜。宋史中记载的起义军领袖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时号‘李铁枪’”,其妻杨妙真善骑射、枪法,自言梨花枪天下无敌手”。又如,张飞、赵云、马超、罗成、高怀德、岳飞等皆为历史上的使枪能手。在唐代,枪的形制分为漆枪、白头枪、扑头枪四种。据传,白头枪、扑头枪为皇家禁卫军所装备,木枪较漆枪长,多用于步战,而漆枪多作为骑兵的武器装备。宋代的兵制沿袭隋唐,在军队中枪作为近战武器,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形制种类上内容十分丰富。据《武经总要》中记载,主要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短刃枪、短锥枪、抓枪、羡藜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不同形制的枪之功用也有所区别,有步兵、骑兵和攻城、守城之分,各尽其能。至时代,无论作为传统的作战利器,还是作为民间习武健身的器械,枪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枪法流派上也得到了迅速的分野,计有高家枪、杨家枪、马家枪、沙家竿子、罗家枪、显神枪、李家短枪、少林枪、峨嵋枪、韩家枪、石家枪、张飞神枪、金家枪、六合枪、石敬岩枪等。它们内容丰富,枪法有别,各有特点。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长枪总说》中道:“夫长枪之法始于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明何良在《陈记》中也说:“马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唯杨家梨花枪法也。”
枪的形制在明代趋于简化,且更着重枪的实用。例如,铁钩枪的刃和钩都比原来有所缩短,仅1尺(约30.1厘米),便于 随挨牌进攻;龙刀枪有旁刃、可砍、可戳;长枪长度为1丈2尺左右(约3. 72米),其中枪头长度一般为3寸至7寸(约9. 33至21. 8厘米),重量不超过4两,枪杆多以木或竹为之。枪的形 制改进促进了枪法和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用枪的技术含量,枪法技术和理论也日趋完整。如何良臣《阵纪》中说:“凡学枪先以进退、身法、步法,与大小门圈之串手法,演练,继六真八母二十四式的厮杀,练手能熟,心能静,心手与枪法混而化溶,动则裕如,变不可测。”又如程宗猷在《长枪法选》中说:“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孥,当中一点难遮架;去如箭,来人线,指人头,劄人面;圈里搭,圈外看,圈外搭,圈里看,高低远近都要见。你枪发,我枪孥,你枪不动我枪劄。”他们都对枪的练习和枪法的运用做了绝妙的阐述,字字珠矶,招招高妙。足见明代对枪法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已达到相当水准。清初,枪在形制方面变化不大,枪的种类有长枪、钩枪、线枪、钩镰枪、十字枪等,这些枪都是八旗绿营中的主要兵器。当时,除了在军事中的作用外,枪在民间也广泛地流传,学枪、练枪、研究枪者不喷嚏其人。这一时期,拥现出了许多有关枪法的论著,如《手臂录》,对枪法作了精湛而全面的论证,对石家、马家枪、沙家枪、杨家枪、峨嵋枪、程宗猷枪和梦绿堂枪等都作了客观的评述,是一部不可多得,十分有价值的著作。至清末民初,军事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军队配制了大量的热兵器——各类枪炮。枪在军事方面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然而作为武术器械,枪却受到国内外武术爱好者的推崇,并得到了新的发展。目前,在国内外流行的枪有大枪、长枪、花枪、双头枪、单头双枪、双头双枪、钩镰枪等。它多采用白蜡木做杆,钢制梭形枪头,头和杆相接处系有红缨。比赛用枪有一定要求,其长度一般等于人体直立手臂伸直的高度,枪杆的粗细根据使用者的年龄、性别而定。枪法以拦、拿、扎刺为主。拦拿之法是拨、挡、防御对方避击之法,拦拿时动作之圈宜小不宜大,以防对方兵器乘虚而入;扎刺,是进攻性枪法,又称刺枪,枪身平直,出枪要迅速,为达枪尖,做到枪扎一线”,似蛟龙出水、猛虎入洞,锐不可挡。此外有缠、崩、点、穿、劈、圈、挑、拨等枪法。演练要求身法轻灵、步法快速稳健,身枪合一、完整不懈。当前,流行的枪法套路内容十分丰富,计有六合枪、梅花枪、锁喉枪、金枪、高家枪、鲁侯枪、少林枪、张飞神枪、枪山排子、摆眉枪、画眉枪、四季枪、阴把枪、左把枪、子龙枪、峨嵋枪、八卦双头枪、形意枪、太极枪、甲组枪、乙组枪、规定枪、自选枪等。八卦双头枪是八卦门长器械之一种,相传为八卦掌一代宗师董海川所传。董海川出生于清嘉庆三1797年10月3日,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12月5日。原名继德,后改为海川,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他自幼习武,臂力过人,精于各种拳械,尤精二郎拳,后拳技愈精。董海川性豪爽、喜交游、任侠尚义、名满乡里,相传年青时外出游历,寻师访友,路经九华山(一说雪花山)迷失方向误入乱山中,遇一小和尚习技于树林之中。因其出言不逊,引起两人交手,被小和尚连续击倒三次,始服,即拜小和尚之师毕澄霞(即红莲长老)为师。长老授以八卦掌和各种拳械,以及练气导神之法。澄霞说:“吾术以转体导气为本,以拳械为用,学而习之参之,功造其极,可独善其体而无敌于天下。”海川公尽其能而学之,朝夕演练不遗余力,数年后艺大成而返,每与人交手皆无敌。
相传,海川公曾参加义军,后获罪受宫刑人肃王府当差。时有沙回子夫妇,素知肃王好武艺,乃携其妻自荐为门下客。王试其技而悦之,乃择日笺请宾客来观沙回子夫妇表演武择。即日,沙回子夫妇演武于庭前,来宾和府中之围观者水泄不通。忽然王爷呼唤海川献茶,由于人多拥挤而难于献上。情急之下,海川一手托盘,一手提壶,跃过人群至肃王面前飘然而下,并一一为客献茶。肃王大惊问道:“你莫非也精于武技么”海川答:“略晓得一些。”王爷乃令海川表演。于是,他从容起舞,左翻右转,身法轻灵自然,换掌走势千变万化,时而两手托天白猿献果,时而指上打下乌龙缠身,真乃是行云流水,恰似长江之水滔不绝。观看者无不目瞪口呆,全场鸦雀无声。王爷与众宾客正在惊诧之间,只见海川公提气腾起丈余后旋转而下,落地无声。 继而,他扎枪、舞剑皆神出鬼没,变化无穷。肃王大喜,遂委以府中总教师之职。之后,府外求教拜师者纷至沓来,其名声遂播于京师。后来,海川离开王府专事八卦掌传播,这时从学者愈甚,不下数百人。海川所授之八卦掌是根据伏羲氏所创八卦推演而来的,主要掌法有单换掌、双换掌、顺式掌、翻身掌、磨身掌、背身掌、三穿掌、回身掌等八大掌。八卦经周文王演化为六十四卦,八大掌则演化为六十四掌,因左右掌互练,故共有一百二十八掌。由于掌法变化无穷,因此又名游身八卦连环掌。海川一生授徒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言传身教,毫无保留。 凡初习八卦者,必先授于罗汉拳、二郎拳等,再授八卦掌基本功,然后依次教授堂法套路。习之纯熟,始授以走、穿、挑、打、推、托、带、领、搬、扣、劈、进、捉、拿、勾、挂等招法。继而授之八卦刀、八卦剑、判官笔、日月双阴阳锐、孤形剑、鹿角刀、链子锤、八卦双头枪等器械。他所授徒众甚得其妙,各有所专,姣姣者有尹福、程廷华、马维麒、史计栋、宋长荣、刘风春、刘登科、梁振甫等。廷华,是海川之高徒。因在京从事眼镜业,故世人又称其为“眼镜程”,在海川徒弟中出类拔萃。他亦授徒颇众,并将生平所学悉数授于徒弟。其子程有龙、程有功、程有信和其侄程有生深得八卦之妙。之后,程有生又将所学之八卦双头枪传给孙志君等弟子。由于八卦双头枪在程生子弟中广为流传,故又称程派八卦双头枪”。在几代八卦掌派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八卦双头枪已成为八卦派独门优秀传统枪术套路。
浏览99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