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断乃可。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 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 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昧,所谓“凝神于 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 光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度阴踽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 中也。
五
心止于脐下,曰疑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 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 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 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六
真消息,玄关发现时也。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 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 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可类推矣。
七
学道甚难,传道亦不易。传道者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 学道者可不耐烦乎?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 一成。孔子曰:“知几其神乎?”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 之息,非神不知也。今为分之曰:微动者几,大动者直。欲知其几,使心、 使意、使念,终不得见也。神乎!神乎!
八
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 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 “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 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
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 则道心见。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顶真学道,要把道当为 奇货可居,乃有效验。
十
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 为栖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 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拜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 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 班 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 于事守其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咄! 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十二
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 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 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 扰,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气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 不离,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 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十三
大道从“中”字入门。所谓“中”字者,一在身中,一不在身中。功
夫须两层做:第一寻身中之中,朱子云“守中制外”,夫守中者,须要回光 返照,注意规中,于脐下一寸三分处,不即不离,此寻身中之中也;第二 求不在身中之中,《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此未发时,不闻不见, 戒慎幽独,自然性定神清,神清气慧,到此方见本来面目,此求不在身中 之中也。以在身中之中,求不在身中之中,然后人欲易净,天理复明,千 古圣贤仙佛,皆以此为第一步功夫。
十四
打坐之中,最要凝神调息,以暇以整,勿助勿忘,未有不逐日长工夫者。
十五
凝神调息,只要心平气和。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心平“平”字 最妙,心不起波之谓平,心执其中之谓平,平即在此中也。心在此中,乃 不起波。此中,即丹经之玄关一窍也。
十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 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十七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①息之息,息乎其息 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 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②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十八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 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③、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之身一般。
真,底本作“不”,据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本改。真,底本作“不”,改同上。
母呼亦呼,底本漏缺,据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本增补。
十九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转悠扬,聚而不 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乎百 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 息息相依,河车之路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 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 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 守得他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 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二十三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 内乃可,不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二十四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 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 乌足道!
二十五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 演。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溜,则无精涸之症,而 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凝,乃可以却病, 乃可以言修矣。
二十六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 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百两不换一分, 道人何必与世上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 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 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
二十七
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 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 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二十八
炼心之方①,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 一片凉可也,再求大凉不可也;数点蚊不足畏也,必求无蚊不能也。自微 及短,当前即炼心之境。从②苦中求甘、死里求生,此修道之格论也。
方,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道藏辑要》本作“法气
从,底本及空青洞天朱道生刊本无,据《道藏辑要》本增补。
二十九
金丹之道,虽曰易知难行,然不可不求其知,以为行之地也。知苟不 正,行于何往?知苟不精,行安所入?知且未熟,奚云口诀?
三十
学道之士,须要清心、清意,方得真清之药物也。毋逞气质之性,毋 运思虑之神,毋使呼吸之气,毋用交感之精。然真精动于何时,真神生 于何地,真气运于何方,真性养于何所,是不可不得明辨以晰者,而细言 之也。
三十一
警 气慧者,神自清。气即人身之时神表也,有何难知?特患心不静定耳。进气,是修道第一步要紧工夫。若不静心细参,则不能知终知始,如何便 丰匝 得下手?懵懂下手,知此不知彼,心中忙了又忙,遂时时有琐碎之心,而不团聚,故本一心,分作数心,何能一心做工夫?凡学道,总要诚一,一枪下马,免得另来打战
白紫清《调息诀》云:夫调息有法度,有器用,有火候,三者有参伍 错综之妙用,须知之熟,思之稔,下手自旁然而解。调息火候,有摄取之 息,必要能虚、能谦,精方入鼎,所谓缩地法也;有采取之息,神要不动 不摇,药自就范,所谓拿云手也;有交媾之息,须要六根大定,片念不生; 有进火之息,以意逼之,所谓“起巽风,运坤火”是也;有退符之息,以 神敛之①,所谓“归其根,复其命”是也;有卯酉沐浴之息,乃柔字而已。 诸般调息与法度、器用,宜参看。调之者,调度得其宜也。
紫清翁《动几论》云:孔子曰:“几者动之微”。又曰:“夫乾,其动也 直。”孟子以“直养”,是以微动之直,养而至大,塞乎天地之间也。直, 刚气也,即乾爻之一也,即初九也,即颜子“得一”之“一”也。直与 一一也,动在人之窍中,十二时皆有。总要静以存之,方能动以察之耳。 无味之中寻有味,无事之中寻有事,其在斯乎?
陆潜虚者,明嘉靖间回翁度之。其《论调息法》云:如何是勿忘?曰: 守自然。如何是勿助?曰:顺自然。如何守?曰:依息。如何顺?曰:平 息。依息则息能通息矣,平息则息能匀息矣。问:守与顺是二乎?是一乎? 曰:知所以守,则知顺之矣;知所以顺,则知守之矣。是二是一,原是不 错。由博返约,惟在凝神,切勿用意,如用意,则非真意。真意从静中 生,鸿漾初判,无有染着,乃克用之。故要死过来乃知生,不知生亦不知 死,生死是动静深机。
七
潜虚翁《又论调息法》云:凡调息以引息者,只要凝神入气穴。神在 气穴中,默注阴踽,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谓“隔体神交理最详”, 古仙已言之确矣。所谓“离形交气,别有口传”也。所谓“男不宽衣,女 不解带,敬如神明,爱如父母”,皆此凝神聚气而已,故曰“道归自然”。 《参同》曰:“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此之谓也。
浏览6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