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经论”意义双解谈:备受推崇的《太极拳论》相传为王宗岳呼传,而有人论证实为 张三丰太极道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传至王崇岳,王宗岳根据《太 极拳经歌诀》而整理出《太极拳论》。我们姑且不论它们出自何处何人,也不管哪家哪派,仅就现存和公认的秘谱——《太极拳经歌诀》和《太极拳论》(以下简称“太极拳经论”或“经论”)这一最有价 值和最早正规出现的太极拳理法专论,谈些粗浅的认识。人灵字活方法多:俗话说:书是死字,文是活文。活人读书要把书读活太极拳 经论”是古代哲学思想和人体物理力学之理相结合而总结出的有独到理论和独特功法的经典性文字。虽然武技、方术、功法等在古代多属秘传口授,不以文字记载,而记下的文字往往也隐晦深奥 或用别语指代。君不见道教丹功历代多隐语,让外人不知所云;近代虽逐步简化通俗,但关键字眼和“火候”仍让读者如坠云雾里。 所以“经论”写得再好,其间也不是准确无误的。其中既有传抄上的错误,也有人为的保密设障,让那些读经文之人深刻理解并实践检验之。结合体悟身知,活用多种方法来判断“经论”上的关键字眼,可以对比而得出可行的结论。 “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悟功夫”至少说明: “书读无字处”,真正的功夫不是用文字能写出来的,所写的只是一种道理, 一种方法和途径,而这种方法和途径完全靠读者的心意去理解领会。现代人对古文的断句标点存在分歧,古文在古代也存在不同 理解,君不见《道德经》不同版本的断句理解。太极拳谱、拳经、拳 论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版本。《杨式太极拳正宗》中第六章、第七章考证经诀、拳论清楚明白,全面、有说服力,尤其对乾隆年间版本的考证更是历史性突破。古代骈文更有相互错掉互换之处,加之可能有人为抄写的作弊,这样在读“经论”时就必须调词断句。 其理解的方法是多样的:有时字要互换;有时字要颠倒:有时意要反解;有时意在字后;有时句要断开;有时意是强调重复;有时为骈文的对仗而设局;有时针对自己;有时针对别人(或另外事物)除了对经文表面意义把握外,应结合功法实践作深一层理解。例如最通俗易懂的“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出自 王宗岳传《十三势歌》,除说明“师傅领进门,修炼靠个和“拳 艺无止境”的事理外,还含有太极拳于内的导引行气。经络走向、 穴窍位置、气血流动路线都是师傅秘传口授,言传身教,或面授机宜,而且内功的修炼,重在“无息”方式上。古代曾指呼吸停止或者 “胎息”为“无息”,此等甚至趋于“闭气”修炼和行经引气等秘法功 诀,不仅靠师傅传授,而且靠自己得法后认真修炼。所以我们对古 人精典经文的理解要有一定深度。同时“太极拳经论”上有更多、 更深刻的内容和生动的功法原理,必须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分析它。另外众多前辈老拳师在各方面对“经论”作注详解,这 彳造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指导方法。人我双辩细剖析:叁 “太极拳经话’中所包含的精奥哲理和确切拳理,不仅适应统一与个别两方面:而且在对阵两人的事理和独自一人的做法用意 上,也做了分析,所以不可片面理解为一方之事。如对待“双重”问 题,历来拳家论述颇多,但却有几种解释。1995年第12期《武当》 发表武式太极拳传人,当代太极大师姚继祖老先生的《谈“双重”》 一文,引出了 1998年第7期《武当》上马原年先生的《也谈“双重”》,还有1999年第6期《武当》上的赵增福、赵旭的《究竟何为 “双重”九三篇文章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看法,而且都是从“经论” 上寻求注脚、分析解释,但却在结论上存在很大分歧。为什么会在关键问题上有不同看法呢?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与整体、两个人相对论和一个人个体论的角度不同。姚老先生认为,从自身手足位置的虚实配合来解释“双重”是符合太极拳虚实变换拳理的;马先生和赵先生则认为,二人交手时,双方相向用力是“双重”,并言前者不正辞。诸公之观点,一为彼我之双重,二为一 之双重。太极拳以虚灵为本,尚轻灵松沉,对“双重”之病,关键看能否在实际中用太极拳原理来运化经论”分析得很清楚,双方用力交手抵抗,如果不用在粘沾化走而“顶”“抗”,则大力者胜,是可谓“双重则滞”,这是整体两人而言。而怎样分析个人之“双重”和“自身手足虚实之配合”呢?敌我双方交手,敌方力大则化走,这“化走”之势就是一方用力,另一方不用力顶抗,而是化走,谓之“偏沉则随”。关键看我 能否“周身一家”、“阴阳相济”。如果敌方进攻我左边,我左边松柔引开,右边向他还击,谓之“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此时可以是我左手粘化对方,为虚,而脚肯定由虚到实,与右侧配合反击对方。 反之,如果我左手的粘引不能与身体其他部位配合协调,即虚实分配不当,不能灵活运化,就不能制胜。至于他们商榷的拳架中“马步”式,两脚着地,两手同时出力 为“双重”之说,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姚老先生承袭武式太极拳,拳架风格紧凑,屈膝、跟步、起承开合有自己的特色,虚实分明,很少有马步架。而且推手也有自己的特色,两腿虚实比例随动作转换而调整,虚实变换中会有两腿平均承担重力的瞬间。只是此架不注重于此和变换较快,所以对此说有自己的看法。而赵先 生则为赵堡大架传人,在走架打手上另有一套风格。类似这样既有个体论和两个相对论的解释在“太极拳经论”中频繁出现,应从相对论和实践检验两方面来考虑。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个人心意和身体一动全身都动而分出虚实阴阳。动中求静、心空神静时神气合一,自然之境无为合度。就双方而言,交手时体现出不平衡的各种表象,如进退、刚柔、 上下等,而分开后都求平静安神以利再战。甚至有人分析,应该把个别字掉换为“动之则合,静之则分”,理解为“打出整劲”,合力击出,能合即能借,能借即拿则赢;静之分是“对位互争,自我放大; 岂有动则散势,静则束缩之拳?” (李紫剑谈太极)兼收并蓄实践知:天下太极是一理,尽管历来太极拳因不同手法形成各样风格,但他们遵循的原理是一样的。由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太极拳在源流、创始和经文论著上有许多迷雾,尤其是直接指导人们实践的拳理经论,一旦以讹传讹,那贻误的不只是几个人,而是世世代代。笔者在这里对传统“经论”的有关段落、句子的不同 说法,浅作理解,供诸君实践而论之。原文上有“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很多名师大家都认为:虚灵顶劲,立身中正不偏,方能支撑八面,以腰为主宰,气流循环不息, 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无处不随腰运动圆转。但是,我们如果改为“立如车轮,活似平准”是不是更贴切、形象一些呢?因为,在练拳架或者应敌时,固然要“尾闾正中神贯顶”,但关键还是要灵活, 灵活得像车轮那样圆转自如,而且要灵敏精确到像水平仪那样。 这与懂劲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是相通的。真正灵活如 秤准,身子圆活如车轮旋转,还得有助于灵敏准确的秤准来衡量, 一旦有外力就有相应的变化。 “立如车轮”有一个重心支撑点,能见力得力,随时变换重力点和支撑点,才能轻便灵快。 “活似平准” 才能听劲、懂劲、量劲而像水平仪或天平秤一样精确表现出来。 “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才是“从人贝活,由己则滞”,才能真正体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左重 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同动效应和境界。虽然仅仅换了两字,但却比原来更利于指导实践。在“经论”之后,一代宗师武禹襄传出“太极拳解”等经文中 有「相柔软,然后能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还有人认为, “极柔软然后能灵活,能呼吸然后能坚刚”。练太极拳十三势固然是用柔软之法,能积柔成刚须相当长时间,然后能极坚刚,但是这种坚忍的练拳,还要有单操发力和刚柔相近的训练。太极拳讲究极柔软,定能极灵活。能掌握呼吸之法“拿在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然后能发力刚猛,达到极坚刚的程度。笔者认为,后者比前者实用而富有指导意义。诚然,纵观“太极拳谱”中名家名谱的拳经、拳论、拳解之说, 各有千秋而流传至今,瑕玉互见,但真金不怕火炼,真拳真理是能指导人们提高太极拳技能的,只有实践——认识——再实践,不断汲取各方经验并总结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发展太极拳。

浏览63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