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山在旧东安市场撂地摊的时候,有个师弟叫宋振甫和他 一起卖艺,宋振甫曾受业于熊德山的父亲,瘦长身材,以“泼 脚”最为拿手。当时有东直门外摔跤名家金宝生常到地上帮场。 金宝生、熊德山、宋振甫三人乃莫逆之交,三人摔较技艺各有千 秋。金先生的“穿腿”、“脑切子”技巧奥妙,练法独特,可称为 独步天下。传说有一天,三人闲谈,有人提议三人今日“掐尖”, 即真摔。摆地的摔政是卖艺的买卖生意,有一定的套路程序,表 演的漂亮精彩以悦观众,撂地的买卖跤不能实战,把卖艺场当做 竞技场,打不下钱,岂不没了饭辙。金、熊、宋三人都有绝技, 胜负亦在伯仲之间,若一直描难免伤了和气。果然金与熊发生矛 盾,直到解放以后老哥俩也没有解开扣。
50年代初,熊德山先生率众在天桥三角市场设场卖艺。由 于地理位置不佳,伙计又少,熊德山先生是穴头,有时开场就 上,常给不知名的跤友(帮场的)配合(出托)砸了自己的牌 子,始终不如宝三跤场。到50年代中期,只好又回到北城两庙, 后来同评戏、相声合并,成立了西城曲艺团,演于各庙会。
年代初解散,由政府给大家分配工作,熊德山先生被分到东郊水 泥厂工作。业余时间受邀于东城体委,在东单体育场授课。熊德 山先生辛勤耕転,毫不保守,其弟子遍京城。熊德山先生晚年会 同弟子纪付礼撰写了《摔絞》一书,流传后世。
(七)“快跤满”满宝珍
中国式摔政形容使用动作速度快为“打闪纫针”,京跤前辈 中满宝珍先生在拌泮时速度之快可谓“打闪纫针”,故世人皆称 其为“快跤满”。
满宝珍,回族,山东人,1914年出生,住天桥西福长街。 从少年时随兄满广田学练通臂拳,为他打下了快速灵活的基础, 渐大后又跟其兄到红庙(宏济院)跤场,红庙在天桥东北方草市 大街。庙里有一尊石碑,为方型,高3米宽1.4米,此碑为记录 前门外天桥地区河道走向工程事宜。满宝珍每天坐在石碑前看大 人练跤,耳闻目染,渐渐地对摔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满宝珍先 生天资聪慧,一学就会,习武练跤举一反三,深得长辈的喜爱。 每天早晚两遍功,风雨无阻,十几岁时已初露头角,为同辈中的 佼佼者。其兄满广田做回民食品买卖,满宝珍先生每天早晨四点 钟起床练功,之后还要帮助大人干活,几十斤米豆由他一人磨 制,他右手拐磨,左手续米,单腿盘于膝上,手脚并用,磨完为 止。白天再随兄满广田在天桥做回民小吃的买卖,晚上到陶然亭 城根练功。满宝珍先生博采众长,广学技艺,翻、腾、跳、跃无 不涉足。练跤习武从不守旧,他将通臂拳的功法和劲法运用到摔 跤中,在实践中根据个人条件,创编一套适用自己的功法和技 法。其功法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通臂拳的特点,讲究冷、弹、脆、
快,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对插闪、揣等动作颇有研究,用来得 心应手,别具一格。他还根据摔跋的特点和个人身体条件创编了 一套基本功,并将传统功法的定步功法改造成活步功法,这套功 法既有实战意义,又有健身性和观赏性。
满宝珍先生每天抽工余时间练功,利用在路上行走的时间练 脑切子功、揣功、抹手功等,从而发展了摔跤基本功的练法,在 技术动作上多有创新,如抹手揣、借手揣、拉腰揣等都是满宝珍 先生的绝招,摔遍京城,无不佩服。
当年京津两地摔跤高手常有往来,切磋技艺,相互提高。一 次,满宝珍先生同天津摔跤名家张魁元(四大张之一)先生,在 天桥宝三跤场交手。张先生身体魁梧,臂力过人,善使勾子、别 子等大绊子,论跤份张先生略高一筹,而满宝珍先生身材矮小, 形体瘦弱,双方略有了解。张先生大站腔,属于高架,满宝珍先 生是矮架。搭手后满宝珍先生不给对方抓握,几个照面,谁也抓 不到对方。宝三站起来,让二位稍事休息,把二位介绍给大家 (杵门子)后,双方重新开始。搭手后,满宝珍先生抓握对方中 心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借手拉腰,进肩人跨低头直腿,紧 底手翻上手,将张先生从背上摔到体前,净利落脆,这个绊子叫 剁带拉腰揣。全场观众和在场同仁无不喝彩。张先生站起来哈哈 4说:“兄弟的揣真是名不虚传。”满宝珍先生忙说:“承让, 承让。”这场跤不是比赛,他们二位也不同级别,在带有表演性 质的跤场进行,也不止摔这一跤。这次只说明,满宝珍先生能在 津门高手面前用上绝活也算不易。此后张、满二位先生常有交 往,切磋技艺,并会同京、津两地較坛名家十几位结义联盟,成 了好朋友,大家恭维他,尊称为揣式满。揣式满的雅号传遍京、 津两地。
1946年满宝珍先生应东北跤界朋友和徐俊卿先生之邀,只身前往沈阳参加为庆祝光复举行的国术大赛。当时,邀请的全国 武术、摔跤名流有来自上海、济南、天津、南京和东北当地跤 手,计有几十人参加了摔政比赛。大会宗旨为“光大国术,振兴 民族”。东北被日本占领14年,摔跤运动只有在沈阳北市场撂地 跤场才能见到,社会上几乎绝迹了,这次比赛吸引了大批跤手和 观众。比赛在原日本飞机场举行,方圆几百亩的空旷场地上,挤 满了广大的观众和参赛的各路武林高手及跤坛名家。应邀前来观 战的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和东北地区的政府要员在主席台上就 坐。观看比赛的人约有上万,会场上人山人海。比赛采取擂台赛 的形式,不分体重级别,为三跤两胜制。满宝珍先生头一场轮 空,第二场对手身高体胖,实力极强。满宝珍先生充分发挥北京 跤的特点,抢手快攻,用了个裂手揣,将对方摔倒。第二下用了 个插闪,摔倒对方。这场政仅用三分钟结束战斗,又连续以绝对 优势战胜几名对手。这时有本地跤手张俊元上场应战,要和满宝 珍先生一决雌雄。张俊元在沈阳小有名气,有把子力气,眼有残 疾,形不压众,貌不惊人。满宝珍先生连摔几场,虽已筋疲力尽 了,但并未把他放在心上。张俊元搭手抢攻,左手抓握满宝珍先 生小袖,进肩人胯低头直腿,用了个拉腰揣,将满宝珍先生摔 倒。张俊元马上将跤衣一脱,说了声:“我贏了满宝珍了!”随 后,扬长而去。按规定三跤两胜,刚摔一跤就不摔了,就此满宝 珍先生获得东北大赛的冠军。发奖时,张之江握着满宝珍先生的 手说:“你的跤摔得真快。”自此,同行们尊称他为“快跤满”, 时年32岁。满宝珍先生在沈阳逗留几天,看望在沈阳谋生的京 城故交杨振声(黑杨四)、户海等人,边和同行们切磋技艺,边 游览了名胜古迹,然后就抱着金盾和奖品凯旋回京。满宝珍先生 此次东北之行受益匪浅,深深体会到跤艺之深奥,回京后更加刻 苦训练,潜心钻研。
到50年代初,满宝珍先生在天桥卖小吃,每H上午生意兴 旺时做买卖,过了中午再去跤场摔跤拿“黑杵”(暗中拿钱),又 做买卖又摔跤两不耽误。到50年代中期,餐饮业按行归口改为 公私合营,满宝珍先生酷爱摔跤运动,放弃小吃业,正式加人宝 三跤场专司摔跤,以此为业。
1958年组织北京摔跤队,满宝珍先生出任北京队教练员。 北京队集中了京城摔跤名家子弟,高手云集,风格各异。满宝珍 先生满腔热情地接受了任务,毫不保留教授基本功法和基本技 术,将北京传统跤术完整地传给后代,为60、70年代摔跤运动 的崛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满宝珍先生率队参加了第一 届全运会并获得了优异成绩。全运会后仍回到了天桥跤场,至 1966年文革初天桥跤场解散,满宝珍先生被分到宣武玛钢厂工 作。年近花甲的跤坛名家满宝珍先生,每天抡起十二磅的大锤砸 铁块,承担高强度的劳动,并坚持业余活动,经常会同王瑞英、 谭贵福、丁德连、胡子清、李亮、李永和等人在牛街扔掷子(铁 锁)。期间曾担任宣武区摔跤队教练,并经常参加北京和全国性 摔跤活动。他性格开朗,平易近人,一生不抽烟、不饮酒,洁身 自爱,没有不良生活习惯。因长年坚持训练,72岁还能上场表 演,而且精神饱满,动作娴熟,表现其扎实的基本功底和健康的 体魄,精彩的表演,博得了广大政迷和业内人士的好评。
满宝珍先生专业知识相当丰富,基本功知之甚多,提携后 辈,从不保守。很多当代摔跋名家出自满师,为国家培养了大批 摔较专业人才,可谓桃李遍京城,满宝珍先生的功法和技法极有 北京跤的特点,是当今北京跤的主要代表人物。满宝珍先生积极 参加全国摔跋研讨会,向大家介绍北京跤的基本功,从不保守。
80年代初,满宝珍先生会同傅永钧先生编写了《中国跤术》一 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学资料和历史资料。
浏览6,43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