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功保
杨禹廷先生在太极拳教学推广上做了大量工作,在太极拳教 法上有创新。他虽然忠实传统,但不拘泥传统。他所提出的“分 动教学法”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内容。我在《中国太极拳辞典》一 书中也将其作为一个辞条收录。请您介绍一下分动教学法的有关 情况。
翁福麒
分动教学法是杨老师所开创的太极拳教学方法,它以奇、偶 双数相配,把太极拳的高深通俗化。有利于普及推广。
太极拳荏晚清时期进入社会,即兴收徒面教。其教学方法大 概就是:老师比划示范,徒'弟照猫画虎;进而,老师再讲解含 义、要点。有的老师严格要求徒弟将少数几个基本动作练正确、 练好之后,再往下教,甚至有的人就连练拳套路的各式名称都不 轻易传授,因为有的拳式名称也含要义,以前的武术教学基本如 此。
杨老师习武之后发现了这些问题,但在旧的习俗下,也无可 奈何。等到他进入太极拳门内更感觉到,教与学是非常重要的 事。由于他苦心琢磨,细心思考,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总 结出“奇偶双数分动教学法”。按不同拳式的动作数目分出单、 双数,并冠以动作名称。定出单数的动作表示阴、退、屈、收; 双数的动作表示阳、进、伸、放。认真细致地把拳式多样复杂的
动作,分解为较易的简单动作,再相连接。这样既明确方便,同 时也将姿势、动作用文字固定下来,避免了虽然此拳同出一家, 却大不相同。如此做法不但有利于老师教、徒弟学,更是进一步 说明太极之理。将阴阳相生、互相转化等等概念用拳式的动作表 达出来。
杨老师在1924年用墨笔、毛边纸写出《太极拳教学讲义》, 并呈送王茂斋师爷审阅。王师爷看后说:“写得很好!这样做能 教得明白,学得清楚。”杨老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和探求:体 悟太极拳至理。后来又利用圆周角度,制订出<方线”和通俗 易懂的道理,代替了八卦的玄虚奥妙,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 方位Q
所以我们说,杨老师开创的“奇偶双数分动教学法”使太极 拳的动作起止明确、阴阳清晰可辨,变化的中间过程讲得清楚, 让学拳者有方向可循,有明路可走。
杨老师在教学中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把太极拳变值让人学 得明白,不能越学越糊涂。
余功保
现在有个别太极拳师喜欢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处讲,这让很 多初学者越学越糊涂,不明就里。
翁福麒
这是不利于太极拳推广的。明师明师,一要自己明白,更重 要的要让别人明白。
余功保
毛主席的很多哲学著作,把很艰深的道理讲得很通俗易懂。 这是大哲学家风范。
翁福赧
做到深入浅出很难,但你首先要想到深入浅出。
余功保
太极拳是一种运用意念结合动作的拳术,如何用意是练好太 极拳的关键。不用意也能练拳,甚至外形练得很好,当你反复练, 习架式之后,动作熟练了,定型了,即使意识不集中,也能练得 完整,练得漂亮。但用意不用意,在内,锻炼效果不一样,在 外,行家一看是有很大差别的。太极拳的美应该是一种神韵的 美,如果没有“用意”的环节,就不可能有太极拳的“韵味”出 来,动作可能漂亮,造型可能漂亮,但和真正的太极拳美是不同 的。太极拳美应该是和谐的美,内外结合的美,是人的精神状 态、精神境界、气度的美,是对内外各种矛盾因素妥善处理的从 容的美。
但太极拳的用意问题也是练拳的难点之一,教学中最难讲的 也是意念问题。您认为练太极拳的动作应该如何用意?
翁福麒
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 “意识引导动作” “纯以意行”。 理论上有很多论述,但关键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的拳势和动作中 去。
上一个拳式完成之后,将要做的下一个动作,其“意欲何 往” “意欲何为” “怎样去做,路径何处”,首先就在思想中产 生。在意念的统帅下,往下一个拳式的定位处进军。一开始就命 令:往此方向前进的最前一点率先引领,其后按计划按顺序依次 随之而动。根据意念控制先遣部队、大队人马——就是身体的 相关部位,大本营——就是身体的重心,它们的运动途径、如
何动作都有明确、细致的点线概念。最主要的还有在屈伸进退转 换时,意念随时随地掌握着动作变化中间出现的随机应变。待到 安全无误地到达目的地时,意念在所用之手,此为“实手”的显 现,这样就完成了此动作的任务。如此,才可以称之为“纯以意 行”。由领动部位沿途所经过的各处之“点”所连成不同的曲线, 就是“运动路线”。 ’
余功保
浏览167次